宇辰的指尖重重抵在斑驳的展板上,激光笔的红点在泛黄的1906年字样上剧烈颤动:诸位请看,这一年日本在东北建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这个披着运输外衣的机构,实则是经济侵略的急先锋。他的声音里裹挟着难以抑制的愤懑,仿佛要将那段屈辱史从展板中剥离出来。
林宇凑近展柜,目光扫过玻璃下的影印件,语调沉重地念道:1907年,成立地质调查所。这根本不是什么科研机构,而是专为掠夺矿产设立的情报机关。他们的黑手,从中国东北一路伸向华北,乃至整个亚洲。他的指节叩击着展柜,发出沉闷的回响。
刘明的声音带着煤矿工作者特有的沙哑,指着1918年的文献资料:这一年,日本工程师门仓三能带着精密测绘仪器潜入大同。他们打着学术考察的幌子,历时四个月完成《山西省大同炭田调查报文》——这份沾满阴谋的报告,成了侵略者伸向大同煤田的第一根探针。
啸风的手指重重地按在泛黄的老照片上,照片里几个戴着礼帽、背着地质包的日本人,正站在大同煤矿的露头煤旁。
这些所谓的,实则是日本安插的资源间谍。他的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愤怒,20世纪20至30年代初,阎锡山治下的山西当局对狼子野心浑然不觉,竟给日本人颁发考察通行证。这些披着参观访问外衣的侵略者,借着合法身份在矿区四处乱窜,用地质锤敲走的每一块煤样,都成了掠夺计划的拼图。
王静轻点触控屏,将一张标注着日文的《大同炭田地质构造图》投影在整面墙上。
细密的等高线如同蛛网,将大同煤田的优质矿区精准圈定:1923年是关键节点。上野、太田这些所谓的地质专家,以学术交流为幌子潜入大同。他们白天用精密仪器测绘矿脉走向,晚上在旅店偷偷绘制等高线图。这些情报最终汇集成大量有关大同煤田的书籍,连煤层厚度、瓦斯含量都标注得一清二楚——这些数据,后来全变成了奴役中国矿工的死亡指南
小虎踮着脚,鼻尖几乎贴到展板上,迷彩服袖口滑落露出卡通手表:原来他们早就在打坏主意!这份报告就像强盗的计划书,把我们的煤炭资源看得一清二楚!他攥紧小拳头的模样,引得几位成年人眼中泛起泪光。
小雨突然拽着李梅的衣角,雀跃地指向墙面的展板:妈妈快看!这是1933年的《调查月报》,上面连每个煤矿的产量都算得明明白白!
地图上,那些冰冷的数字如同侵略者贪婪的眼睛,将大同矿区的每一寸土地都纳入觊觎范围。
王静指着玻璃展框里泛黄的日文书籍:这些出版于战前的学术着作,看似专业论述,实则字字暗藏杀机。它们将大同煤矿的地质构造、开采价值剖析得淋漓尽致,为后续的掠夺提供了所谓的科学依据
她的声音越来越冷,展厅的温度仿佛也随之下降。
宇辰凝视着那些带着军事标注的地质图,突然想起父亲讲过的老故事。
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这些图纸都是侵略者的罪恶证据。它们时刻提醒我们——和平年代更要居安思危,绝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支那事变画报?”小虎皱着眉头,一脸疑惑地念道,随后抬起头,望向妈妈赵芳,“妈妈,这是什么意思呀?‘支那’是什么呢?”
赵芳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眼中闪过一丝愤怒,语气严肃且带着几分沉重缓缓讲道:“这支那……”
王静提高声音说:在日语语境里,早已不是单纯的地理代称。自甲午战争后,这个词被侵略者注入了种族歧视的恶意,成了刺向民族尊严的利刃。
她的声音冷峻如冰,展厅里的温度仿佛随之骤降。
小雨仰起头,马尾辫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妈妈,为什么一个词会变成侮辱呢?
清澈的童声里满是困惑。
李梅蹲下身子,将女儿散落的碎发别到耳后,眼神坚定:等你长大就会明白,有些词语一旦被罪恶裹挟,哪怕原本再美好,也会变成伤人的毒药。总之记住——我们绝不能接受这样的称呼。
她的指尖无意识摩挲着女儿的发梢,仿佛要将这份警惕轻轻种进孩子心里。
宇辰点着展柜玻璃里面陈列的那本《支那事变画报》:其实在历史长河里,最初是梵语对中国的音译,在汉译佛经里频繁出现,也写作、,带着悠远的文化韵味。
他的声音放缓,像是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
这时张导的身影出现在近前,便说:确实如此。公元804年,日本高僧空海随遣唐使踏上大唐土地,在长安学习佛法期间,他从汉译佛典中沿用了一词。那时的日本,视大唐为文明的圣殿,这个词承载的是满满的崇敬。
随同的老爷子说:盛唐时期,日本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渡海求学,带回汉字、茶道、建筑技艺...那时他们笔下的,是仰望星空般的向往啊。
老人的叹息声在展厅回荡,与远处播放的乐声交织,恍若穿越千年的回响。
张导指着那本《支那事变画报》继续说道:没错,那时的并无贬义。空海法师在《文镜秘府论》里,恭敬地用称呼大唐,字里行间满是对中华文明的向往。
张导目光落在展厅的历史年表上,语气沉稳而有力:的确,在宋元时期,一词在日本的使用频率并不高。那时,这个称呼大多局限于学术与宗教领域,只有那些饱读诗书的大学者,或是修行深厚的高僧,为了彰显自己对汉传佛教经典和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才会偶尔使用来指代中国。
正是:铭往昔烽火沧桑,忆金戈铁马,血沃山河凝浩气,吾辈当自强,承先辈遗志;珍今朝升平盛景,看翠柳莺啼,风和日月谱新篇,众人应奋进,创时代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