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突然竖起耳朵,兴奋地插话:“我刚才听到鸵鸟了!几十万年前的周口店,真的有鸵鸟吗?”
“有的,”赵导笑着点头,“比如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就出土过鸵鸟蛋和鸵鸟腿骨的化石。这就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鸵鸟在这一带其实很常见。”
他顿了顿,又补充了更多细节:“不止周口店,古生物学家在甘肃临夏盆地,也发现过一种叫‘临夏鸵鸟’的化石,后来也被称为‘东方鸵鸟’,跟周口店发现的鸵鸟化石能对应上。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气候和环境慢慢变了,不适合鸵鸟生存,它们的数量才越来越少。”
“据说等到尧舜禹的时代,鸵鸟已经成了特别稀有的动物,平时很难见到。也正因如此,人们慢慢把这种少见的‘大鸟’神化,最后就演变成了传说里象征吉祥的凤凰神鸟——现在咱们说的凤凰,说不定最早的原型就是当时的鸵鸟呢!”
小虎听得眼睛都亮了:“原来凤凰是鸵鸟变的呀!也太神奇了吧!”
小雨也跟着点头,之前只在故事里听过凤凰,没想到还和远古的鸵鸟有关系,一下子觉得这段历史有趣多了。
“那几千万年前,这里还有恐龙呢!”小虎这话逗得在场的人都忍不住笑了——刚聊完几十万年前的猿人,他又跳回到恐龙时代了。
“小虎、小雨,我记得那边有鸵鸟蛋化石呢。”啸风说。
“是真的吗?小雨,咱们赶紧去看鸵鸟蛋。”小虎一边说一边拉着小雨往那边跑去了。
梦瑶继续转述华老和英老从书中看到的内容:“黄河最后一次经壶口瀑布外泄,发生在大约10万年前,从那以后,黄河的这个流向就一直延续到现在。看起来,受地质变迁,还有13万到12万年前那段温暖的‘末次间冰期’气候影响,黄河中游的水量和河道,在15万到10万年前发生过特别剧烈的变化,导致壶口瀑布反复出现断流、又重新恢复的情况,上演了类似长江‘三绝三通’的黄河版景象。”
“哦?原来黄河还有这么曲折的故事!”赵导和张导几乎同时开口,眼里满是惊讶——他们以前只知道黄河是母亲河,却不知道它的河道和流量还有过这么大的起伏。
梦瑶又接着念书中的观点:“书里还说,《淮南子·本经训》里记载的‘共工洪水’,其实是一个复合的洪水传说。它把三个不同时期的事件叠加到了一起:一是15万年前三门峡崩裂贯通,黄河带着三门古湖的洪水冲出黄土高原的‘清水期’事件;二是10万年前黄河最后一次冲破龙门向外流淌的地质事件;三是公元前21世纪尧舜时期的洪水。这么做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提升夏禹治水的功绩,好为他的家族建立世袭王朝造势。”
“啊!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个发现也太有意义了!”陶兄忍不住感叹,“一下子把传说和真实地质事件对应上了,简直像拨云见日一样,之前模糊的地方全清楚了!”
“是啊,原来这些流传了几千年的传说,不是凭空编的,都是有真实历史和地质依据的!”啸风也跟着点头,对这段历史的兴趣更浓了。
“另外,西汉的奇书《遁甲开山图》里还记载,历史上其实有两个‘大禹’。”梦瑶继续分享,“第一个大禹是远古时期的神仙,特别擅长寻找水源;而公元前21世纪的夏禹,出生时本来不叫‘禹’,‘禹’是他治水成功后,被唐尧赐封的称号,用来表彰他的功绩和远古那位神仙大禹差不多。结合中国环境变迁史来看,这种说法恐怕不全是空穴来风,说不定真有一定的依据。”
“哎呀,这也太有价值了!”赵导难掩兴奋,“以后再给游客讲大禹治水的故事,就能把这些历史背景和地质知识加进去,内容会丰富太多!”
“是啊是啊!”张导也跟着附和,“以前讲传说总觉得少点‘实锤’,现在有了这些考证,讲起来也更有底气了!”
梦瑶继续转述华老的观点:“不管《淮南子》里记载的共工洪水传说听起来多荒诞,它大概率不是凭空编造的。要是单纯编造,情节肯定会合理得多。这个传说本身就能证明,人类其实保留着对15万到10万年前多次环境剧变的记忆——不然‘龙门没打开、吕梁没裂开’这种具体的说法,根本没法形成。”
“接着往下说,这段太有意思了!”王静听得入了迷,赶紧催梦瑶继续。
“华老他们推测,保留这种记忆的部族,原本可能住在华北古湖和三门古湖之间的山丘上,靠着两大湖区的物产过着富足的生活。但在十几万年前的某一天,突然发生了山崩地裂,黄河像高压水枪一样从山上的石缝里喷出来,形成了一连串壮观的瀑布。没过多久,华北古湖和三门古湖的大部分水域就消失了,他们的生活也从此被彻底改变……”梦瑶慢慢讲述着远古的场景。
“是啊,要把这种记忆保存十几万年,太难了!”陶兄忍不住感慨,“得靠五千多代人一口一口传给子女,比如父母跟孩子说‘宝贝,我跟你说,很久很久以前,那条峡谷原本是座大山,黄河根本流不过去……’只要中间有一代忘了说,这集体记忆就断了,能传下来太不容易了。”
梦瑶话锋一转,又抛出新内容:“关于15万年前黄河流域这场环境剧变,中国古代还流传着一个更古怪也更有名的寓言故事,就是先秦奇书《列子·汤问》里记载的‘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这个我知道!”小虎正摆弄着手里的小玩具,一听到熟悉的故事,立刻抬起头喊了出来。
“那你给我们讲讲,愚公移山讲的是什么呀?”小雨好奇地看着他,想听听小虎的版本。
“就是有两座大山挡在愚公家门口,他就带着家里人天天挖山,想把山挖走!”小虎说得很简略,却也抓住了核心。
赵导笑着补充细节:“故事里说,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原本有太行山和王屋山两座大山。愚公看到这两座山挡住了山北通往中原的路,就说服家人跟自己一起挖山,还把挖下来的石头、泥土运到遥远的‘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扔掉,光来回一趟就要半年时间。”
“哦!原来运一趟土石要半年啊!这也太费时间了,难怪智叟会嘲笑他。”刘明恍然大悟,之前只知道愚公挖山,没想到运输这么困难。
“现在这么一想,愚公移山和大禹治水好像还真有关系!”陶兄摸着下巴,若有所思地说。
“华老他们也是这么认为的!”梦瑶立刻接话,“他们觉得这两个故事可能都源自同一场远古环境剧变,只是后来被传成了不同的传说——一个讲洪水改变家园,一个讲山脉阻碍交通,本质上都和黄河流域的地质变化有关。”
“《列子》里写愚公移山的结局是‘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打动,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太行山、王屋山背走,一座放朔方东边,一座放雍州南边,从此冀州以南、汉水以北再也没有大山阻隔。”陶兄先念出原文,再结合地质变化补充,“要是把这个传说和大禹治水的背景连起来看,更可能是远古时发生了剧烈的大地变化:某天突然山崩地裂,黄河像高压水枪一样从山石缝隙里喷涌而出,冲成一连串壮观的瀑布,没多长时间就让华北古湖和三门古湖的大部分水域消失了——神话里‘移山’的奇迹,其实是地质变迁的真实写照。”
正是:许家窑址存遗韵,击燧石星火迸,薪传远古;远古智人启文明,掷飞球野兽惊,智启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