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瓦当探秘
“快看!”宇辰突然停下脚步,目光被展柜里的文物吸引,抬手示意身边人,轻声念出展牌上的文字:“平城瓦当。”
赵导指着展柜中那方带着岁月痕迹的圆形瓦当,向众人详细介绍:“这是大同博物馆的特色展品——平城瓦当,出土于汉代遗址。别看它只是一块古代建筑构件,作用却至关重要,对咱们确定汉代平城县的具体位置,有着不可替代的实证意义,它身上的文字和纹饰特征,更是锁定故地的关键线索。”
大家纷纷凑到展柜前,屏息凝神细看这方历经两千年时光的瓦当。
只见瓦当整体呈圆形,中间以阳刻手法清晰地呈现出“平城”二字,字体古朴厚重,笔画间透着汉代书法的沉稳大气;文字外侧环绕着一圈规整的凸弦纹,弦纹之外,均匀分布着四朵造型独特的羊角云纹,云朵线条流畅舒展,两两相对、左右对称。
“这平城瓦当太美了!”宇辰称赞,“既有汉代纹饰的雄浑风格,又透着精巧的对称美感,将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完美融合。”
“大家再仔细看看这‘平城’二字和羊角云纹,”赵导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引导性的讲解,“正是凭借这些鲜明的特征,考古学家们才确认了如今大同操场城一带,就是汉代平城县的故地。这也意味着,后来北魏时期大名鼎鼎的‘平城’之名,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从汉代就已经开始使用,为咱们梳理平城地区的历史脉络,补上了关键的一环。
“瓦当是哪一块?”晓萱凑在展柜前,目光在盯着瓦当打转,语气里满是好奇。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能遮风挡雨的‘花架子’。”一旁的陶兄笑着解释,伸手虚指展柜内侧,“瓦当其实是筒瓦顶部的构件,专门装在屋檐最前端,既能保护屋檐的椽头不被风雨侵蚀,又能给建筑添点装饰,实用和颜值都占了。”
“还是有点绕。”晓萱皱了皱眉,眼神依旧迷茫。
陶兄耐着性子,用手比划起屋顶的形状:“你想啊,在屋顶上先把板瓦凹面朝上排好,板瓦之间的缝隙再扣上筒瓦,这样雨水就漏不进去了。最边上的板瓦会向下出个尖儿,那叫滴水,上面有花纹;而瓦当,就是最前面那截筒瓦的‘帽子’,做得精致好看,专门负责装饰。”
“看这边!这块就是板瓦。”啸风突然指着另一侧展柜,声音里带着发现的惊喜。
“哇,这板瓦居然这么大!”晓萱凑过去,盯着那块带着斑驳纹路的陶瓦恍然大悟,“这么说,把板瓦凹面朝上摆好,两块板瓦翘起的地方放筒瓦,最前头的挡头就是滴水和瓦当了?我终于懂了!”她兴奋地拍了下手,眼里满是豁然开朗的光。
这时赵导走了过来补充:“大同市博物馆馆藏的瓦当,从形状上看主要分两种——半圆形和圆形。”
“我知道!中国最早的瓦当出现在西周中晚期。”一旁的吃瓜博主突然插话,语气带着几分熟稔,“那时候大多是素面的半圆形瓦当,到了汉代,云纹瓦当和文字瓦当才开始兴起,后来还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宇辰听得入了迷,指尖轻轻贴在展柜玻璃上,像是想透过冰凉的玻璃触碰那两千年的纹路:“原来‘平城’这名字能追溯这么久,我之前一直以为,这只是北魏都城的专属称呼。”
“这就是文物的魔力。”赵导笑着抬手,示意大家留意瓦当边缘的细微痕迹,“我们现在看到的不只是一块静止的陶片,更是汉代工匠们亲手留下的‘工作印记’,每一道纹路都藏着当时的故事。”
“赵导,您看这个羊角云纹,也太漂亮了吧!”梦瑶指着瓦当上流畅的纹路,语气里满是赞叹。
赵导赞许地点点头,手指沿着云纹线条缓缓移动:“前面展厅还藏着北魏时期的‘平城’瓦当,等会儿咱们过去对比着看,就能清楚发现,从汉代到北魏,瓦当的纹饰风格是怎么一步步演变的。”
“北魏的平城瓦当?”宇辰眼睛一亮,追问起来,“那瓦当上面的字,会不会是魏碑体啊?我一直特别喜欢魏碑的风骨。”
“北魏时期还有种‘特产’——吉语瓦当。”赵导卖了个关子,接着解释,“当时平城是国际化大都市,多元文化深度融合,中西交流也特别密切。在这样的背景下,瓦当也有了创新,出现了像‘万岁富贵’这类带吉祥寓意的瓦当。稍后咱们去2楼,就能亲眼见到了。”
这话瞬间点燃了大家的期待,刚才还围着汉代瓦当不愿挪步的人群,纷纷加快了脚步。小声的议论变成了兴奋的交流,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大厅那头的电梯口,满心都是对北魏吉语瓦当的期待。
博物馆里的铜镜对话
“妈妈,这里有好多铜镜。”小雨拽着李梅的衣角,眼睛亮晶晶地盯着展柜,“真的能像咱们家里的镜子那样照出人影吗?”
李梅顺着小雨的目光走到右边的玻璃展柜前,指尖轻轻点了点柜面。
一旁的小虎突然指着展签念出声:“东王公西王母神兽镜,汉——这名字也太奇怪了吧。”
“这要看镜子的背面。”李梅笑着指向镜面背后,“你看上面刻的东王公、西王母,还有旁边的神兽图案,就是用这些元素来命名的。”
“哦,原来是这样!”小虎恍然大悟,凑得更近了些。
这时李梅的目光落在另一块铜镜上,轻声念出展签:“四神乳钉纹铜镜。你们看,镜背上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还有这些凸起的圆点,它们有个专门的名字叫‘乳钉’。”
“妈妈,那它真的能照出样子吗?”小雨还惦记着最初的问题,语气里满是期待。
“当然能。”李梅揉了揉她的头发,“上次咱们去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那里展出的铜镜磨得光滑锃亮,站在跟前能清晰照见人影呢。”
“哦!我记起来了!”小雨拍了下手,脸上露出雀跃的表情。
“乳钉纹规矩镜。”小虎又发现了新目标,指着一块纹饰更复杂的铜镜念道。
小雨凑过去看展签,小声读出来:“规矩铜镜,大同天镇县出土,汉。妈妈,什么是规矩铜镜呀?”
“这个……”李梅也答不上来。
“这个我来给你们说说。”赵导刚好走过来,笑着接过话头,“汉代特别流行这种镜子。你们看,它中间的镜钮是圆形的,镜钮外面有个方形的框,这代表着‘天圆地方’的观念。方框里面,还能看到12个乳钉……”
“真的有乳钉!”也走过来的晓萱立刻附和,指着镜背面确认。
“而且上面还有篆书刻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些是12地支,对应着12生肖。”赵导继续解释,手指顺着纹饰移动。
“哇,真的有12生肖的图案!”小虎兴奋地喊了一声。
“所以说,12生肖在汉代就已经成型了,这面镜子就是实打实的铁证。”一旁的陶兄望着铜镜上的纹样,语气里满是赞叹。
“其实更早之前就有线索啦。”旁边的吃瓜博主突然开口,手里还举着手机似乎在查资料,“春秋时期的《诗经·小雅·吉日》里写过‘吉日庚午,既差我马’,这句话就把‘午’和‘马’联系到了一起,说明那时候可能就有生肖和地支对应的想法了。”
正是:武灵王雄才大略,胡服骑射安北境;汉高祖深谋远虑,平城白登定边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