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后手铸金人成功,这可是天大的吉兆啊!”王静拍着手感叹,眼睛里满是兴奋,“不过这‘自投火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快给我们仔细说说!”王静指着屏幕上的文字说。
赵导清了清嗓子,神情也变得郑重起来:“这就得从鲜卑旧俗说起了。当年文成帝驾崩后,按照部族传统,皇帝的御用器物要在三日后全部投入火中焚烧,以此寄托哀思。焚烧仪式上,文武百官都沉浸在悲痛里,谁也没料到,冯太后突然挣脱左右侍从的搀扶,径直朝着熊熊燃烧的火笼扑了过去!”
“啊?!”梦瑶惊呼一声,下意识地攥紧了衣角,“那后来呢?”
“幸好身边的内侍反应快,拼尽全力把她从火里救了出来,可冯太后又是被火烧,又是受了不小的惊吓,昏迷了好一阵子才缓缓苏醒。”
赵导语气放缓,“她这一举动,当场就让在场的朝臣们深受震动——要知道,当时她刚经历丧夫之痛,又身处权力未定的漩涡,却能做出这般决绝的举动,任谁都觉得这是对先帝一片赤诚的深情啊。”
“哇,这绝对是真正的爱情吧!”梦瑶满眼动容,语气无比笃定。
“当然算了!”晓萱立刻附和,声音清亮,“比起那些虚情假意的悼念,这种愿意以身相殉的心意,简直太让人敬佩了!”
周围的人也纷纷点头称赞,你一言我一语地感慨着冯太后的刚烈与深情。
这时,宇辰照着屏幕上的史料念了起来:“之后,冯太后便开始暗中笼络亲信,拓跋氏的宗室贵族、朝中的汉人重臣、自家冯氏的外戚子弟,就连宫廷里的贴身宦官,都渐渐成了她的心腹,一步步为后来临朝摄政铺平了道路。”
话音刚落,王静就皱起了眉头:“这一段写得也太生硬了吧?前面刚说她为先帝自投火笼,转头就说她笼络亲信,感觉像是在暗示她之前的殉情举动是故意做给人看的,目的性也太强了,完全破坏了之前的深情形象。”
“对啊对啊!”几个女性立刻附和起来,“明明是两件独立的事,这么一写,倒像是冯太后从一开始就处心积虑要夺权似的,太不合理了!”
“就是说,”梦瑶也点点头,“至少应该多铺垫几句,比如她苏醒后看到朝政混乱,才萌生了稳定局势的想法,这样过渡才自然,也不会让人觉得她之前的悲痛是装出来的。”
北魏太和改制
赵导目光沉凝地点点头,继续说道:“冯太后执掌朝政时,一心推行维新变革。她深知百姓安则天下安,先是下旨召回流离失所的流民,让他们重返故土开垦荒地——规定男子专心务农种桑,女子专司纺纱织布;就连世代游牧的部族,也由官府拨给耕地、传授农技,劝谕他们弃牧从农。这一番举措下来,北魏原本农牧混杂、经济散乱的局面逐渐改观,总算一步步踏上了农耕文明的正轨。”
“这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一旁的啸风听得热血沸腾,忍不住插话,“让老百姓能吃饱穿暖,把民生放在第一位,国家才能根基稳固啊!冯太后实在太伟大了!”
赵导语气里带着几分深意:“你说的没错,但这只是冯太后改革蓝图的第一步。她和后来的孝文帝联手推进的改革,规模远比这宏大。”
“莫非是历史上有名的‘太和新政’?”一直静静聆听的陶兄抚了抚衣袖,精准接话。
“正是太和改制。”赵导赞许地点头,“北魏王朝没有固守鲜卑旧制,而是顺应历史潮流,主动继承魏晋以来的传统文化,又融入本民族的特色,让自身文化不断丰富发展。到了太和年间,孝文帝在冯太后的全力支持下,接连颁行重磅制度——班禄制杜绝官吏贪腐,均田制让百姓有田可种,三长制强化基层治理。这一系列改革落地后,北魏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国力也一举达到了鼎盛时期。”
陶兄补充道:“太和新政又称太和改制,其实就是孝文帝改革的核心阶段。它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和年间,由冯太后牵头、孝文帝后续深化的全面改革,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不仅加速了北魏从游牧社会向农耕社会的转型,更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为后来隋唐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看似风光无限,其实也埋下了隐患啊!”人群末尾的吃瓜博主推了推眼镜,自言自语,好像语气里带着几分洞察。
赵导像是听到了他的话,转头说道:“这位朋友说得有道理,太和改制并非凭空推行,而是‘不改不行’的无奈之举。当时北魏政权已经危机四伏:吏治腐败严重,官员巧取豪夺;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更关键的是民族矛盾尖锐——鲜卑族作为统治民族,与汉族在文化习俗、社会制度上差异巨大,冲突不断,统治根基摇摇欲坠。”
“原来如此。”王静恍然大悟,“是冯太后和孝文帝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知道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巩固统治,同时让北魏更好地适应中原地区的社会发展节奏。”
“对。”赵导重重一点头,目光扫过众人若有所思的神情,抬手示意,“各位随我来,眼前这处石券门,正是解读北魏艺术巅峰的关键遗存。”
众人顺着他的指引移步上前,只见一道古朴的拱形石门静静伫立在展柜中,铭牌上的字迹清晰标注着:“高166厘米、宽28厘米、厚20厘米,出土于大同市方山永固陵的墓室,材质是质地细密的细砂岩。”
灯光柔和地洒在石面上,勾勒出岩石细腻的纹理,历经千年依然难掩其温润质感。
正是:溯鲜卑,裂云开魏阙,饮马阴山,挥鞭大漠,道武奠基,太武拓疆,六镇兵销燃星火,迁都易服融胡汉,太和改制启新章,却叹河阴血浪涌,权臣频易主,东西裂变终成烬,空余邙山夕照,洛水寒烟,述说那百年霸业,几度沧桑。
仰碑碣,凿石铸天工,龙门佛影,云冈梵容,方笔如刀,雄风似戟,千龛佛现蕴真经,墓志摩崖刻古风,郑公遗韵耀岱岳,尤珍始平开气象,书道自通神,筋骨铮铮立乾坤,长存铁骨钢筋,神姿峻宕,辉映这万里河山,千秋楷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