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火坊的惊蛰比节气早了五天,锻铁炉的火星子刚溅化檐角的冰棱,铁苗就举着李大宝新打的 春雷锤 满院子跑,锤头镶着塞北牧民送的狼眼石,跑起来叮当作响,惊得梁上的燕子以为提前来了雷雨天。
小祖宗轻点! 波斯老者追在后面直喘气,白胡子上沾着的神火粉比雪花还亮,这锤子用的是太行陨铁,锤头的狼眼纹能聚火星,砸在铁砧上能蹦出《冰河曲》的调子呢!铁苗突然刹住脚,锤头
砸在青石板上,竟在积雪上烫出个小铁苗啃铁铃铛的图案:爷爷骗人!明明是大宝叔叔刻的豆苗纹,狼眼石早被我抠下来送给弟弟了!匠人兵团的弟兄们哄笑起来,王铁匠趁机往她兜里塞了把神火炒黄豆:咱们铁苗公主说的对,狼眼石该给小世子当弹珠,咱大魏的锤子,只刻百姓的笑脸!
晨光漫进锻铁场时,老突厥的商队驼铃声穿透雪幕,领头的汉子皮袍上缀满冰棱,怀里抱着个裹着狼皮的木匣:诗仙大人!草原的神火诗塾遭了贼,三皇叔的余孽用菊花纹弩箭射穿了孩子们刻的《淬火歌》!李天泽摸着木匣上的焦痕,忽然发现狼皮接缝处绣着吕家的水纹暗语 —— 这是塞北暗卫的求救信号。他打开木匣,里面躺着半截烧焦的铁制诗签,签头的磁石还吸着几瓣菊花:告诉孩子们,诗签断了可以重刻,就像老龙弯的水闸,冲毁了能再筑 —— 他忽然指向波斯老者新制的磁石灯塔,让他们把新刻的诗签挂在灯塔上,每道火星,都是大魏的眼睛。
金銮殿的朝会被塞北急报搅得沸反盈天,太子李承乾的玉扳指在石案上敲出急促的节奏,像极了老龙弯的险滩急流:二弟,塞北传来的不是捷报,是弹劾!你把神火技术传给蛮夷,无异于资敌!李天泽却展开老突厥带来的羊皮地图,上面用狼毫笔(实则是马骨笔)画着神火诗塾的布局,每个教室都标着 豆苗纹 暗哨:皇兄可知,突厥孩子现在管神火雷叫
铁花炮 ,说比他们的狼嚎还能吓退豹子? 他忽然举起铁制诗签,签头的磁石吸住太子案头的青铜镇纸,再说了,咱们传的不是技术,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握锤写诗的道理 —— 就像当年淑妃娘娘在黄河堤,教百姓用铁锅当兵器。
殿外突然传来童谣声,铁花书院的孩子们举着磁石灯涌进朝堂,每个灯笼都刻着塞北诗塾孩子的歪扭字迹:铁花炮,炸菊花,草原孩子不怕他! 卖炊饼的王老汉跟在后面,烤炉上贴着塞北牧民寄来的羊毛毡,上面绣着中突厥双语的《护民谣》。
陛下, 李天泽指着孩子们手中的灯笼,这些光,是大魏百姓与塞北牧民共同捻的灯芯;这些诗,是千万双手共同写的护民经。若这也算资敌,那臣恳请陛下,把
字刻在神火坊的铁砧上,让咱们用锤头把它砸成粉末。
退朝后,李天泽在御花园遇见林玲儿,她正对着石桌上的磁石沙盘发呆,沙面上的菊花纹被磁石推成
字形状:民女破译了三皇叔的最后密信,他竟想在塞北祭天仪式上,用改良的菊花炮炸开阴山大裂缝。 她忽然指向沙盘深处的狼头标记,更要紧的是,裂缝下藏着当年淑妃娘娘未竟的
地龙锁
工程。
这话像块重锤砸在李天泽心口,他忽然想起吕家青铜殿的磁石地图,阴山裂缝处的标记,正是母妃治水图上的 。他摸着铁铮襁褓上的百家铁锁,锁面的
字在磁石光下泛着微光:通知吕蒙的水鬼队,把神火雷的引信换成塞北长调,再让波斯老者在炮身刻上
豆苗纹 —— 三皇叔想借天灾,咱们就用民心填了这裂缝。
是夜,神火坊的锻铁声混着塞北长调,匠人兵团在狼眼石上刻制 地龙钉,每枚钉子都缠着吕家暗卫的水纹红绳。李大宝抱着比人还高的 龙口锤,护心镜上的凹痕在火光中像极了阴山的轮廓:殿下,俺这锤子头回砸山,您说能比当年女娲补天的石头硬不?李天泽轻笑,用铁钳翻动着烧红的 地龙钉当年女娲补的是天,咱们填的是人心 —— 只要百姓的手还握得住锤,阴山的裂缝,就是给神火留的透光口。
更漏声在寅时三刻忽然顿住,猫妖送来的密报让李天泽瞳孔骤缩:三皇叔的船队已抵达老龙弯下游,船上装着用百姓赈粮铸的 镇河铁牛,牛眼嵌着东珠,却在眼底刻着菊花纹。他忽然望向铁苗与铁铮的睡榻,两个孩子的小手交叠着,腕间的银镯在月光下连成
字 —— 这是吕老夫人用治河图残页熔的护心镯。
去告诉二皇叔, 李天泽对着密报上的菊花印吹了声口哨,七盏猫形灯应声亮起,他的铁牛,该去老龙弯的河滩拉犁;他的东珠,该给铁花书院的孩子们当算盘珠。 他忽然轻笑,至于祭天仪式 —— 让他看看,真正的祭天,是百姓把护堤桩打进河床时,锤头与天地的共鸣。
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神火坊的匠人兵团悄悄开拔,铁苗抱着铁铮的襁褓站在门口,小脸上还沾着没擦干净的神火粉:爹爹早点回来,铁苗给你留了神火炒黄豆,比柔然人的狼肉干还香!李天泽摸着女儿发烫的小脸,忽然想起在太行古寺看见的场景:铁禅和尚用陨铁为菩萨像锻打护心镜,说护民的铁火,要在孩子的眼睛里看见未来。他忽然轻笑,把铁苗的小手按在 龙口锤 的握柄上:等爹爹回来,教你在锤柄刻
铁苗在此 —— 让阴山的风雪,也知道大魏的小囡囡,能护得住哥哥,也护得住草原。
雪在破晓时停了,神火坊的灯塔亮起七盏长明灯,每盏灯都照着塞北的方向。李天泽望着商队远去的驼影,忽然觉得,这个延续了四章的元宵节,早已不是某个节日的狂欢,而是大魏百姓用铁火与智慧,在历史长河里锻打的护民印记 —— 就像铁铮襁褓上的百家铁锁,就像铁苗锤头的豆苗纹,就像千万匠人掌心的老茧,永远滚烫,永远明亮,永远护着大魏的每一寸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