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刚走进县医院 AI 项目组办公室,就看见审核员小陈正对着电脑叹气,桌上堆着厚厚一叠打印好的案例投稿,不少纸张边缘都被指尖搓得发毛。“林姐,你看这份投稿,” 小陈把一张纸推过来,上面只写着 “我们村装了 10 台 AI 聊伴设备,大家很喜欢”,连设备怎么用、帮老人解决了什么问题都没提,“还有这个非洲的案例,说要按城市医院标准建智慧诊室,可他们那连稳定电网都没有,这不纯瞎想嘛。”
窗外的梧桐叶被风吹得沙沙响,林晓翻着投稿,发现近半案例要么只谈技术参数,要么脱离农村实际,像极了去年刚推 AI 系统时,某些厂商甩来的空洞方案。她想起上周去荞麦村,李奶奶拉着她的手说 “要是早知道机器能陪我唠庄稼,我早就用了”,突然觉得这些轻飘飘的文字,根本配不上基层医生和患者的真实付出。调研数据显示案例库合格占比仅 42%,低质量案例就像杂音,会把老院长 “帮农村人” 的初心给盖过去。
“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林晓把投稿往桌上一放,召集团队开会。周涛最先开口:“要不我们加个投稿模板?让大家按‘问题 - 方法 - 效果’写,至少能避免空话。” 刘敏却摇头:“很多基层医生和海外合作者没接触过这类写作,模板太复杂反而会吓退他们。”
林晓手指敲着桌沿,想起老院长笔记里写的 “帮人要先懂人难处”,突然有了思路:“我们搞双审机制吧。” 她顿了顿,把想法拆解开,“初审找老院长精神传承者,比如张主任、李伯还有早期跟着我们干的村医,他们最懂‘贴近农村、帮人务实’的核心,能判断案例里有没有真感情、真办法;复审交给青年领航者和海外合作方,他们天天在一线,知道哪些方案能复制、够接地气。”
方案定下来的第二天,初审组就正式开工。张建国拿着一份投稿,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这写的什么?‘用 AI 监测老人血压’,没说老人一开始怕机器怎么办,也没提村医怎么教操作,光说结果有什么用?” 他拿起红笔,在稿纸上批注:“补充设备进村时,怎么用‘给牛测血压’的例子帮老人消除顾虑,否则精神没体现,别人看了也学不会。”
李伯的审核风格更接地气。有份投稿说 “用 AI 聊伴帮老人解闷”,他看完直摇头,用毛笔在旁边写:“得说清楚聊什么,是聊节气谚语,还是聊家里的鸡下了几个蛋,农村老人不认虚的。” 他还特意把自己坐诊时常用的 “拉家常技巧” 附在修改建议里,让投稿者知道怎么把 “初心” 落到具体对话里。
初审筛掉一批 “空壳案例” 后,复审组接了过来。青年领航者小李拿着非洲 “草原流动站 + 部落歌谣” 的案例,眼睛亮了:“这个好!他们知道用部落长老的歌谣当 AI 聊伴铃声,老人一听就亲近,比硬推设备管用多了。” 海外合作方玛莎也点头:“游牧民族经常转场,他们把设备拆成背篓能装的模块,这个细节太重要了,其他草原地区都能学。”
复审时,他们不仅判断案例的实操性,还会标注核心亮点。比如给 “草原流动站” 案例标上 “用本土文化降低老人抵触”,给 “东南亚高脚屋智慧坡道” 案例标上 “用竹子做坡道,成本低还符合当地建材习惯”,方便读者一眼找到可借鉴的点。
但光筛选还不够,林晓知道很多投稿者不是没经验,是不知道怎么把经验写清楚。她让团队给每个合格案例配 “实操指南”,就像给非洲流动站案例写的指南里,详细写着 “第一步:找部落长老开座谈会,用歌谣引入设备;第二步:把设备拆成 3 公斤以内的模块,方便用背篓运输;第三步:培训 2 名本地青年当维护员,解决小故障”,连背篓的尺寸都标注了 “不超过 40 厘米宽,能过高脚屋窄门”。
机制落地没几天,就有投稿者发来反馈。西部某县的村医王师傅在邮件里说:“上次你们让我补充怎么教老人用 AI 测血糖,我加了‘先给老人的孙子测,让孩子说不疼’的细节,现在这个案例被邻县的医生拿去用了,他们还特意来谢我!”
两个月后,小陈拿着新的统计报表跑进办公室,声音都带着笑:“林姐,合格案例占比升到 89% 了!你看这个南美案例,写的‘用咖啡种植记录换健康监测’,把生计和健康结合,太有想法了。” 林晓凑过去看,案例里详细写着农户每记录一次咖啡生长情况,就能兑换一次 AI 健康监测,既帮农户管了庄稼,又让他们主动关注身体,这不正是老院长当年 “帮人要帮到实处” 的理念嘛。
这时王浩突然来访,还带来了康医科技新开发的 “智能初审辅助工具”。“我们测试过,能自动识别没提‘老人需求’‘本土适配’的案例,比如只写‘装设备’没写‘帮老人解决什么问题’的,会标红提醒。” 王浩演示着工具,屏幕上弹出一条提示:“该案例未体现老院长‘贴近农村’精神,请补充设备如何适配当地生活习惯。”
林晓试着把之前那篇 “装 10 台 AI 聊伴” 的投稿放进去,工具立刻标红了 “缺乏效果描述”,还附了修改建议:“可补充‘老人用聊伴记录喂猪时间’‘孩子在外打工能通过聊伴听老人说家常’等具体场景”。她忍不住感慨:“你们现在做的,终于不是只卖设备了。”
王浩挠挠头,从包里拿出一本老院长的笔记复刻本:“上次参加精神传承会,我翻了老院长的笔记,里面写着‘每个案例都要像给病人看病,得说清前因后果’,我们做工具也是按这个来的。”
林晓翻开复审通过的案例文件夹,发现海外案例占比已经达 35%。有个非洲案例写着 “用树皮画教老人认 AI 按钮”,还有个南美案例写着 “用玉米产量数据换老人体检”,每个案例都带着当地的烟火气,就像老院长当年走村串户记下的病历,真实又有用。
她走到窗边,看着楼下青年领航者带着海外学员参观案例展板,学员们指着 “草原流动站” 的照片问个不停,眼里满是期待。林晓突然觉得,这个案例库不再是简单的文字集合,而是老院长精神的接力棒,能让更多人知道,帮农村人不用多复杂,关键是要懂他们的难处、顺着他们的习惯来。
这时手机响了,是荞麦村的村医老张打来的:“林姐,我们按案例里的方法,教老人用 AI 聊伴记喂鸡时间,现在老人都主动来问设备怎么用,比以前省事多了!” 电话里传来老人的笑声,林晓想起老院长笔记最后一页写的 “帮人不是一锤子买卖,是把好方法传下去”,心里暖烘烘的。
案例库的筛选还在继续,但林晓知道,只要守住 “精神契合、实操有用” 的底线,这些案例就会像种子一样,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农村发芽,让老院长 “帮农村人” 的初心,一直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