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云在解决部落诸多棘手问题的间隙,心中对部落的发展规模充满好奇。于是,他在脑海中轻声询问系统:目前炎黄疆域的部落有多大了?勾勒给我。
系统那平静而机械的声音瞬间在他脑海中响起:宿主,目前您的部落以向南方开拓为主。现在最远的地方已经占领到了现实社会北海的地界,粗略算来,已囊括了现实时代中国地域的三分之二。
听到这个消息,马小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他怎么也没想到,在全体部落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部落的疆域竟扩张到了如此惊人的程度。
站在部落高处,马小云目光远眺,仿佛能透过层层山峦与茂密森林,看到那遥远的北海之畔。他想象着,在那片遥远的土地上,部落的旗帜迎风飘扬,子民们在新开拓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一片繁荣景象。
回想起部落初兴之时,不过是偏居一隅的小小群体,在狭小的地域内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而如今,已坐拥近乎现实时代中国三分之二的广袤大地,这是何等辉煌的成就。
但在震惊与喜悦之余,马小云的心中也涌起深深的忧虑。如此庞大的疆域,意味着更加复杂的地理环境、多样的风土人情以及巨大的管理难度。不同地域的子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如何将他们紧密团结在炎黄部落的旗帜下,实现真正的融合与统一,成为摆在他面前的巨大挑战。
还有,随着疆域的扩张,资源的调配、安全的保障也变得愈发困难。偏远地区的物资供应如何确保及时且充足?漫长的边境线又该如何布防,以抵御可能出现的外敌入侵?
然而,马小云并非轻易言败之人。他深知,这是部落发展的必经之路,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契机。他深吸一口气,眼神逐渐变得坚定。他决定立刻召集部落的高层,共同商讨应对之策。在他心中,已然开始描绘一幅更为宏伟的蓝图,要让炎黄部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屹立于世间。
马小云深知,喀斯特地貌的北海地区地形复杂,溶洞、天坑、地下河纵横交错,给修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他更明白,道路是连接部落、促进发展的关键纽带,唯有修通直达海边的道路,才能真正将这片新纳入的广袤土地与炎黄部落紧密相连,实现资源的互通、文化的交融。
于是,马小云紧急召见炎黄部落首领,神色凝重地说道:首领,北海之地虽路途遥远、地貌复杂,但我们必须打通一条直达海边的道路。你即刻加派人手,全力攻坚此路。
首领毫不犹豫地领命,迅速在部落中动员。年轻力壮的族人们听闻后,纷纷踊跃报名,他们怀揣着为部落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修路大军,向着北海进发。
当修路大军抵达北海地区,眼前的景象让众人倒吸一口凉气。高耸的石峰如利剑般直插云霄,深不见底的天坑星罗棋布,地下河的水流声隐隐传来,仿佛在警告着人们这片土地的危险与艰难。但众人并未退缩,在部落中经验丰富的工匠带领下,他们迅速制定修路计划。
由于喀斯特地貌多岩石,普通的锄头难以施展,工匠们便指挥大家打造特制的工具。铁匠们日夜不息,炉火熊熊,将一块块精铁打造成尖锐的钎子、厚重的铁锤。修路工人们手持这些工具,对着坚硬的岩石发起挑战。钎子一下又一下地凿入岩石,铁锤的敲击声在山谷间回荡,火星四溅。
遇到溶洞,他们便砍伐粗壮的树木,制成坚固的桥梁架构,再用石块和泥土填充桥面,确保道路稳固。在经过天坑时,众人齐心协力,用绳索将巨石缓缓放下,再用这些巨石堆砌出跨越天坑的路基。
然而,修路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地下河的突然涌出,常常将刚刚修好的路段冲毁;山体的滑坡也时有发生,掩埋了辛苦挖掘的道路。但每一次挫折,都没有打倒修路大军。他们在水中摸索,重新规划道路走向,避开地下河的冲击;在滑坡后的废墟上,他们再次挥动工具,从头再来。
在首领的带领和全体修路族人的不懈努力下,这条通往北海海边的道路一寸一寸地向前延伸。终于,在历经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奋战后,一条坚实的道路蜿蜒在喀斯特地貌之上,直通海边。望着这条凝聚着众人心血与汗水的道路,修路大军欢呼雀跃。从此,北海地区与炎黄部落本部紧密相连,物资的运输、文化的交流得以顺畅进行,炎黄部落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当马小云听闻通往海边的道路草胚修成,内心的喜悦如涟漪般层层散开。这条凝聚着无数族人汗水的道路,于他而言,不仅是部落发展的关键纽带,还藏着一份独属于他的私心——能在海边尽情嬉戏。
在部落事务的重重压力下,马小云时常憧憬着那片广袤无垠的大海。想象中,海风轻拂面庞,海浪拍打着沙滩,这样的画面成为他在繁忙工作中的心灵慰藉。但他深知,不能仅凭一己私欲推动修路工程,部落的整体利益才是首要考量。
在马小云看来,这条道路是打开北海地区宝藏的钥匙。海边丰富的渔业资源,能极大地缓解部落的粮食压力,为族人提供更多样的食物选择。而盐业的发展潜力更是巨大,一旦形成规模,不仅能满足部落内部需求,还可作为重要商品与周边部落开展贸易,为部落带来丰厚的财富。
道路修通后,大量族人前往海边定居,能促进新城镇的崛起。新城镇将成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中心,不同地域的习俗、技艺在这里碰撞、交融,为部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这也有助于分散部落本部的人口压力,优化人口布局。(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