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十六,镇集迎来一周中最热闹的日子。天刚蒙蒙亮,苏青就骑着自行车赶到摊位,熟练地把蓝布铺好,将粉色碎花连衣裙、条纹衬衫一一挂回货架,又仔细擦拭了玻璃柜台,确保每一件衣服都平整挺括。木牌上“苏记服装”四个红漆字在晨光里格外醒目,路过的人忍不住多瞅两眼。
“姑娘,你这摊位是新开业的?”一个穿着灰色棉袄、戴着眼镜的女人停在摊位前,目光落在那件粉色碎花连衣裙上,语气里带着好奇。苏青连忙站起身,笑着迎上去:“是啊,今天第一天开张,您眼光真好,这是我家卖得最火的款式,的确良布料,滑爽还耐穿。”
女人伸手摸了摸连衣裙的布料,又翻看了领口的针脚,点点头:“这做工确实细致,比百货大楼的样衣还精致些。我是镇上中学的老师,想找件过年穿的衣服,你这裙子有我能穿的尺码吗?”苏青心里一喜——这是开张后的第一个顾客,她连忙拿出软尺:“您别急,我给您量量尺寸,这裙子我做了三个码,肯定有合身的。”
量完尺寸,苏青从货架上取下一件中码的粉色连衣裙,引着女人到摊位后面的简易试衣帘后试穿。不过片刻,女人掀开帘子走出来,站在苏青提前准备的小镜子前,忍不住笑了:“这裙子太合身了!收腰显身段,荷叶边又不张扬,上课穿也不耽误活动。”
苏青连忙补充:“您要是喜欢,领口还能加绣小雏菊,就收2块手工费,让裙子更特别些。”女人摇摇头:“不用加绣了,这样就很好看。多少钱?我直接买了。”“12块钱,您是第一个顾客,我再送您一块绣手帕,谢谢您照顾生意。”苏青递过叠好的手帕,接过女人递来的12元钱,手指都有些发颤——这是她开张卖出的第一件衣服,也是“苏记服装”的第一笔收入。
送走中学老师,苏青还没来得及平复心情,摊位前就围过来几个年轻姑娘。“刚才那个老师穿的裙子真好看,给我也拿一件试试!”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指着粉色连衣裙,语气急切。苏青连忙拿出适合的尺码,又耐心地帮另外两个姑娘挑选条纹衬衫:“这衬衫是蓝白细条纹,袖口能翻折,上班、赶集穿都合适,男款女款都有。”
试衣帘前渐渐排起了小队伍,苏青一边帮顾客找尺码,一边解答大家的疑问:“这的确良布料洗了不缩水,不用熨烫,直接晾就行”“衬衫有三个码,您要是不确定尺寸,我给您量量”“价格都标在衣服吊牌上,连衣裙12块,衬衫10块,绝对公道”。
临近中午,太阳渐渐升高,摊位前的人也越来越多。一个带着孩子的媳妇试穿了蓝色碎花连衣裙,满意地说:“这裙子颜色文静,我带孩子穿也耐脏,再给我家男人拿一件条纹衬衫,凑成一套过年穿。”苏青连忙找好尺码,又细心地帮她把衣服叠好,装进提前准备的布袋子里:“您拿好,回家要是觉得不合适,三天内都能来换。”
忙到下午两点,镇集上的人流渐渐减少,苏青才终于能坐下歇口气。她拿出账本,仔细清点当天的销量:粉色碎花连衣裙卖了3件,蓝色碎花连衣裙卖了2件,黑白条纹衬衫卖了3件,一共卖出8件衣服;营收方面,5件连衣裙每件12元,3件衬衫每件10元,总共收入96元。
“姑娘,你这生意不错啊,第一天就卖了这么多!”旁边卖鞋帽的大婶凑过来,看着苏青的账本,满脸羡慕,“我这一天才卖了几十块钱,你这衣服款式好,价格也实在,以后肯定更火。”苏青笑着递过一块花生糖:“多亏您之前帮我招呼顾客,以后还得靠您多照应。”
收拾摊位时,苏青看着空了大半的货架,心里满是成就感。她原本以为第一天能卖3件就不错,没想到卖出了8件,营收近百元,远超预期。更让她开心的是,不少顾客都跟她约定,过几天再来看看新款式,还有人问能不能定做衣服——这说明她的衣服不仅受欢迎,还打开了口碑。
骑着自行车回家时,苏青特意绕到供销社,跟掌柜的分享了开张的好消息。掌柜的笑着说:“我就知道你能行!以后要是忙不过来,绣品还能放我这儿卖,咱们互相照应。”
推开家门,陆庭州和孩子们早就等在院子里。“妈妈,今天卖了多少衣服呀?”晓燕扑上来,拉着苏青的手急切地问。苏青举起手里的布包,笑着说:“卖了8件,还赚了96块钱!以后妈妈能给你们买新衣服、新文具了。”孩子们欢呼起来,陆庭州也走上前,接过她手里的东西:“累坏了吧?快进屋歇会儿,我给你炖了鸡汤。”
晚饭时,苏青跟家人聊起开张的趣事——中学老师的爽快、年轻姑娘的热情、媳妇的回头约定,每一件事都让她觉得温暖。陆庭州看着她兴奋的样子,笑着说:“以后我周末有空,就去摊位帮你招呼顾客,你也能轻松些。”
夜深了,苏青坐在桌前,看着账本上的数字,心里满是憧憬。开张首日的开门红,让她更加坚定了做手工服装的决心。她知道,这只是开始,以后她要设计更多款式,做好每一件衣服,让“苏记服装”在镇集上站稳脚跟,甚至卖到县城去,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窗外的月光洒在账本上,映着苏青坚定的眼神,也照亮了她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