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刚走到办公室门口,手搭在门把上,刘伟快步进来,声音压得很低:“区纪委那边传话,说收到举报信,内容跟南湖项目有关。”
他没停下开门的动作,只是侧头看了刘伟一眼:“讲重点。”
“匿名的,举报您擅自变更设计、绕过审批流程,还说加固方案没走集体决策。”刘伟递上一张纸条,上面是手写的摘要,“材料已经转到组织部和分管领导案头。”
林辰接过纸条扫了一眼,顺手塞进外套内袋。走廊灯光落在他脸上,映出一双沉静的眼睛。“谁送的?”
“还不清楚,信是邮寄的,没留署名。”
“有没有抄送媒体?”
“目前没有公开迹象,但……”刘伟顿了顿,“王主任刚才打电话问您是不是知道这事,语气不太对。”
林辰点点头,转身走回办公桌前,拉开抽屉取出一个文件夹。“去档案室调南湖项目的全部签批记录,原件复印件都要,十点前必须拿到。”
“现在就去?可您十点半要参加区里的协调会。”
“正因为要开会,才更要抓紧。”他翻开笔记本,快速写下几个时间节点,“施工日志、专家会签单、住建局备案版本,全部比对一遍。尤其是那天晚上我让技术组做的临时加固方案——当时打了电话给副局长,有没有通话记录?”
“有,调度系统能查。”
“那就调出来,连同值班记录一起打印。”他合上本子,“这件事现在起只准你和陈雪经手,不许对外提半个字。”
刘伟应了一声正要走,又被叫住。
“等等,通知陈雪来一趟,顺便把昨天复盘会上我画的那个应急流程图带上,还有专家组签字的意见书。”
不到五分钟,陈雪推门进来,手里抱着一叠资料,眉头微蹙。“刚听刘伟说了。举报信里提到的‘擅自变更’,指的是四号楼东侧基础补强那项吧?”
“正是。”林辰从她手中接过文件,一页页翻看,“这项调整确实是现场决定的,但不是我一个人拍的板。当时结构工程师提出砂层渗水可能导致承载力下降,建议增加三处注浆点。我在电话里请示了分管领导,得到口头同意后才实施。”
“可程序上确实没补书面审批。”
“非常时期行非常事。”他目光落在一份签字表上,“但我们留下了全过程痕迹:施工日志有记录,监测数据实时上传,第二天一早就补了报备。这些都能对上。”
陈雪将整理好的材料递过去:“这是流程图和专家意见的扫描件,我已经存进加密盘。另外,我联系了住建局对接人,他们答应今天上午出具一份情况说明,证明当天的技术指令符合应急处置规范。”
“很好。”林辰将几份关键文件抽出,单独放在一起,“但他们不会只盯着程序问题。这种时候,越是细枝末节,越容易被放大成原则问题。”
“所以您打算怎么应对?”
“先立于不败之地。”他拿起笔,在一张空白纸上列出三项动作:第一,所有原始凭证归档封存;第二,要求相关部门出具书面确认函;第三,准备一份简明佐证材料,按时间线排列事实。
“您是要主动交上去?”
“不,等别人问起再说。”他抬眼看着她,“现在最忌讳的是反应过度。我们越慌,对方越得意。这封信的目的不是纠错,是动摇上级信任,打断资金分配节奏。”
陈雪明白了:“他们想让您在会上被动自辩。”
“那就让他们等。”林辰站起身,把整理好的文件装进公文包,“我会带着全套材料参会,但除非有人当面提起,否则一字不提。”
这时刘伟敲门进来:“车已经在楼下等着了,司机说路上有点堵,建议提前出发。”
“走。”林辰拎起包,朝门口走去。
陈雪跟了两步:“万一会上有人突然发难呢?”
他在楼梯口停下,回头说:“你留在办公室待命。我把手机设成关键词提醒,只要听到‘举报’‘违规’‘程序问题’这几个词,系统会自动转发录音给你。你立刻查对应文件,用短信把编号发我。”
“要是来不及回复?”
“那就等散会后再补。”他语气平静,“记住,我们现在不做解释,只做准备。真相不在嘴上,在文件里。”
三人一同下楼。清晨阳光照在台阶上,映出三道影子前后移动。
走出办公楼时,一辆黑色轿车停在路边,车窗半降,司机正低头看手机。林辰拉开车门,坐进后排,公文包放在腿上。刘伟绕到副驾位置,系好安全带后回头问:“需要我跟区政府办打个招呼吗?”
“不用。”林辰闭目靠在座椅上,“越平常,越安全。”
车子启动,缓缓驶离单位大院。街道两侧的梧桐树掠过车窗,光影交错。
陈雪站在门口目送车辆远去,转身回楼时掏出手机,打开一个加密文档,标题是《南湖事件证据链梳理》,最新一条更新时间显示为八点四十七分。
车内,林辰睁开眼,手指轻轻敲击公文包边缘,节奏稳定。
前方路口红灯亮起,车子缓缓停下。
他忽然开口:“刘伟,回去之后,你去趟通信科,调我那天晚上的通话记录,除了给副局长的那通,再查有没有其他可疑拨出。”
“怀疑内部泄密?”
“我只是不喜欢意外。”他的声音很轻,却像钉子一样落定。
绿灯亮起,车轮开始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