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个月。
这个倒计时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林凡和极少数知情者的心头。dSm内部,一种外松内紧的氛围悄然弥漫。明面上,公司依旧在按部就班地推进各项商业计划和技术研发,王漫妮主导的资本运作甚至更加活跃,投资了几个前景广阔的灾难预警和应急救援科技公司。暗地里,由林凡直接掌控的“危机应对委员会”已经成立,统筹着所有的准备工作。
“引力锚点”网络的建设被加速,优先覆盖环太平洋地震带及欧亚地震带上的dSm关键设施和合作伙伴。工程团队日夜兼程,将基于聚变能源的稳定场发生器深埋地下,与岩层耦合,试图用科技的力量对抗那来自宇宙深空的细微扰动。
dSm基金会也在顾佳的主持下,调整了工作重心。大量的资源被投入到全球范围内的社区防灾能力建设、救援人员培训以及高能量密度应急食品和药品的储备中。基金会与各国红十字会、联合国相关机构的合作骤然紧密,以“提升全球人道主义救援效率”为名,进行着大规模的战略物资预置和物流通道梳理。
安迪领导的“暗影”团队,则专注于信息层面。他们严密监控着全球主要地震监测机构的数据流,试图从海量信息中捕捉任何可能验证模型预测的早期信号。同时,他们也密切关注着“盖亚方舟”项目的动向——在dSm发出匿名预警后,这个项目的推进速度似乎也进一步加快了,其选址和建设标准明显提高了抗震等级,显然他们也从自己的渠道得到了类似的风险提示。
“利维坦”也在未雨绸缪,只是他们的方式,是建造更加坚固的“堡垒”,以期在可能的灾难中保存精英和文明的火种。
林凡没有试图去阻止或干扰“盖亚方舟”,在共同的潜在威胁面前,任何内耗都是不明智的。他甚至通过某些间接渠道,向对方透露了一些关于特定区域应力集中的非关键数据,算是某种程度上的“默契”。
时间一天天过去,距离模型预测的高风险窗口越来越近。全球的地质活动似乎确实进入了一个相对活跃的时期,虽然尚未发生模型预测的大规模强震,但中小规模的地震频率确有上升,火山活动也略显频繁。这些迹象,让那些接收到匿名预警的机构愈发警惕,国际地震学界的气氛变得凝重起来。
林凡的生活节奏也变得更加紧张。他需要平衡公司的日常运营、危机准备的推进、与“守夜人”的信息同步,以及对“低语者”和“回响者”的持续监测。精神上的压力巨大,但他不能显露分毫,尤其是在顾佳和许子言面前,他必须维持着冷静和可靠的表象。
只有在深夜,独自处理完所有加密信息后,他才会走到阳台,望着寂静的夜空,感受着那无声无息、却可能即将掀起滔天巨浪的宇宙潮汐。
这天晚上,他接到了南极基地的紧急通讯。不是关于地质预测,而是关于“低语者”。
“老板,‘低语者’的信号模式……发生了变化!”基地负责人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震惊,“它的数据流中,开始夹杂一段极其简短、但不断重复的……非随机结构!我们初步分析,它像是一个……坐标!一个太阳系内的坐标!”
林凡的心猛地一跳:“坐标指向哪里?”
“正在计算!初步轨迹回溯显示……指向……柯伊伯带外围区域!一个……一个我们之前未曾注意过的、直径约两百公里的小天体!”
一个坐标?来自那个监控太阳系的“低语者”?它在这个时间点,突然开始标记太阳系内的一个特定小天体?这意味着什么?
是预警?是标记危险源?还是……别的什么?
林凡感到,本就复杂的局面,因为“低语者”这突如其来的“主动”行为,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危机来自脚下,而谜团则来自深空。
十四个月的倒计时,仿佛与这个神秘的坐标产生了某种诡异的共鸣。
(第一百四十六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