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阅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四月十八日,巳时三刻,盛京德胜门外。

一座临时搭建、却尽显天朝威仪的帅帐矗立在旷野之上。

帐顶,日月浪涛旗迎风招展;帐前,手持燧发铳的京营新军如雕塑般肃立,枪刺如林,寒光凛冽。

帐内,辽东督师袁崇焕端坐于正中虎皮帅椅,身披御赐蟒袍,不怒自威。

左侧,站着东江镇总兵毛文龙,脸上刀疤在帐内火光映照下更显彪悍;右侧,山东总兵李由、蒙古总督洪承畴(代表蒙古联军)等一众大将按剑而立,甲胄鲜明,杀气未敛。

帐外,数以万计的明军将士列成整齐的方阵,鸦雀无声,唯有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形成一股无形的、令人窒息的磅礴压力。

“带降臣——!” 司礼军官拖长的高亢嗓音,划破了死寂。

远处,一队人影缓缓走来。

为首者,正是年仅二十四岁的后金摄政王多尔衮。

他免冠、跣足、上身袒露,背负着一条粗重的荆条(象征负荆请罪),双手高举过头,托着一个紫檀木盘。

盘中,赫然盛放着后金的玉玺、兵符以及爱新觉罗家族的族谱。

他的身后,代善、济尔哈朗、豪格等爱新觉罗宗室亲王、贝勒,以及范文程等文武重臣,皆同样肉袒面缚,垂首踉跄而行。

这群曾经叱咤辽东、令明朝边军闻风丧胆的枭雄,此刻如同待宰的羔羊,在数万明军冰冷的目光注视下,一步步挪到帅帐前百步之处,再也支撑不住,齐刷刷地跪倒在地,将额头深深埋入尘土之中。

多尔衮用颤抖的双手将木盘高高举起,声音嘶哑,带着绝望的哭腔:

“罪臣……爱新觉罗·多尔衮……率满洲八旗残部……并伪朝文武……叩拜天朝上国督师袁大人麾下……”

“今……今献上国玺、兵符、族谱……情愿纳土归降……”

“恳请督师大人……念在苍生性命……奏请皇帝陛下……开天地之恩……饶恕我等……蝼蚁残生……”

一名参军上前,接过木盘,恭敬地呈到袁崇焕面前。

袁崇焕目光扫过盘中之物,尤其是那方镌刻着“后金大汗之宝”的玉玺,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是胜利的快意,也有历经沧桑的感慨。

他并未立即言语,而是缓缓起身,走到帐外,环视着脚下匍匐的败军之将,以及远处残破的盛京城。

良久,他沉声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全场:

“多尔衮,尔等本大明建州卫臣属,世受国恩。然狼子野心,僭号称尊,屠戮百姓,罪恶滔天!本应尽数诛灭,以谢天下!”

话语如冰,让多尔衮等人浑身一颤。

“然,”袁崇焕话锋一转,“我皇上陛下,仁德齐天,有好生之德。既尔等肉袒面缚,真心归命,本督便代天行化,准尔等所请。”

“所有降众,暂羁营中,听候陛下圣裁!”

“万岁!万岁!万岁!”

明军阵中再次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声浪如潮,宣告着一个时代的彻底终结。

捷报以八百里加急飞送北京。

五月初一,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紫禁城皇极殿举行大朝会,当众颁布了由他亲自拟定、盖有皇帝之宝的 《平定辽东诏》。

这份诏书,不仅是对一场战争的总结,更是对未来东北亚格局的深远规划。

诏书核心内容如下:

正名定分,废伪存真:

“……建州卫夷酋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世受皇恩,不思图报,反窃据疆土,僭称国号,实乃乱臣贼子,罪不容诛!着即废除‘大清’伪号,其地恢复‘大明建州卫’旧称,并升格为辽东省,设巡抚、布政使司,直接管辖,永为王土!”

寓意:从法理上彻底否定后金政权的合法性,将其打回原形,重申大明对辽东的绝对主权。设立行省,意味着将采取与内地相同的流官治理模式,加强控制。

处置降虏,徙民实边(最核心、最具战略眼光的决策):

“……爱新觉罗宗室、八旗贵族及所有在册旗丁,着即全部迁离辽东故地。其安置之所,定为虾夷地(库页岛及北海道)!于该地设立大明‘清东省’(取“清扫东方”之意)!准其保有旗籍,自行管理民政,并可编练一定员额之‘护乡军’,朝廷酌情拨付火铳、火炮,以资御边……”

深远用意:

根除隐患:将爱新觉罗核心势力连根拔起,迁离其经营数代的辽东老巢,彻底消除其死灰复燃的地理和社会基础。

废物利用:八旗余众仍有一定战斗力,与其在内地监管消耗,不如将其驱至遥远的虾夷地,让其与当地的阿伊努人、可能南下的俄罗斯哥萨克、乃至日本松前藩势力互相争斗,成为大明帝国东北方向的 “缓冲带”和“开拓先锋”。

授予有限武装:允许其拥有武装并配置较先进武器,是险棋也是妙棋。既能激发其开拓的积极性(为生存而战),又能使其依赖朝廷的武器供应,形成制约。若其生异心,远离中原且四面环海,朝廷可轻易扼杀。

彰显仁德:此举看似宽大,实为高明的“驱虎吞狼”之策,既避免了大规模屠杀的恶名,又实现了战略目的。

追缅忠烈,抚慰人心:

“……追赠故经略熊廷弼、孙承宗、袁应泰等为太子太傅,敕建忠烈祠于北京、辽阳。于萨尔浒、浑河、广宁等旧战场,立碑纪念,镌刻阵亡将士姓名,永享祭祀。辽东百姓,免赋税三年,由朝廷拨付钱粮,招募流民,重修城垣,兴修水利,恢复生产……”

寓意:告慰英灵,凝聚人心,迅速恢复辽东元气,将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真正转化为帝国的稳固疆域。

《平定辽东诏》的颁布,尤其是关于设立清东省的决策,在朝野引起了巨大震动。

内阁次辅徐光启曾密奏,担忧“授之以器,恐遗后患”。

崇祯皇帝在文华殿单独召见徐光启,指着坤舆图上的虾夷地,道出了他的深远考量:

“徐先生可知,虾夷地之北,是何所在?”

“臣…听闻是苦寒之地,或有罗刹鬼(俄罗斯)窥伺。”

“不错。”崇祯目光深邃,“朕将爱新觉罗余众置于此地,一则可绝其辽东之念,二则令其为华夏守此北门。彼等为生存计,必与北虏、东瀛相争。胜,则拓土之功归我大明;败,亦消耗其力,无损中原分毫。此乃以夷制夷之上策。况其兵器粮饷,皆仰赖于我,生死皆在朕之掌中,何患之有?”

徐光启闻言,拜服不已:“陛下圣虑深远,臣不及万一!”

崇祯九年的夏天,辽东大地开始了艰难而充满希望的重生。

一队队被解除武装的八旗降众,在明军的押送下,踏上了前往遥远虾夷地的漫漫路途。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知命运的迷茫与恐惧。

而在辽东,新的府县衙门开始挂牌理事,来自关内的流民在官府的组织下,开垦着荒芜的田地,修缮着残破的城池。

萨尔浒山脚下,一座巨大的忠烈碑拔地而起,碑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诉说着过往的惨烈与最终的胜利。

崇祯皇帝朱由检站在北京的宫墙上,遥望东北。

他知道,辽东的故事告一段落,但一个更大的棋局才刚刚开始。

清东省的设立,将帝国的视线引向了更广阔的东北亚海洋与陆地。

一个彻底扫清了内部忧患、疆域空前辽阔的大明帝国,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与力量,准备迎接属于它的海洋时代。

旧时代的丧钟已经敲响,新时代的黎明,正从东方的海平面上,喷薄而出。

UU阅书推荐阅读:楚天子男儿行藩王两年半,一万大雪龙骑入京师大秦:开局祖龙先祖隋唐:被李家退婚,我截胡观音婢矛盾难以调和为了天下苍生,我被迫权倾天下大明:不交税就是通鞑虏东鸦杂货店盛嫁之庶女风华三国:从夷陵之战,打到罗马帝国长乐歌蒙古人西征不想当大名的武士不是好阴阳师马谡别传水浒:开局大郎让我娶金莲大汉废帝失忆美娇妻,竟是大周女帝明末小土匪神武太医俏女帝大秦:从缉拿叛逆开始养8娃到18,大壮在古代当奶爸打造异世界钢铁洪流关外县令穿越南宋当皇帝越战的血精灵之最强道馆训练家集齐九大柱石,重启大秦复兴之路明末:有钱有粮有兵我无敌!从大唐山峰飞跃而下爹爹万万岁:婴儿小娘亲锦衣盛明抗战游击队大唐开局救治长孙无垢汉武:普天之下,皆为汉土!逃兵开局:觉醒系统后我杀穿乱世清末大地主穿越成废物太子后我崛起了大魏霸主三国之凉人崛起造反我没兴趣,父皇别害怕大明:启禀父皇,我抓了北元皇帝风起了无痕存储诸天契约休夫:全能王妃逍遥世子爷三国:苟在曹营的二郎神棍大周逍遥王爷明末之席卷天下武道剑修林辰薛灵韵
UU阅书搜藏榜:抗战游击队我的大唐我的农场我在大宋当外戚在群里拉家常的皇帝们神话之我在商朝当暴君(又名:洪荒第一暴君)绝色大明:风流公子哥,也太狂了朕都登基了,到底跟谁接头楚牧有个妹妹叫貂蝉民国谍海风云(谍海王者)挥鞭断流百越王华之夏第一卷中原往事晚唐:归义天下大明极品皇孙,打造日不落帝国重生南朝开局逆天任务我三国武力话事人北朝奸佞造反!造反!造反!造反!造反!我主明疆抗战之血怒军团我在盘庚迁殷时发起翦商大汉奸臣英雌医鸣惊仙三国之佣兵天下大唐极品傻王救命,系统要害我始皇别伪装了,我一眼就认出你了开局被抓壮丁,从领媳妇儿开始崛起重生女尊世界但开局就进了送亲队烽火淞沪成亲后,我玩刀的娘子开始娇羞了大唐重生兵王北宋不南渡长安之上大明,我给老朱当喷子的那些年庶民崛起正德变法:捡到历史学生的书包穿越后被分家,搬空你家当大清疆臣。大秦反贼中华灯神回到明末做枭雄魅影谍踪他是言灵少女九灵帝君锦衣黑明大明:我想摸鱼,老朱让我当帝师谍战从特工开始老朱你说啥,我跟马皇后混的我爷爷可是大明战神
UU阅书最新小说:五姐扶我青云志,我送她们诰命身明末改革软饭硬吃?女帝夫君是苟王红楼:聚宝盆助我纳群芳穿越穆顺,三国第一肉盾大明执政官民国茶圣:从零开始建商业帝国成长之红颜助我我,刘协,三造大汉董卓刚死,朕就收了西凉军大明:系统太毒舌,陛下受不了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玄黄十二域双界穿梭:此门入大虞杀手崇祯蓝鸮之恋春秋风云,我乃华夏第一谋士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大唐风流小厨师隋唐:家兄程咬金这就是你的宿命大明:我朱老三,解锁吕布模版!最后的一位将军我,天罗煞星,镇守人间五十年铁血使节:一人灭一国别家皇帝追求长生,朕只求速死全球统一系统黑风寨主成帝路这个师爷很科学玉简在手,昭姐横穿三千界开局大秦小兵,我为始皇炼不死军白虎御唐:龙阙血鉴大唐长安秘物栈三国:我,刘封,改姓定天下!汉末雄主:开局召唤华夏兵团大魏风云之千秋帝业我长生不死愁啊大明第一战神大明卫大明:哈密卫百户,富可敌国青金志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长生:老夫一惯儒雅随和天幕:始皇之子的造反人生崇祯元年,开局逆转亡国局杨凌传之逆袭家主大明孤臣:从科举到定鼎四海游戏三国之逆流天下司马老贼玄黄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