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日历便翻到了八月。距离举世瞩目的“张诚研究员黎曼猜想证明学术报告会暨国际数学前沿研讨会”召开,仅剩最后五天。
国内,北京。这座千年古都,自去年成功举办哥德巴赫猜想报告会后,再度被注入了一剂强效的兴奋剂,陷入了一片热火朝天、井然有序的繁忙景象之中。一种堪比奥运前夕的筹备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弥漫在夏末初秋的空气里,比那依旧炽热的阳光还要滚烫。
街道更加整洁,主要干道和通往会议中心——国家会议中心的路旁,已然悬挂起了印有会议Logo和“欢迎全球数学界同仁”中英文字样的道旗。Logo设计简洁而富有深意:一道金色的、无限延伸的莫比乌斯环,缠绕着一把古朴的钥匙,象征着对数学无穷奥秘的探索与开启。交警部门增派了人手,在关键路口疏导交通,确保这条“学术通道”的畅通无阻。
无数的志愿者——主要来自首都各大高校的青年学生,穿着统一的、印有祥云和会议标志的浅蓝色t恤,身影活跃在机场、火车站、重点酒店以及各文化景点。他们配合着外事、公安、文旅等政府部门,以真诚的微笑和流利的外语,为潮水般涌入的国内外游客,特别是那些肤色各异、语言不同的外国学者与媒体人员,提供着必要的引导、翻译和帮助。他们的存在,成了北京城一道亮丽而温暖的风景线,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年轻一代的开放与自信。
相较于去年,张诚及其“历史层积动力学”所带来的轰动效应更为巨大。这一次,不仅仅是数学界,整个基础科学领域,乃至对科技前沿极度敏感的各国政策研究机构、顶级智库,都派出了观察员。全球各大主流媒体更是倾巢而出,长枪短炮的规模远超以往任何一次纯学术活动。从肯尼迪国际机场、希思罗机场、戴高乐机场、成田机场起飞的航班上,经济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科学哲学家,当然,更多的是神情中带着审视与期待的数学家们,怀揣着正式或非正式的邀请函,向着东方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汇聚。
官方数据显示,本次盛会共向全球相关学术机构、顶尖大学及重量级专家学者发出了三千六百张邀请函。这个数字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广度和力度。几乎囊括了全球所有菲尔兹奖、沃尔夫奖、阿贝尔奖得主中健在并能出行者,以及各大数学强国的科学院院士、着名学府的学科带头人。邀请名单本身就是一份全球数学界的“名人录”和“权力榜”。而媒体名单同样耀眼,包括《时代》周刊、《自然》、《科学》、bbc、cNN等在内的国际顶级媒体机构均在其列,他们不仅要报道学术内容,更意在解读这一事件背后的科技、政治与文化意涵。
与外界的喧嚣鼎沸、人流如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位于京郊那处静谧基地内,张诚的住所。
这里仿佛被施加了某种空间的静默结界。窗明几净的客厅里,只有空调系统运转时发出的极低微的嗡鸣。阳光透过薄纱窗帘,在地板上投下柔和的光斑,时光在这里似乎都流淌得更加缓慢、凝实。
张诚并未过多关注外界那因他而起的波澜。于他而言,那些喧闹更像是遥远海岸线的潮声,存在,却不足以扰动他内心的深海。他将这最后宝贵的几天时间,几乎全部用于了对“内容”的最后打磨与沉淀。
书房宽大的桌面上,摊开着厚厚的演算手稿,上面布满了常人无法理解的复杂符号与流畅的推导笔迹。旁边是多屏显示的电脑,其中一个屏幕上运行着复杂的数学软件,另一个则显示着精心准备的报告幻灯片框架。他没有简单地重复已经完成的证明,而是在进行一种系统性的“反刍”与“凝练”,试图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历史层积动力学”这个横空出世的框架,思考其内在的和谐与可能存在的、尚未被他自己完全挖掘的潜力。
这不仅是准备一场报告,更是一次对自身知识体系的深度梳理和升华。
夜深人静,当北京城的灯火依旧为迎接八方来客而璀璨时,张诚的意识沉入了那片唯有他能触及的领域——系统空间。
“系统,调出属性面板。”他在心中默念。
一道只有他能看见的、泛着微蓝色冷光的全息屏幕在他眼前展开。上面清晰地罗列着他当前的状态:
【宿主:张诚】
【年龄:12岁(身高一米七,身体健康)】
【当前积分:1370万】
【任意经验值:1000万】
【知识科技树】
【数学:等级4(\/1000万)】
【物理:等级4(\/1000万)】
【材料学:等级4(0\/1000万)】
【信息学:等级4(0\/1000万)】
【生化学:等级3(9000\/100万)】
【工程学:等级3(0\/100万)】
【能源学:等级3(0\/100万)】
目光扫过面板,张诚的意念微动。之前完成“证明黎曼猜想”这一里程碑式任务所获得的丰厚奖励——足足一千万点任意经验值,他早已有了分配方案。
“系统,将100万经验值分配给生化学,100万分配给工程学,100万分配给能源学。剩余700万,全部加诸数学。”
【指令确认。】
【生化学经验值增加1,000,000点。等级提升计算中……生化学已由等级3提升至等级4。当前经验值:9000\/1000万。】
【工程学经验值增加1,000,000点。等级提升计算中……工程学已由等级3提升至等级4。当前经验值:0\/1000万。】
【能源学经验值增加1,000,000点。等级提升计算中……能源学已由等级3提升至等级4。当前经验值:0\/1000万。】
【数学经验值增加7,000,000点。当前经验值:\/1000万。(等级4)】
随着系统提示音的落下,一股远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为浩瀚磅礴的意识洪流,仿佛自宇宙深处奔涌而来,瞬间淹没了张诚的主意识。
首先是数学。那七百万经验值的注入,并非简单的数字累加,而是如同在他已然深广如海的数学知识库中,又打通了连接着无数条地下暗河的通道。更多精微的、处于当前人类认知边缘的数学分支知识、前沿猜想、甚至是某些“只可意会”的数学直觉与灵感,如同获得了生命般,主动地与他原有的知识体系融合、重构。他对“历史层积动力学”框架的理解,在这一刻变得更加圆融通透,许多之前仅仅是“证明”必需的步骤,此刻看来,似乎都蕴含着更深层次的、联系其他数学领域的奇妙桥梁。他甚至隐约触摸到了框架进一步扩展的方向——那或许是通向物理世界更根本规律的路径。
紧接着,是生化学、工程学、能源学同时晋升四级带来的连锁反应。
生化学领域,他的理解从分子、细胞层面,一跃进入了系统、网络乃至设计原理的层面。蛋白质的精准设计、代谢途径的重新编程、复杂生物系统的建模与调控……这些意识经验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窥探生命底层密码的大门。他仿佛能“看见”dNA序列背后蕴含的逻辑,能开始“理解”细胞信号通路的语言。一种潜在的、可能应用于未来医学或生物技术的灵感,悄然萌发。
工程学则从具体的工艺、设计原则,提升到了对复杂系统集成、极端条件制造、跨尺度精密操控的宏观掌控。小到纳米机器人的集群协同,大到未来城市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无数的设计思路、材料匹配、能量流优化等经验在他脑中翻腾、沉淀。这让他对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际造物,有了更具象、更前瞻的蓝图。
能源学的晋升尤为特殊。四级能源学知识,让他跳出了传统的化石能源、甚至常规核能的范畴,深入到了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工程细节、高效能量存储与传输的新原理(基于超导和定向能)、乃至对宇宙中更基础能源形式的理论探索。他意识到,能源问题的终极解决,或许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深刻的物理问题,甚至与时空结构本身相联系。
三大领域同时升级,经验意识在他脑中碰撞、交织、融合。那种感觉,并非杂乱无章的信息堆砌,而是一种近乎“道”的领悟,是不同学科壁垒在被一种更高维的视角消融。他静静地坐在椅子上,闭着双眼,额角有细微的汗珠渗出,但神情却是一种沉浸于极致愉悦中的平静。他的大脑,正以超越超级计算机的效率,处理、吸收、整合着这海量的知识。
这个过程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
当他再次睁开眼时,那双深邃的眼眸中,似乎有星河流转,宇宙生灭的幻影一闪而逝,随即恢复了平日的清澈与冷静。但他整个人的气质,却愈发内敛深沉,仿佛一座积蓄了无尽能量、即将喷薄而出的火山,又如同无垠的星空,静谧之下蕴藏着撼动世界的伟力。
他轻轻呼出一口浊气,感觉自己的思维速度、理解深度以及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又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四级数学,距离点亮下一级需要的经验值依旧庞大,但此刻的他,对于即将到来的报告会,拥有了绝对的、源自知识本身的自信。
“咚咚——”轻轻的敲门声响起。
“请进。”张诚的声音平稳,听不出丝毫刚刚经历了一场知识风暴的痕迹。
赵伟推门而入,手中端着一杯温热的牛奶,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与一丝紧张:“张教授,刚刚接到会务组最终确认,报告厅的一切设备都已调试完毕,完全按照您之前提出的要求。另外,这是最新统计的、已经确认抵达北京的受邀学者名单,以及几家主要海外媒体希望申请的专访请求,您看……”
张诚接过牛奶,道了声谢,目光扫过那份长长的名单,上面一个个名字,都代表着国际数学界的一座座山峰。他随手将名单放在桌上,语气平淡却不容置疑:“专访一律婉拒。报告会上,一切自有分晓。”
他抿了一口牛奶,望向窗外。远处,城市的天际线在夕阳的余晖中勾勒出金色的轮廓,充满了动感与活力。而他所处的这方静室,却仿佛风暴眼中那奇异的平静。
“还有五天……”张诚低声自语,嘴角微微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那并非骄傲,而是一种即将在属于他的战场上,挥洒智慧、验证真理的期待。
“内容,已经准备好了。”
静室凝渊,深不可测;动城迎宾,风云际会。
所有的铺垫都已就位,只待大幕拉开,那位唯一的主角,登台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