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盛夏。河西走廊,这片曾经见证过丝绸之路辉煌,也饱受风沙与干旱侵蚀的古老土地,如今正上演着一场超越千年想象的绿色革命。目之所及,不再是记忆中的戈壁苍茫或零星的绿洲点缀,而是一片无垠的、层次分明、生机盎然的奇异景象。
高耸入云的智能垂直农业塔楼,如同钢铁与玻璃铸就的森林,在阳光下反射着璀璨光芒;广袤的田野被划分成整齐的几何区块,不同种类的作物呈现出超出常规认知的繁茂与色彩;空中,无数小型无人机如同工蜂般穿梭,精准地播撒着微小的胶囊;地面,形态各异的农业机器人静默而高效地忙碌着。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泥土芬芳、植物清香以及淡淡臭氧味的特殊气息。
这里,是炎黄集团“后稷计划”的核心示范区。与“盘古”的磅礴能量、“羲和”的虚无缥缈、“灵境”的意识深邃、“女娲”的生命奥秘不同,“后稷计划”关乎的是文明最古老,也最基础的基石——粮食。
“后稷计划”的总部,一座代号“嘉禾”的生态穹顶建筑内,张诚与计划负责人,一位皮肤黝黑、双手布满老茧却目光如炬的农业生态学泰斗——袁(振华)院士,正站在一片试验田前。田中所植,并非寻常稻麦。
那稻穗沉重得几乎垂地,颗粒饱满如珍珠,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金色辉光。旁边的麦田,麦秆粗壮堪比小竹,麦粒大小是常规品种的三倍有余。更远处,番茄如红宝石般挂满枝头,每一颗都堪比拳头;白菜如同碧玉雕琢,叶片肥厚得近乎透明。
“这是‘乾坤’系列第三代主粮作物,”袁院士的声音带着庄稼人特有的质朴与自豪,他轻轻托起一穗金稻,“通过‘伏羲’深度学习的基因图谱分析和我们开发的‘神农’基因编辑平台,我们不仅大幅提升了光合作用效率,重构了养分输送通道,还嵌入了自主固氮、高效聚磷、抗逆抗病虫等多重优良性状。”
他指向旁边一株奇特的、叶片呈蓝紫色的植物:“那是‘息壤’工程微生物的宿主植株。这些微生物能分泌特殊物质,高效分解土壤中的岩石矿物,释放磷、钾等元素,并能固定空气中的氮气。它们与作物根系形成共生体,相当于每一株作物都自带了一个微型肥料工厂。”
张诚俯身,手指拂过那金稻,他的感知与“伏羲”相连,能“看到”那稻谷内部远超常规的能量蕴藏和近乎完美的营养配比。“生长周期?环境需求?”他问道。
“金稻-3号,生长周期缩短至60天,亩产理论值可达2500公斤。需水量仅为传统水稻的30%,耐盐碱,可在ph值8.5以下的土壤正常生长,对极端高温、低温、干旱的耐受性极强。”袁院士如数家珍,“我们基本实现了‘藏粮于技’,不再完全看天吃饭。”
光有优秀的种子还远远不够。“后稷计划”的另一大支柱,是覆盖农业生产全流程的极致智能化。
天空中,“羲和”网络的低轨卫星群,持续监测着全球的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病虫害迹象乃至微观养分分布,数据实时传输至“伏羲”中央农业大脑。
地面上,庞大的农业机器人军团是真正的劳动力。“开山”系列重型机器人负责土地深翻、平整;“精卫”系列无人机集群负责精准播种、授粉、施药(使用的是靶向性极强、可自然降解的生物农药);“司禾”系列轻型机器人则负责间苗、除草、采摘,它们搭载的高清传感器和AI图像识别系统,能分辨出每一株作物的健康状况,并进行个性化管理。
水肥管理更是做到了极致。遍布田间的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着土壤中数十种参数。由“伏羲”控制的智能灌溉系统,通过埋设的毛细管网,将精确配比的水分和微量元素(根据“息壤”微生物的需求和作物生长阶段动态调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实现了接近100%的利用率,杜绝了任何浪费和面源污染。
在垂直农业塔楼内,环境被控制到极致。多层立体栽培,LEd光源按需提供特定光谱,温度和湿度精确调控,作物生长在无土栽培架上,产量是同等面积传统耕地的上百倍,且完全不受外界气候影响。
技术的威力,在广袤的边际土地上得到了最震撼的体现。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巨大的“定坤”式防风固沙机器人,如同移动的堡垒,一边铺设着由植物纤维和保水材料制成的基垫,一边播撒着特殊的“沙棘-蓿草”混合种子——这些种子经过基因改造,根系能深入沙层数米,地上部分生长迅速,能快速形成植被覆盖。
仅仅一年时间,原本黄沙漫漫的土地,已然披上了一层坚韧的绿装。随后,“息壤”微生物被引入,开始改造沙土结构,增加有机质。第二年,耐盐碱、抗旱的“瀚海”系列牧草和灌木开始种植。第三年,部分改良成功的土地已经可以轮作“乾坤”系列主粮。
“我们不是在对抗自然,”袁振华站在一片新生的绿洲中,对前来考察的团队说道,“我们是在引导和加速生态修复的过程。用科技的力量,弥补自然演替需要千百年的时间跨度。”
同样的奇迹,也在广袤的高原冻土、贫瘠的丘陵山地、乃至重度污染的工业废弃地上演。曾经被认为不适合农耕的土地,在“后稷计划”的技术组合拳下,一片片被唤醒,转化为新的沃土。
“后稷计划”带来的农业生产力爆炸性增长,其影响是颠覆性的。
国内: 粮食安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巩固。主粮储备远超战略需求,价格稳定在极低水平。肉类、蛋奶、果蔬供应极大丰富,全民营养水平显着提升。曾经困扰国家的耕地红线压力得到根本性缓解,为生态退耕、城市建设腾出了巨大空间。农业人口进一步减少,但职业农民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全球: 国际粮食市场的格局被彻底改写。中国从曾经的粮食进口大国,一跃成为重要的粮食出口国和农业技术输出国。“乾坤”种子、“息壤”微生物、智能农业系统,成为比“破晓”电池更受发展中国家欢迎的硬通货。无数饱受饥饿和贫困困扰的国家,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纷纷寻求与炎黄集团合作。
然而,这也冲击了传统农业出口大国的利益,引发了新的贸易摩擦和国际政治博弈。某些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经济支柱的国家,面临产业重构的阵痛。
社会与文化: 食物的极大丰富,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个性化、功能性食品(如富含特定营养素、具有辅助医疗作用的作物)开始出现。都市农业、家庭垂直农场普及,缩短了食物里程,让人们更能体会“稼穑之艰”与收获之喜。古老的农耕文化,在科技赋能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嘉禾”生态穹顶的最高处,张诚与袁振华远眺着这片被科技唤醒的万里沃土,更远处,是祁连山的雪顶和湛蓝的天空。
“我们解决了地球上的吃饭问题,”袁振华感慨道,“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只要能源不缺,人类不应该再为饥饿所困。”
张诚的目光却投向了更高更远的地方。“袁老,您觉得,我们脚下的这片试验田,它的意义仅仅在于地球吗?”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轩辕’空天母舰已经巡天,‘盘古’之光提供了无尽能源。下一步,我们必然要走向深空,建立月球基地,登陆火星,甚至远征更远的星系。”
“这些星际据点,乃至未来的星际移民,他们吃什么?”张诚指向那些垂直农业塔楼和奇特的作物,“‘乾坤’系列作物的高光效、短周期、低需求特性;‘息壤’微生物改造外星土壤的能力;垂直农业和智能环控技术在封闭外星基地中的应用……‘后稷计划’所积累的一切,正是在为文明播撒星海的种子,建造永不坠落的‘星海粮仓’。”
袁振华院士闻言,身体微微一震,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他明白了,农业的奇迹,不仅仅是让万里沃土滋养众生,更是为文明的星辰大海之旅,夯实最基础、也是最不可或缺的根基——生存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