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挂在人类文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似乎又坠下了数寸。晶族关于“噬星者”逼近的警示犹在耳边,G-73星系“远望号”传回的、关于“收割者”主力前哨抵达的最后紧急信号,更是如同一声丧钟,敲响在每一个知情者的心头。绝对的、令人窒息的实力差距,以及那仿佛无可逃避的毁灭倒计时,像冰冷的潮水,再次淹没了刚刚因“共鸣”信号而泛起一丝微澜的希望。
在这种近乎绝望的压力下,曾被官方强力压制下去的“火种派”思潮,如同蛰伏的病毒,找到了最适合其滋生的土壤,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再次抬头。这一次,它不再仅仅是网络上的牢骚或街头零星的抗议,而是获得了来自社会各阶层,甚至联邦体制内部部分官员和议员的实质性、公开化的支持。
面对汹涌的民意和内部日益增长的不安情绪,以及那冰冷残酷的战略现实,联邦议会不得不再次就“火种计划”进行紧急辩论。这一次,辩论的焦点不再是“是否需要”,而是“如何执行”。
“先生们,女士们,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一位来自资源星区的议员在议会中慷慨陈词,他的声音通过扩音系统传遍“抉择之厅”,“‘噬星者’在靠近,‘收割者’的主力已经现身!G-73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将所有的资源、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注定失败的防御上,是对文明延续的极端不负责任!我们必须立刻启动‘方舟’计划,为人类文明保留最后的火种!”
反对的声音依然存在,但已显得苍白无力。
“这是逃亡主义!是动摇军心!”
“动摇军心?等到像G-73那样被‘格式化’的时候,就连动摇的机会都没有了!”
最终,在巨大的内外压力下,联邦议会以超过百分之六十五的票数,通过了《“火种计划2.0”有限度加速执行法案》。法案明确,在确保“迷雾计划”和“利剑舰队”资源优先的前提下,可以动用部分战略储备和冗余产能,启动“方舟”舰的实质性建造。这并非完全转向逃亡,更像是一种…绝望下的“双线押注”。
在小行星带深处,一个编号为c-1278的金属富集小行星内部,隐藏着联邦最高机密之一的船坞——“诺亚”。这里几乎完全自动化,由AI和少数经过最严格忠诚审查的工程师团队管理。随着议会法案的通过,“诺亚”船坞从沉寂的研究状态,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期。
在巨大的、被人工重力场稳定的地下空洞中,三艘“方舟”舰的龙骨已经铺设完成。它们并非“轩辕-终极型”那样狰狞的战争巨兽,其设计更侧重于耐久、自维持和长时间的深空航行。
动力核心集成了成熟化的、小型化的反物质湮灭引擎,能量输出稳定而持久,足以支持数万年的亚光速或间歇性曲速航行。
舰体内部是复杂而精密的封闭生态系统,模拟地球生物圈,包含水循环、大气净化、土壤培育以及携带了数万种动植物(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和小型无脊椎动物)的基因库和活体样本,旨在尽可能长久地维持一个可生存的环境。
每艘方舟的核心,是一个被多重冗余保护的、物理隔离的“文明黑匣子”。里面存储着人类从原始时代到星际时代所有的知识、历史、艺术、哲学、语言…从《吉尔伽美什史诗》到量子场论,从巴赫的赋格到“灵境”架构源码,从古希腊雕塑到dNA编码规则。这是一个文明的“备份”,是其灵魂的数字载体。
高度发达的AI将负责舰船的大部分运维,只有在必要时才会唤醒处于低温休眠状态的乘员。
然而,与热火朝天的建造场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围绕“方舟”计划最核心、也最残酷的问题——乘员选拔标准——所引发的,席卷整个社会的、撕裂性的激烈争论。
谁有资格登上这可能是人类文明最后的诺亚方舟?这个问题,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文明温情脉脉的表象,直指 最深层的社会伦理和价值观。
精英选拔派 :这一派主要由部分科学家、工程师、高级官员和军事将领支持。他们的论点冰冷而务实:“方舟的目的是‘延续文明’,而不是‘延续所有人’!”一位着名生态学家在公开论坛上阐述,“我们必须优先确保方舟有能力在未知环境中生存和重建。这意味着需要最顶尖的科学家(物理、生物、工程)、最优秀的医生、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具备领导力的管理者。感情用事只会导致所有人在深空中一起消亡!”他们主张建立一套严格的评分系统,基于专业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稳定性及遗传健康进行筛选。其核心逻辑是:在资源极端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追求生存概率的最大化。
随机抽签派 :这一派获得了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和部分人道主义学者的支持。他们的呼声充满了对“精英主义”的愤怒和对基本公平的诉求:“凭什么由少数人来决定谁该活,谁该死?!”“生命是等价的!如果文明注定只能有一部分人延续,那么唯一公平的方式就是随机抽签!让命运来决定!否则,这所谓的‘火种’,不过是特权阶级逃亡的工具!”他们要求建立完全透明、绝对随机的全球抽签系统,无论年龄、职业、种族、地位,每个人都有完全平等的机会。这被视为在终极灾难面前,对人类平等理念的最后坚守。
文化多样性派 :这一派主要由艺术家、人文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他们关注的重点超越了单纯的生理生存:“文明不仅仅是科技和知识,更是文化、艺术、语言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在电视辩论中老泪纵横,“如果方舟上只有科学家和工程师,那重建的将是一个冰冷的技术官僚世界,而不是‘人类’文明!我们必须确保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艺术领域的代表登船,保留我们文明的色彩和温度!”他们主张预留部分名额,用于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即使这意味着可能牺牲掉一些“实用”的专业人士。
这场争论迅速从议会和学术圈蔓延至全社会,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动荡。
虚拟的“灵境”网络中,充斥着各种极端言论和相互攻讦。支持精英选拔的人被骂作“冷血的纳粹”;主张随机抽签的被斥为“拉低生存率的圣母”;文化多样性派则被嘲讽为“不识时务的酸腐文人”。
在现实中,抗议和游行再次出现。这一次,不再是统一的“火种派”诉求,而是分裂成不同派别之间的对立。精英们的住宅区外聚集着要求“公平抽签”的民众;而一些科研机构则收到了威胁信,警告他们“不要妄想独占方舟船票”。
更可怕的是,这种争论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同事之间、朋友之间、甚至家人之间,都因对方舟选拔标准的不同看法而产生了深深的隔阂与猜忌。一种“方舟资格”的隐形歧视链开始形成,社会信任度急剧下降。
个体在巨大的恐慌和道德困境中挣扎。一位顶尖的物理学家,既因自己的专业能力可能获得“船票”而感到一丝可耻的庆幸,又因可能要与家人永别而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一个普通的工人,则在绝望于自己可能被“淘汰”的同时,又愤懑于所谓“精英”的特权。
面对近乎失控的社会情绪和激烈的争论,联邦政府成立了一个由社会学家、伦理学家、科学家和民意代表组成的“方舟乘员遴选特别委员会”,试图制定一个能为各方所接受的、相对“公平”的方案。
经过数月的激烈讨论和模拟,委员会最终提出了一个充满争议和妥协的《初步遴选框架》:
核心乘员(40%): 由各领域不可或缺的顶尖专家(涵盖基础科学、应用工程、医疗、生态管理等)构成,通过专业评审委员会选拔。
随机抽签乘员(40%): 从全球所有成年公民中,完全随机抽取,以确保最基本的公平性和基因库的广泛性。
文化传承乘员(10%): 由专门的文化委员会提名,旨在保护人类文化、艺术、语言和非物质遗产的多样性代表。
预备与机动名额(10%): 用于应对特殊情况,以及…可能携带的、数量极其有限的未成年人 。
这个框架试图在效率、公平和文化之间取得平衡,但显然无法让任何人完全满意。它更像是在巨大压力下,一个充满裂痕的、无奈的临时共识。
在“诺亚”船坞,三艘方舟依旧在无声地建造着,它们冰冷的金属外壳,映照着人类文明在终极危机面前,关于生存、公平与灵魂的艰难抉择与深刻撕裂。方舟能否建成?它们将驶向何方?船上又将承载着怎样的人类未来?这一切,都笼罩在“噬星者”与“收割者”那愈发逼近的阴影之下,答案未知,前途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