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同指间沙,在忙碌中悄然流逝。项目进展顺利,与数学中心的合作成果开始凝结成一篇篇高质量的论文初稿。乔琳的生活依旧保持着高速运转的节奏,只是周正这个名字,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方式也越来越自然,如同溪水漫过石阶,无声无息间已浸湿了边缘。
他不再仅仅依赖于“偶遇”。有时,他会以探讨乔琳最新发表的某篇预印本为由,预约她短暂的办公室会面时间,问题准备得充分,讨论控制在十五分钟内,绝不逾时。有时,他会发来一些他发现的、可能与乔琳项目相关的学术动态或数据库更新信息,总是附上一两句简洁的点评,有用且不显殷勤。
更微妙的是,他开始出现在乔琳社交圈的边缘。一次,乔琳团队内部为一个阶段性成果举行小范围庆祝,在研究所附近一家常去的餐厅包间。李文斌不小心说漏了嘴,提到周正帮他们联系到了一个非常难预约的测试平台。张悦顺势玩笑说该请周博士一起来热闹下。乔琳觉得有理,便发了条信息邀请。周正来得很快,带着一瓶不错的红酒,举止得体,既能与李文斌、张悦聊技术,也能和团队里其他年轻成员谈笑风生,气氛融洽,但他始终将主导权和焦点留在乔琳和核心成员身上,自己恰到好处地扮演着一个友好、有价值的“外部盟友”角色。
他没有试图在任何场合与乔琳有超出学术范围的单独交流,也没有任何刻意的关心或注目。他的存在,像是一件做工精良、功能实用的工具,安静地待在乔琳工作生活的工具箱里,需要时便能顺手取用,且无比称手。
乔琳对此习以为常。在她高度理性化的世界里,周正被归类为“有效率的合作者”、“有潜力的后辈”以及“社交场合中不令人反感的存在”。体内青莲本源平稳运转,专注于优化她的思维与身体状态,对于这种不携带任何负面能量、甚至能提供正向学术增益的人际互动,它自然不会产生任何预警或排斥反应。她甚至开始在某些需要跨领域协调或获取特定资源时,会主动想到周正,因为他的确能高效地解决问题。
这天,乔琳需要查阅一份存放在物理所历史档案室的、几十年前的实验手稿原件,手续繁琐。她想起周正似乎提起过他的导师与档案室负责人相熟,便发了条信息询问是否方便帮忙引荐一下。周正几乎秒回,表示没问题,并且十分钟后就直接将档案室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和工作时间发了过来,附带了一句:“已打过招呼,您直接过去报我导师名字即可。”
效率之高,让人省心。
乔琳回复:“谢谢。”
周正回了个简单的笑脸表情:“乔博士客气了,举手之劳。”
事情顺利解决。乔琳将这件事迅速抛诸脑后,继续沉浸在她的公式世界里。她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省心”和“高效”,正一点点地累积,潜移默化地让她对周正的存在产生了一种无意识的依赖和信任。就像习惯了房间里总有一盏灯,平时不会注意,一旦需要时,它总在那里,提供着稳定而舒适的光亮。
周正深谙“温水煮青蛙”的道理。他极有耐心,收敛着所有可能引起警惕的锋芒和热度,只是持续地、稳定地提供着价值,让自己成为乔琳那个高度秩序化世界里,一个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和谐的背景音。他不求速成,只求细水长流,让习惯本身,成为最牢固的纽带。
乔琳对此毫无察觉。她的感官在青莲本源的优化下,能敏锐地捕捉到数据中微小的异常,能洞察理论深处隐藏的关联,却唯独对身边这种悄无声息的情感渗透,保持着绝缘体般的迟钝。她的心,如同被厚厚冰层覆盖的湖面,专注于映照学术的星空,却忽略了冰层之下,或许正有暖流在悄然涌动。
温水无声,浸润日久。青蛙安然其中,尚未感知水温的微妙变化。而投下柴薪的人,正站在岸边,耐心地等待着冰层融化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