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的生活,如同两条原本并行的溪流,自然而然地汇入同一河道,水量更丰,流速却依旧平稳。乔琳与周正各自的事业轨迹,也在这新的生活背景下,继续向前延伸。
乔琳在新研究所的工作已然步入正轨。新的课题挑战不小,涉及到一个她此前涉猎不深的交叉领域,需要阅读大量陌生领域的文献,与不同背景的合作者沟通。这日,她正在办公室里研读一篇艰涩的数学物理论文,试图理解其中某个关键引理的证明思路。那些抽象的符号和严密的逻辑链条,如同密林中的藤蔓,缠绕着她的思绪。
她揉了揉眉心,没有强迫自己继续硬啃。而是放下论文,起身为自己泡了杯清茶。然后,她站在窗边,目光投向窗外研究所院内那几株在秋风中摇曳的梧桐,眼神放空,任由思维暂时脱离那些复杂的公式。
体内,青莲本源在她心神放松时,依旧保持着那种温和而持续的流转。它无法直接给她带来知识的顿悟,却如同最精密的背景调节器,悄然优化着她的精神状态。不过片刻,那种因长时间高度专注而产生的思维滞涩感便缓缓消散,大脑重新恢复了清明与弹性。她回到书桌前,再次拿起那篇论文,之前觉得纠缠难解的地方,似乎也松动了一些,有了新的切入角度。
她知道,这不是青莲本源赋予了智慧,而是它让她能始终保持最佳的“接收”和“处理”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她自身的学习与思考能力。
傍晚下班,周正过来接她。他博士毕业在即,论文也进入了最后的修改阶段,脸上带着连日奋战的淡淡倦色,但眼神依旧清亮。
“今天顺利吗?”他接过乔琳手中并不沉重的公文包,很自然地问道。
“还在啃硬骨头。”乔琳如实相告,“有些数学工具需要重新学。”
“正常。跨领域都这样。”周正语气平和,“我那里有几本相关的参考书,晚上拿给你看看,或许有帮助。”
“好。”
两人没有回家做饭,而是在研究所附近一家干净的小店解决了晚餐。吃饭时,周正简单提了提自己论文修改的进展,乔琳也说了说自己课题中遇到的困难。没有刻意的安慰,只有基于理解的交流和平等的探讨。有时,周正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能给她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
回到家,周正果然从他那堆积如山的书堆里,翻出了两本厚厚的、书页有些卷边的数学参考书递给乔琳。书上有他当年阅读时留下的笔记,字迹清晰工整。
乔琳道了谢,接过书,坐在书桌前翻阅起来。周正则在她对面的桌子旁,继续修改他的博士论文。房间里很安静,只有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和偶尔敲击键盘的嗒嗒声。台灯的光晕将两人笼罩在同一片温暖的光影里。
不知过了多久,乔琳被一个关键概念的表述卡住,眉头不自觉地微微蹙起。她下意识地抬眼,看向对面的周正。他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似乎遇到了什么需要斟酌修改的地方。
乔琳没有出声打扰,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专注的侧影。灯光勾勒出他清瘦的轮廓,鼻梁挺直,唇线微抿,带着一种沉浸在思考中的沉静力量。这种彼此陪伴、各自努力的状态,让她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安心与充实。
似乎是感受到了她的目光,周正敲击键盘的手指停顿下来,转过头,对上她的视线。
“遇到问题了?”他问,声音因长时间未说话而略带一丝沙哑。
“这里,”乔琳将书推过去,指着那段让她困惑的文字,“这个定义域的限制,感觉有些突兀。”
周正倾身过来,仔细看了看,又拿起旁边的草稿纸,快速演算了几下。
“确实,这里需要联系它前面提到的那个引理,你看……”他拿起笔,在草稿纸上边写边解释,思路清晰,语言简洁。
在他的点拨下,乔琳豁然开朗,之前阻塞的思路瞬间畅通。她点了点头:“明白了,谢谢。”
“不客气。”周正收回手,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一瞬,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柔和,“累了就早点休息。”
“你也是。”
交流结束,两人又重新埋首于各自的工作中。室内再次恢复宁静,只有思想的微光在无声地流淌、碰撞。
夜深,乔琳完成预定的阅读计划,合上书,轻轻舒了口气。体内青莲本源在她结束高强度脑力活动后,流转得更加舒缓,如同夜间的潮汐,温柔地抚平精神上的细微褶皱,带来深沉的宁和感。
她看向对面,周正也刚好保存了文档,正活动着有些僵硬的脖颈。
“结束了?”他问。
“嗯。”乔琳站起身,“我去热杯牛奶,你要吗?”
“好。”
厨房里,微波炉发出轻微的嗡鸣。乔琳看着杯中旋转的纯白液体,感受着这平凡夜晚里,由共同奋斗、相互支撑所带来的深厚暖意。
新途静深,前路依旧充满挑战。但有人并肩,有内在的源泉持续滋养,便无所畏惧。这寂静深夜里的一盏灯,一杯热牛奶,一句简单的“你要吗”,便是生活赋予她最坚实、最温暖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