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购置的钢琴安静地立在客厅靠窗的一角,乌木漆面在午后的阳光下流淌着沉静的光泽。这是乔琳在系统学习乐理知识数月后,为自己添置的。她并未期望成为演奏家,只是觉得指尖与琴键的触碰,音符在空气中振动的物理感受,以及将抽象乐谱转化为具象旋律的过程,本身便是一种极富魅力的认知与协调训练。
最初的学习带着鲜明的“乔琳式”风格。她并未急于弹奏曲子,而是先花了不少时间研究十二平均律的数学基础,理解音程、和弦的物理原理。教她的老师是音乐学院一位退休的老教授,起初对她这种“刨根问底”的学习方式颇感诧异,但很快便转为欣赏。
“乔女士,您这不是在学琴,是在解构音乐啊。”老先生扶了扶眼镜,笑着摇头。
乔琳指尖按下一个和弦,感受着共鸣箱传来的振动,语气平和:“理解了它的‘为什么’,或许能更好地感受它的‘是什么’。”
体内,青莲本源依旧无声流淌。它无法让她瞬间拥有“乐感”或“技巧”,却持续优化着她对手指细微肌肉的控制力,增强着听觉的敏锐度,维持着她长时间专注学习所需的精力。当她尝试将注意力集中在复杂的指法练习时,那股温润的能量仿佛会自然而然地辅助她协调身心,减少不必要的紧张与僵硬,让动作更趋精准、放松。练习结束时,那种精神上的满足与轻微的身体疲劳,如同完成了一次高质量的思想实验,让她感到充实。
周正成了她最忠实的听众。每当夜幕降临,乔琳结束每日的练习,有时会随手弹奏一段简单的旋律,或是她正在攻克的一首小品的某个片段。周正便会放下手中的书或平板,靠在沙发里安静地听着。他不懂音乐的技术细节,却能感受到那音符间流淌的、属于乔琳的沉静与秩序。
“很好听。”他常常在她弹完后,简单评价,目光温和。有时他会走过来,站在她身后,手掌轻轻按在她微微发酸的肩颈处,带来熨帖的暖意。无需多言,一种安宁的氛围在琴声余韵中弥漫开来。
除了音乐,她对园艺的投入也愈发深入。阳台上的小花园规模渐增,她开始尝试种植一些需要更精细照料的花卉,并详细记录它们的生长周期、对光照水分的反应。这习惯源自多年的科研训练,只是观察对象从微观粒子变成了生命形态各异的植物。她发现,观察一颗种子破土、展叶、结苞、绽放的过程,其本身蕴含的生命的逻辑与力量,同样令人着迷。
偶尔,她和周正也会受邀参加一些非正式的学术沙龙或文化讲座。她不再作为主角发表见解,更多时候是安静地坐在角落,聆听年轻学者们激辩,或欣赏某位艺术家的创作分享。她发现自己很享受这种“在场”而又“抽离”的状态,如同站在岸边,观看思想与灵感的潮水涌动,别有一番开阔心境。
这日,许妍带着孩子来访。小朋友对钢琴充满好奇,乔琳便将他抱上琴凳,握着他的小手,一起按下一个清脆的单音。孩子咯咯笑起来,她也随之莞尔。许妍看着姐姐眉宇间完全舒展的柔和,与记忆中那个总是沉浸在公式与数据中的清冷形象重叠又分离,心中感慨万千。她知道,姐姐找到了另一种与时间和解、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退休后的时光,仿佛被拉长、揉碎,又重组成了更丰富的形态。没有了过去那种迫在眉睫的课题压力,生活呈现出一种舒缓而深沉的韵律。青莲静植,其滋养不再仅仅是为了支撑某个具体而宏大的目标,而是弥散开来,浸润到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让她在学习一门新技艺、观察一株植物生长、聆听一段音乐、与家人共度闲暇时,都能感受到一种源自生命本底的安然与丰沛。
玉阶已隐于身后,前方是无垠的、充满烟火气息与人间趣味的平野。她漫步其中,步履从容,每一日,都像是翻开了一本新书的第一页,等待着被阅读,被体验,被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