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宫人的规矩课业终是告一段落,那份严苛磨砺出的沉静端凝,已悄然融入盛家三位姑娘的日常行止,成为不言自明的风仪。寿安堂恢复了往日的节奏,而林栖阁内,晚膳后书房的那盏灯,依旧按时亮起,映照着长枫与墨兰兄妹二人思辨交谈的身影,这已是他们之间心照不宣的约定。
这夜,长枫携着一卷《贞观政要》而来,眉宇间带着研读史书后的深沉思索。他饮了口妹妹递上的热茶,暖意驱散了春夜的微寒,也打开了话匣子。
“妹妹,近日读史,见唐太宗虚怀纳谏,魏征犯颜直谏,成就贞观之治;然亦有秦皇汉武,乾纲独断,亦开创不世之功。为人主者,或掌权者,遇事究竟当‘兼听则明’,还是该‘独断乾纲’?这其中的分寸,实在难以把握。”长枫的困惑源于对权力与智慧关系的思考,这已触及治国理政乃至为人处世的深层难题。
墨兰(青荷)静坐于灯下,眸光沉静。青莲本源带来的心神宁定,让她在面对此类宏大命题时,仍能保持清晰的思辨脉络。她并未直接评判孰是孰非,而是轻声引导,如同之前数次探讨一般:“哥哥所虑极是。兼听与独断,看似对立,实则或许并非简单取舍之道。太宗纳谏,所纳者是何人之谏?秦皇独断,所断者又是何事?”
长枫沉吟道:“太宗所纳,乃魏征、房杜等贤臣之谏,集众智以避己短;秦皇所断,乃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关乎国本之大政方针,需魄力推行。”
“正是此理。”墨兰微微颔首,声音柔和却力道清晰,“‘兼听’之意,在于广开言路,采集众智,尤其是贤能之士的见解,以避免一己之见的局限与偏颇。然,‘兼听’并非无所不纳,人主需有明辨之智,能分辨忠奸贤佞,权衡利弊得失,否则便是耳根软弱的庸主,易被谗言或纷杂信息所误,反失方向。”
她顿了顿,让兄长消化片刻,继续道:“而‘独断’,也非一意孤行的昏聩。当信息已然详备,利弊已然厘清,或事态紧急需当机立断时,掌权者便需有担当与魄力,做出最终决策,并承担其后果。这‘独断’的背后,是建立在充分认知、清晰判断与强大心志基础上的决断力。”
烛火噼啪一声轻响,墨兰的目光愈发清亮:“故而,妹妹浅见,‘兼听’是过程,是手段,用以集思广益,明察秋毫;‘独断’是结果,是责任,需在兼听与明辨之后,由主事者凭其智慧、见识与担当做出最终抉择。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关键在于,主事者自身需有足够的学识、见识与判断力,此即为‘明辨’之智。方能在纷繁的谏言与信息中保持清醒,抓住要害,做出最适宜的决断。若无此明辨之智,则兼听易乱,独断易昏。”
这一番剖析,如同抽丝剥茧,将“纳谏”与“独断”的辩证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长枫只觉脑海中迷雾尽散,豁然开朗。
“妹妹此言,真是切中肯綮!”他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多日苦思不得其解的困局瞬间贯通,“是我先前将二者看得对立了。原来关键在于‘明辨’二字!需以兼听广视野、聚众智,以明辨定方向、辨真伪,最终以独断担责任、促实行。如此,方能既不刚愎自用,也不优柔寡断,于纷繁世事中寻得中道。”
他看向墨兰,感慨道:“每每与妹妹交谈,总觉茅塞顿开。这般见识,恐非寻常闺阁所能及。”
墨兰(青荷)浅浅一笑,并无得意之色:“哥哥过奖了。不过是旁观者清,加之平日喜读史书,偶有些许想法罢了。兄长将来若有机会身居其位,或即便处理身边事务,望能常怀兼听之心,亦不忘锤炼独断之勇,更紧要的,是永葆这份不断精进的明辨之智。”
兄妹二人又就几个历史上帝王决策的实例,乃至家中管事处理事务的得失探讨了一番,烛影摇红,思绪碰撞,直至夜深。
送走思路愈发清晰、心怀激荡的兄长,墨兰独自立于廊下。春夜的风带着暖意和花香,拂动她的衣袂。
与兄长的论道,于她,亦是修行。她在引导兄长辨析“兼听”与“独断”的同时,何尝不是在锤炼自己的“明辨”之智?她需在内宅纷扰、外界信息中,辨别哪些是滋养,哪些是损耗;需在人生的诸多选择前,懂得如何听取建议(如李宫人的规矩,如兄长的困惑),又如何最终依从本心与理性做出决断。
青莲本源静静流淌,滋养着她这份日益增长的洞察力、定见与思辨能力。她的世界虽方寸,然心之所向,思之所及,亦可通晓古今,明辨是非。道在慎思,在明辨,在她每一次沉静的引导与内在的成长之中,如檐下清辉,无声却坚定地铺展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