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清的回信,比预想中来得更快,也更厚。
显然,这位边镇重臣对皇帝提出的“快速反应骑兵”构想极为重视。
朱厚照在灯下仔细阅读着这封言辞恳切、分析透彻的长信。
杨一清首先非常赞同皇帝的远见卓识,认为组建精锐骑兵主动出击,是改变被动防御态势、掌握战场主动权的“破局之策”。
但他随即以丰富的边镇经验,详细剖析了实施此策面临的巨大困难。
“…陛下,臣在陕甘、宣大多年,深知边军之弊。其一,良马难寻。民间牧马法废弛已久,官苑马寺所出,多不堪战阵之用。欲得河西、河套良驹,需重开或扩大茶马互市,然此涉及与西番、蒙古诸部之外交,牵一发而动全身。”
“其二,精锐难选。边军困苦,精锐之士本就不多,且多为各镇将领倚重之中坚。若抽调组建新军,各镇总兵恐有抵触,亦削弱其守御之力。”
“其三,粮饷器械耗资巨大。一人双马乃至三马,精甲、强弓、劲弩乃至陛下所言之改良火器,皆需重金打造。更遑论长途奔袭之粮秣、医药补给。以现今太仓之收入,支撑九边常规防御已捉襟见肘,实难额外负担此等吞金之兽。”
“其四,将领难求。此等新军,非勇猛善战即可统领,需通晓兵法,熟知地理,善抚士卒,更需有临机决断、孤军深入之胆魄与智慧,万中无一。”
杨一清并未止于提出问题,他在信的后半部分,提出了一个“分步走”的务实建议:
“...臣愚见,此事当从长计议。眼下或可先于宣大、蓟辽等直面鞑靼精骑之要镇,各选一卫所或千户所,试行‘强化操练’。汰其老弱,补其缺额,优先配给粮饷,加强骑射、火器及小队战术配合演练。同时,请陛下允准,于边镇设立‘骑射教习’,重金招募蒙古降人、西域善骑者乃至辽东猎户中技艺高超者,专司教导边军骑战之法。待此基础夯实,一二载后,再于此中择优选拔悍勇士卒,配以精选战马器械,编练数支数百人之‘选锋’,用于关键时节之哨探、反击、乃至小规模战术突击。如此,既不过度消耗国力,亦可积累经验,磨练将领,为日后成建制组建陛下所言之‘快速反应骑兵’奠定根基…”
看到这里,朱厚照不禁拍案叫好!“老成谋国!”他心中赞道。
杨一清没有空谈理想,而是给出了一个符合当前国情和军情的、切实可行的渐进式改革方案。
先试点,再推广;先打基础,再求突破。这正是他目前最需要的务实精神。
杨一清还在信中附上了一份详细的“边镇卫所强化操练试行条陈”和“骑射教习招募管理办法”草案,考虑周详,可见其用心。
朱厚照提起朱笔,在杨一清的回信上批红:“杨卿所奏,深合朕意。边军改革,事关重大,确需稳扎稳打。卿所拟条陈及办法,朕皆准奏。着即于宣府、大同两镇先行试点,所需钱粮、员额,由兵部、户部优先协济。朕望卿大胆施行,勿虑掣肘,若有成效,他镇当可效仿。如卿所言,周遇吉勇毅果敢,熟知边情,于新式战法亦有见解,朕令其将平日所思整理成册,不日送往宣府,供卿参详,或有所助。”
他明确支持了杨一清的方案,并决定将周遇吉这个共同的“自己人”的见解送过去,既是帮助,也是一种无形的联系和影响。
放下朱笔,朱厚照思绪万千。
杨一清的回信,让他对军事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这不仅仅是装备和战术的问题,更是制度、经济、乃至社会结构的问题。
要想建立一支真正的近代化军队,需要配套进行马政改革、财政改革、装备、技术改革、乃至军事教育体系的构建。
“路要一步一步走啊。”他感慨道。眼下,能推动边镇开始试点,选拔培养人才,改进训练方法,已经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他相信,只要方向正确,持之以恒,量变终将引起质变。
他走到大明舆图前,目光在九边重镇上游移。
仿佛能看到,在杨一清的统领下,宣大地区的明军,正在以一种新的面貌进行操练,虽然缓慢,但却坚定地向着更强的方向转变。
“或许,将来可以在西苑,也设立一个小型的‘参谋作业室’?”一个念头在他脑中闪过。让周遇吉、以及未来可能发现的其他军事人才,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或理论,而是开始进行兵棋推演、战术想定、后勤计算等更接近现代参谋业务的训练,为未来储备高阶军事指挥和策划人才。
这个想法让他有些兴奋。
他知道,这同样需要时机和铺垫,但他已经看到了那条隐约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