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母舰与蜂群——作战编组的释放
时间: “星刃”首飞成功后数周,清晨。
地点: 西北某超大型试飞空域,空域禁飞,净空条件极佳。
事件: “星刃”原型机翱翔在万米高空。随着飞行员指令,其机腹弹舱悄然打开,四架“剑影”忠诚僚机依次被弹出。僚机展开机翼,启动发动机,迅速在空中完成编队。
“剑影”僚机特征:
体型小巧: 约为主战机1\/3大小,采用隐身设计,雷达反射截面(RcS)极低。
高度自主: 搭载简化版AI,能执行复杂预编程任务,并接受“星刃”的高层级指令。
模块化任务舱: 可灵活配置空战、侦察、电子战等不同任务模块。
场景二:智能编队与自适应队形——协同的基础
测试项目一:动态编队保持。
细节: “星刃”飞行员在座舱内通过增强现实(AR)头盔和语音指令,向僚机群下达指令:“队形:攻击菱形,间距500米。”
过程: 四架“剑影”僚机瞬间响应,自动调整油门和舵面,迅速形成精确的菱形编队,并将自身传感器数据(雷达、光电、电子支援)实时融合后上传至“星刃”,形成一个更广阔、更精确的复合战场态势图。
技术亮点: 僚机之间通过自组织网络(Ad-hoc) 保持通信,即使与“星刃”的链路暂时中断,也能自主维持编队和基本任务。
场景三:分布式探测与饱和攻击——协同的进攻
模拟敌情: 预警机通报,模拟敌防空区由地面防空雷达、隐身战机巡逻和电子干扰组成。
“星刃”决策(AI辅助):
侦察渗透: 指令两架“剑影”(侦察模块)前出至高风险空域,利用其低可探测性进行抵近侦察,精确识别敌方雷达位置和战机航迹。
电磁压制: 指令一架“剑影”(电子战模块)对敌雷达进行定向电磁干扰,制造盲区。
主力突击: “星刃”本体与最后一架(空战模块)僚机,在电子掩护下,利用僚机提供的精确目标数据,超视距发射模拟导弹,对关键目标进行“A射b导”式的精准打击。
效果: 实现了 “发现即摧毁” ,且大幅降低了主战机的暴露风险。
场景四:忠诚诱饵与主动防护——协同的防御
突发情况: 模拟遭遇敌隐身战机伏击,被雷达锁定。
“星刃”AI(“轩辕”系统)瞬间响应:
主动干扰: 电子战“剑影”立即释放欺骗式干扰,模拟多个假目标。
肉身挡箭: 一架空战“剑影”根据AI计算的弹道,主动机动至“星刃”与来袭导弹之间,准备以身拦截,保护主机。
战术规避: “星刃”本体趁机进行大过载机动,脱离锁定。
体现的战术思想: 无人机作为 “可消耗的高价值资产” ,在关键时刻承担高风险任务,保证有人驾驶的高价值平台生存。
场景五:算法与信任——人机协同的终极考验
关键时刻: 在模拟空战格斗(狗斗)中,“星刃”被两架模拟敌机缠斗。
飞行员与AI的互动:
AI建议: “轩辕”系统在0.1秒内生成三个规避和反击方案,并推荐最优解(方案b)。
飞行员决策: 飞行员在极短时间内,基于对战场态势的直觉(感觉方案b过于冒险),否决了AI建议,选择了更保守但更稳妥的方案c。
结果: 方案c成功化解危机。AI系统默默记录了此次决策差异,用于后续算法学习。
深层意义: 测试证明了 “人类指挥、AI执行” 模式的可行性,人类飞行员在复杂、非结构化环境中仍保有最终决策权,AI则是能力的超级延伸。
章节结尾:
测试结束,“剑影”僚机依次返回,被“星刃”回收(或自主返回基地)。夕阳下,战机与无人机群披着金光返航。
地面指挥中心,数据正在飞速分析。项目负责人对总设计师说:“今天,‘星刃’不再是一架战机,它是一个系统,一个生态。未来的天空,将是有人机带领无人机群驰骋的战场。”
年轻的飞行员走下舷梯,回头望了望那些沉默的“剑影”僚机,对地勤说:“它们不只是工具,更像是……并肩作战的伙伴。”
画外音(充满展望):
“当忠诚的‘蜂群’环绕着智慧的‘蜂后’,空战的形态被彻底重塑。这不再是单打独斗的英雄时代,而是体系对抗、智能协同的新纪元。‘剑影’出鞘,只为成就‘星刃’的终极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