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结束月余后,关碾传来了封赏的文书。
校尉刘文达升任昂宿将军,节制关碾以及周边村县曌军,得以名正言顺。麾下统兵一万。当然,这只是给刘文达的编制人数。此番据马关守卫战中,五千步卒被打残,离满编还遥遥无期。
文莺因破获关碾细作据点以及据马关保卫战中逆境指挥得当之功,得以升任都尉之职,统兵一千。
虽然刘文达优先为文莺补兵,但手中仅仅只有半数人马。如今升任六品武将,职位如同三年前初投刘文达时芜县的洪单一样,成为了都尉,便拥有了独立作战能力的配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战兵、辅兵、书吏、斥候一类人马皆有。
魏冉提拔到了军司马,萧逸、张小勺、刘金刚提拔到了军侯,朱满仓提拔到了屯长。阿图鲁被调往斥侯营,统领所有斥侯,任屯长。王凌被调往辅兵营,统领全部辅兵与军中书吏,所有军需配给、军饷文书,皆归其管,任屯长。
这些日子,文莺及其麾下骨干开始适应新的职位与更多军务,忙地不可开交。招兵、练兵、督促抚恤、慰问军属、修补兵甲,以及各类物资、兵甲、人员的登记造册,令这支劫后重生的军队暂且忘掉悲伤,缓慢恢复元气。
战后时间过去已经一月有余,朝廷物质上的抚恤与赏赐一直也未发放。仅仅是刘文达做为上官赏赐下来了一些钱粮,杯水车薪。
赏赐,将士们可以暂不计较,但阵亡将士的抚恤迟迟不见踪影,引起了众多将士与烈士家属们的不满。
文莺便再次来到星宿将军府,来询问刘文达此事缘由。
而得到的答案是,朝廷连年两线作战,国库消耗一空,朝廷如今已经发不出抚恤的钱粮,只有等到秋收后,国库才能进账,但就算如此,也支撑不了两线战争在经济上带来的巨大窟窿。
故此,朝廷正与余天成和公孙擎商量,延缓发放,且多年分批发放,或者直接折合成土地赐之。
后者这个提议对于烈属而言,也可接受,据马关建成之后,西疆军民对土地的安全感大为增加,有了土地,便是有了粮食。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也是所有军民心中所想。
但对于那种家中只有老人,或者家中只有妇女孩童的烈属们,就算赐予了田地,家中人丁单薄,并无多少劳力而言,又能耕种多少?
因此,此事如何合理解决还在商议之中。总之,国库没钱便是现状。
余天成又向朝廷提议,西疆在三年战争中,折损大量青壮,大量田地荒芜。许多田间,甚至能看到七旬老人或者二八女子在田间耕作。既然朝廷拿不出钱粮,便奏请朝廷向西疆进行一些移民,充实青壮,并允许军屯的进一步扩大。
这要是在以前,此举简直有忤逆、图谋不轨的嫌疑。要青壮、要扩大军屯,你想干什么?积蓄实力密谋造反么?天曌朝廷的国策一直是强干弱枝。两疆钱粮一直靠朝廷补给才能过活,一直都做不到自给自足。
但如今,河东一州半的土地沦陷,三年两线战争的摧残,再加上两派内耗之下。朝廷国库确实空空如也。
想稳住西疆不丢,这些提议便好通过的多。毕竟,公孙擎也都是两派皆想拉拢的势力。
于是,朝廷在规矩、祖制之类的框架下,象征性的争论一番,便同意了余天成的奏请。当然,还是施加了一些限制。
朝廷打算从枢州难民、权州落魄百姓中召集五万青壮,分批次调往西疆,充实户口。承诺在西疆种植垦荒三年以上,这片土地便归属其开垦者。但由于朝廷财政的枯竭,这五万青壮的调拨速度非常缓慢。毕竟,数千里的路程,一路上的各种消耗、种粮的发放也需要钱粮支撑。这便是秋收之后的事了。
加大军屯面积的提议也已通过,只是对田亩数限制颇多。
无论如何,于天成作为西疆的父母官,为西疆军民确实争取了一些实惠。
随后,以据马关、关碾、瑶光城、东川周边土地为主的军屯开始垦荒。
文莺也加入了垦荒的队伍中,烈日炎炎,众军士汗流浃背,却干地热火朝天,能吃上饱饭,对每一名士卒而言,都是非常幸福的事。
小麦的种植期已然过去,将士们便种一些易熟的蔬菜水果以补军粮。
待雨季一过,秋季便悄悄来临。据马关内的庄稼开始成熟。看到那黄澄澄的麦穗,孟凡固露出难得温和的神情。
秋收随即开始,军民齐齐上阵,收割粮食,各个有说有笑,西疆自雨季开始造成青黄不接的粮荒,开始缓解,粮价下跌。
公孙擎曾经讹诈过图赫尔、达曦大量牲畜,分给了军属与百姓。待天渐渐凉下来,很多牲畜便下了崽子。西疆的猪牛羊又多了些。这也为西疆军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日,文莺在田间劳作完,口渴难耐,便与萧逸几人去了最近的村子,想买些水喝,在这村中,却遇到了惊人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