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与顾青兰的相处上,陈佳乐也调整了策略。
她不再像最初那样,寻着由头便凑上前去,显得过于急切。
而是将请教和交流,融入到了日常的学习间隙。
明伦堂下课后,若真有不解之处,她会拿着书卷上前,言辞恳切地求教;
藏书阁遇见了,会就某一本都感兴趣的典籍,交换几句看法;
偶尔在饭后散步偶遇,也会自然地聊起近日读书的心得。
她的态度落落大方,问题也往往切中要害,显示出她确实是在认真思考。
顾青兰虽然依旧话不多,但对于她的请教,从未流露出不耐。
解答时依旧清晰精准,有时甚至会多问一句“可明白了?”,或是将她引荐给更专精于此道的先生。
陈佳乐能感觉到,那层坚冰正在缓慢地、以肉眼难以察觉的速度融化。
她们之间,渐渐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学友”的默契。
这日午后,书法课上。
教授书法的王彦先生今日讲解的是“飞白”笔法,示范之后,便让弟子们自行练习。
陈佳乐铺开宣纸,凝神静气,回忆着先生讲授的要点,手腕悬空,试图在笔走龙蛇间留下那若有若无的枯笔痕迹。
然而毕竟是初学,力道与速度难以完美掌控。
写出的字要么过于滞涩,失了灵动,要么飞白过度,显得破碎。
她正蹙眉琢磨,一股淡淡的、如兰似麝的幽香悄然靠近。
顾青兰不知何时已站在她的案旁,目光落在她刚刚写就的那个略显稚拙的“风”字上。
“手腕需松,意随锋走,而非力透纸背。”清冷的声音在耳畔响起。
陈佳乐抬头,对上顾青兰沉静的眸子。
连忙道:“师姐,我总是掌握不好这其中的分寸。”
顾青兰并未伸手示范,只是略抬了抬自己莹白的手腕,做了一个极其轻柔飘逸的运笔动作。
解释道:“想象笔尖如羽,拂过纸面,留痕而非刻痕。心急不得。”
她的话语简洁,却瞬间点醒了陈佳乐。
她重新蘸墨,屏息凝神,依着顾青兰的提点再次落笔。
这一次,笔下的“云”字果然多了几分轻盈洒脱之意,虽仍显稚嫩,但已初具形态。
“好像……有点感觉了!”
陈佳乐欣喜地看向顾青兰,眼中闪着光,“多谢师姐!”
顾青兰微微颔首,目光在她那带着墨渍的鼻尖上停留了一瞬。
随即移开,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陈佳乐心情雀跃,连带着觉得窗外枯燥的蝉鸣都动听了几分。
她能感觉到,顾青兰方才的指点,并非出于客套,而是真的看出了她的症结所在。
这种细微处的关怀,比任何客气的寒暄都更让她感到温暖。
...
然而,关于顾家旧事的线索,却如同沉入大海的针,毫无头绪。
陈佳乐不敢明目张胆地打听,那无异于在顾青兰敏感的神经上撩拨。
她只能在一些看似无意的场合,旁敲侧击。
一次,几位年长些的弟子在茶余饭后闲聊,提及京中几大世家的浮沉轶事。
陈佳乐状似无意地感叹:“听闻顾师姐家学渊源,想必祖上亦是显赫吧?”
那弟子却摇了摇头,面露些许讳莫如深。
“顾家……唉,曾是清流翘楚,可惜多年前便已式微,具体缘由,我等小辈也不甚了了。只知与一桩旧案有些牵连,具体情况,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了。”
另一人压低声音道:“我隐约听家中长辈提过一嘴,似乎牵扯到当年一位获罪的大人物……详情却是不知了。顾师姐也是不易。”
对话至此,便被人引向了别处。
陈佳乐心中却是一动。
旧案?获罪的大人物?
这似乎指向了某个方向,但信息依旧模糊得像隔着一层浓雾。
她也曾试图在太学府的藏书阁中寻找线索。
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或有记载前朝旧事的史册或文人笔记。
但她翻查了数日,关于顾家的记载寥寥无几,即便有,也多是提及顾氏先祖的学问功绩。
对其败落之事,要么避而不谈,要么语焉不详。
显然,有人,或者某种力量,刻意抹去了那段历史的具体细节。
这让她更加确信,顾家之事绝非简单的家道中落,其背后必然隐藏着不小的隐秘。
而系统给出的三个月期限,像一道无声的催命符,让她在看似平静的学习生活下,始终绷着一根弦。
* * *
这日傍晚,陈佳乐刚从藏书阁出来,迎面便遇上了匆匆寻来的王浩。
“小师妹,可找到你了!”
王浩额上带着细汗,脸上却堆着笑,“快跟我来,大师兄得了一罐上好的雨前龙井,正邀我们去他那儿品茗呢,青兰师姐也在。”
陈佳乐心中微动,这倒是个难得的、可以自然接触顾青兰的机会。
她点头应下,随着王浩往周子轩的住处走去。
周子轩作为大师兄,在太学府有一处独立的雅舍。
他们到时,茶香已然袅袅。周子轩正娴熟地烹水沏茶,李墨、赵峰、陈思远几人已围坐在旁。
而靠窗的位置,顾青兰正安静地坐着,手中捧着一卷书,似乎周遭的喧闹都与她无关。
见陈佳乐进来,周子轩笑着招呼:“佳乐来了,快坐。就等你了。”
陈佳乐与各位师兄见了礼,目光自然地转向顾青兰,浅笑唤道:“顾师姐。”
顾青兰从书卷中抬起头,对她微微颔首作回应,算是打过了招呼。
陈佳乐在她身侧的蒲团上坐下,一股清冽的茶香混合着顾青兰身上特有的淡雅气息萦绕鼻尖。
周子轩的茶艺极佳,动作行云流水。
很快,每人面前都多了一杯澄澈碧绿的茶汤。
“好茶!”李墨细细品了一口,赞叹道,“清香甘醇,回韵悠长。”
赵峰则是一口饮尽,咂咂嘴道:“解渴是好,就是不够痛快。”
众人皆笑,陈思远无奈摇头:“牛嚼牡丹。”
王浩则忙着将带来的几样精致点心往陈佳乐面前推:“小师妹,尝尝这个,新出的藕粉桂花糕,甜而不腻。”
气氛轻松而融洽。师兄们聊着近日的学业,太学府的趣事,偶尔也探讨一些经义上的疑难。
顾青兰大多时候只是静静听着,偶尔被问到见解时,才会简洁地发表看法,言辞却总能切中肯綮,引得众人深思。
陈佳乐一边小口品着茶,一边留意着顾青兰。
她发现,在这种相对私密、熟悉的环境里,顾青兰虽然依旧沉默,但周身那种生人勿近的冰冷气息似乎淡去了不少。
她握着茶杯的手指纤细白皙,指甲修剪得干净圆润,在细腻的白瓷映衬下,更显如玉温润。
“顾师姐平日喜欢读些什么书?”陈佳乐趁着众人讨论间隙,轻声问道,试图找一个更贴近她个人的话题。
顾青兰眼睫微抬,看了她一眼,淡淡道:“杂书而已,无非是些前人笔记,山水游记。”
“游记?”陈佳乐适时地表现出兴趣,“师姐喜欢游历?”
“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终是井底之蛙。”
顾青兰的语气依旧平淡,但陈佳乐却敏锐地捕捉到她眼底一闪而过的、极淡的向往。
“是啊,”陈佳乐顺势接话,语气带上了几分憧憬。
“我也好想看看书里写的名山大川,江南烟雨,塞外孤烟……只可惜,至今还未有机会。”
她这话半真半假,穿越至今,她的活动范围确实有限。
顾青兰沉默片刻,才低声道:“总会有的。”
只是这简单的三个字,却让陈佳乐心中微微一颤。
她听出了一丝若有若无的怅然,仿佛“远行”对于顾青兰而言,并不仅仅是一个愿望,更藏着某种难以言说的羁绊。
就在这时,周子轩笑着插话道:“说到游历,我倒是想起一事。下月十五,京郊玉泉山有文人雅集,不仅有名士大家讲学,届时山水清幽,也是赏秋的好去处,师父的意思,是想让我们几个都去见识见识。”
“玉泉山雅集?”李墨眼睛一亮,“那可是京城盛事,听说每年都会有不少隐士高人到场。”
“太好了!”王浩也兴奋起来,“正好可以出去透透气。”
赵峰和陈思远也面露期待。
周子轩看向顾青兰和陈佳乐:“青兰,佳乐,你们意下如何?”
陈佳乐心中一动,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不仅能与顾青兰有更多相处时间,离开太学府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或许也能接触到更多外界信息,有助于她探寻顾家往事。
她立刻点头,眼中闪着光:“我去!多谢大师兄告知。”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顾青兰身上。
顾青兰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帷帽下的神情看不真切。
她沉默了片刻,就在陈佳乐以为她会如往常一样拒绝这类集体活动时,却听到她清冷的声音响起:
“好。”
这一声“好”,不仅让陈佳乐意外,连周子轩等人都略显讶异。
顾青兰素来不喜热闹,这类集会以往多是推拒的。
陈佳乐按捺住心中的惊喜,看向顾青兰。
是因为方才谈及游历心生向往?
还是因为……这段时间的相处,让她对这次同行的人,少了几分排斥?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
夜色渐深,茶会散去。
陈佳乐与顾青兰再次并肩走在返回舍馆的路上。
这一次,两人之间的沉默不再那么令人不安,反而多了一丝若有若无的默契。
“师姐也想去玉泉山看看吗?”陈佳乐轻声问。
顾青兰望着远处朦胧的山影,过了好一会儿,才悠悠道:“玉泉山的秋色……确是京中一绝。”
她的语气里,带着一种陈佳乐从未听过的、淡淡的怀念。
陈佳乐没有再追问。
她隐隐觉得,顾青兰答应前往玉泉山,似乎并不仅仅是为了秋色。
那个隐藏在顾青兰清冷外表下的秘密,那个关乎她家族兴衰的真相,仿佛与这次玉泉山之行,有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关联。
前路依旧迷雾重重,但陈佳乐知道,她正一步步地,朝着那旋涡的中心靠近。
而她与顾青兰之间,那由学问、茶香和即将到来的远行所编织的纽带,也正在无声地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