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六年五月,旅顺港的海风带着初夏的暖意,“海天级”二号舰“海圻”号的下水仪式,在一片钢铁轰鸣中拉开序幕。船台两侧的钢索缓缓松动,这艘万吨巨舰裹着红绸,顺着滑道平稳滑入黄海,激起的浪花溅起丈高,落在甲板上,像给这艘新舰献上的第一份洗礼。
李和站在观礼台,看着“海圻”号的舰体在海面稳稳浮起,舰首的龙旗在风中展开,心里满是振奋。总工程师跑过来,手里攥着刚测完的数据,声音里带着喘息:“副提督!吃水深度6.8米,完全符合设计标准!舰体倾斜度不到1度,比‘海天’号下水时还稳!”
不远处的码头,“海天”号早已悬挂满旗,作为刚入列的旗舰,它正以鸣炮的方式欢迎“海圻”号——21响礼炮的轰鸣穿透云层,在黄海之上回荡,像是在宣告北洋水师正式迈入“双万吨舰”时代。丁汝昌站在“海天”号舰桥,烟杆夹在指间却忘了点燃,目光落在“海圻”号的主炮上,嘴角忍不住上扬:“有了这两艘舰,咱们在黄海,再也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了。”
下水仪式刚结束,李和就接到李鸿章的密令:“威远”号移交广东水师的手续已办妥,三日后在威海卫交接;“定远”“镇远”两舰从今日起,逐步拆解北洋标识,下月起分批移交南洋水师与福建船政水师。
“威远”号——这艘1894年下水的日本富士级战列舰,曾是甲午海战中日本海军的主力,如今却成了北洋水师移交广东的“厚礼”。李和登上“威远”号时,广东水师的接舰官兵已在甲板列队,管带陈良弼穿着崭新的官服,握着李和的手,语气里满是激动:“有了‘威远’号,广东水师终于有了能镇住南海的主力舰!以后荷兰、西班牙的军舰再敢闯西沙,咱们也能挺直腰杆了!”
李和指着舰上的305毫米主炮,细细叮嘱:“这舰的主炮射速比‘海天’号慢半分钟,你们得让水兵多练装填;锅炉的水垢要每周清理,不然会影响航速。北洋派来的教官会留三个月,有任何问题,随时发报联系。”他顿了顿,从怀里掏出一本保养手册,“这是工匠们总结的经验,从主炮维护到轮机保养,都写得清楚,你们收好。”
陈良弼接过手册,像接过烫手的宝贝,紧紧抱在怀里。当天下午,“威远”号在北洋水师两艘驱逐舰的护送下,缓缓驶离威海卫,朝着广州的方向而去。站在码头上,李和看着“威远”号的身影渐渐远去,心里清楚,这艘舰的移交,不仅是广东水师的实力提升,更是四大水师协同布局的关键——南海有了“威远”号,北洋就能更专心地应对黄海、渤海的局势。
与此同时,“定远”“镇远”两舰的移交也在悄然推进。“定远”号先驶往南京,移交南洋水师——吴安康带着南洋官兵在码头等候,看着这艘曾在黄海海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铁甲舰,老管带忍不住红了眼眶:“当年甲午海战,我在‘南瑞’号上看着‘定远’号抗住日本舰队的围攻,就盼着有一天南洋也能有这样的舰!如今愿望成真,以后长江口的防务,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镇远”号则驶向福州,移交福建船政水师。裴荫森亲自登舰,摸着舰体上当年留下的弹痕,语气感慨:“船政学堂的学生,天天对着‘镇远’号的图纸学习,如今终于能亲手操控这艘舰了!有了‘镇远’号,台湾海峡的巡逻,咱们也能拿出硬底气,不怕日本的鱼雷艇来捣乱!”
巨舰易主的消息,像一阵风,悄悄传遍了各大海域。日本横须贺船坞里,东乡平八郎看着从威海卫传回的情报,手里的铅笔被捏得变形——北洋不仅有了“海天”“海圻”两艘万吨舰,还把“定远”“镇远”“威远”这样的主力舰分给南洋、广东、福建,等于中国四大水师都有了能作战的主力舰,而日本的“春日”级巡洋舰,还在等英国的蒸汽机到货。
俄国海参崴军港,格尔思看着“威远”号驶往南海的航线图,脸色凝重地对副官说:“北洋水师这是在布大局——黄海有‘海天’‘海圻’,长江有‘定远’,南海有‘威远’,台湾海峡有‘镇远’,中国的海疆,已经被他们用军舰织成了一张网。以后想在东北亚插手,怕是更难了。”
而此时的旅顺船坞,“海圻”号的主炮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305毫米穿甲弹从炮管射出,精准命中十海里外的靶船,将靶船的装甲板炸出一个巨大的窟窿。李和站在舰桥,看着远处的爆炸火光,心里满是踏实——“海天”入列,“海圻”下水,三舰易主,北洋水师的实力不仅没减,反而让整个中国海疆的防务都提了一个档次。
丁汝昌走到他身边,递来一杯茶:“李鸿章大人说了,等‘海容’‘海筹’号也下水,咱们就把北洋的海防陆师和四大水师的军舰整合起来,搞一次全海域演习——让列强看看,中国的海疆,不是他们想来就能来的。”
李和接过茶,望向无垠的黄海。海面上,“海天”号和“海圻”号并驾齐驱,龙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远处的铁路工地,汽笛声隐约传来,朝鲜的煤正顺着铁轨,源源不断地运往旅顺港。他忽然觉得,所有的奔波与付出,都在这一刻有了最好的回报——中国的海疆,终于有了能守护它的钢铁力量;中国的百姓,终于不用再担心外敌从海上入侵。
当天晚上,李和给李瑞士发了封电报,告诉他“海圻”号下水的消息,还有“威远”“定远”“镇远”三舰移交的事。很快,儿子回电:“爹,铁路已经修到汉城,朝鲜的煤能保证‘海圻’号的燃料供应!等我把汉城到釜山的铁路修通,咱们的军舰就算开到日本海峡,也不愁煤了!”
看着电报,李和忍不住笑了。他走到甲板上,望着满天繁星,心里充满了希望——随着军舰越来越多,铁路越来越长,中国终将摆脱屈辱,在世界的东方,重新站起。而他和丁汝昌、李鸿章,还有无数的工匠、水兵、铁路工人,都在为这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着。
黄海的风,吹拂着“海圻”号的龙旗,也吹拂着中国自强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