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3月15日清晨,贵州贵阳火车站的汽笛声划破长空。一列蒸汽火车缓缓驶出站台,车头悬挂的“龙国大动脉”锦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这是从贵州经广州、武昌、上海、北京、旅顺至朝鲜釜山的铁路通车首列,铁轨延伸至天际,将龙国腹地与沿海、半岛紧密连在一起。站台上,龙国总统李鸿章、总理张之洞、铁路部长孙先生并肩而立,看着火车远去,眼底是十年筑路的艰辛与如今贯通的振奋。
“这条铁路,是李和当年硬顶着朝廷的压力,拉着海军和百姓一镐一镐挖出来的。”李鸿章指着铁轨,对身边的张之洞说。时间倒回1896年,时任北洋水师副提督的李和,在甲午战后的废墟里看到了“铁路救国”的希望——从西南腹地到沿海港口,再到朝鲜半岛,若能贯通一条铁路,军饷、粮草、兵源可瞬息调运,再也不用受制于漕运和陆路的迟缓。
可当时的清廷却以“耗费巨资、扰民伤财”为由拒绝支持。李和没放弃,一边请求四大水师葱花甲午日军赔款里面拨出一部分,一边说服水师提督,一边联合洋务派的张之洞、盛宣怀筹措资金,一边动员北洋水师的士兵参与筑路,甚至自掏腰包补贴沿线百姓。“当年在武昌段,百姓怕铁路占了农田,李和带着士兵帮他们挖渠引水,还承诺‘铁路通后,米价降三成’。”张之洞回忆道,“后来上海段遇到软土地基,詹天佑带着李瑞士日夜泡在工地,用‘人’字形铁路解决了难题——这铁路,是海军的血、百姓的汗、洋务派的劲凑出来的!”
铁路部长孙先生接过话:“最难得的是,1900年龙国共和建立后,咱们把这条铁路当成了‘国脉’来修。百姓主动捐粮捐钱,铁路工人三班倒赶工期,就连朝鲜釜山的侨民都来帮忙修半岛段——现在好了,从贵州运煤到旅顺,以前要三个月,现在只要五天;从北京调兵到釜山,三天就能到!”
站在人群中的李和,看着铁轨上的火车,想起了当初的誓言。如今他已是龙国海军副提督,主导灭日战事,而这条铁路,正是他给海军铺就的“补给线”——北海道的仆从军、育种营的物资,还有即将修好的海圻号,都要靠这条铁路输送支援。
同一时间,旅顺船坞内,电焊的火花照亮了半边天。1902年9月初封锁日本时被日军神风特攻队重伤的“海圻号”战列舰,正进行最后的修复——舰体上的弹孔已被焊补,305毫米主炮重新校准,烟囱刷上了崭新的龙国海军灰。
“副提督,海圻号的主机调试完毕,下周就能试航!”船坞厂长跑过来汇报。李和登上舰桥,摸着被弹片刮花的栏杆——当年海圻号作为封锁日本的主力舰,在津轻海峡遭遇日军渔船改装的神风特攻队,被一艘装满炸药的渔船撞上,差点沉没。“老伙计,之前你错过了很多好戏,现在总算赶上了。”李和拍着海圻舰的舰体感慨道。
船坞里,没有新战列舰下水的热闹,只有海圻号重生的忙碌。工匠们正给主炮加装防盾,水兵们在甲板上擦拭炮弹——虽然龙国海军暂时没有新舰入列,但修复一艘主力舰,就相当于给灭日战事添了一把尖刀。“海圻号修好后,就调去北海道海域,配合刘步蟾的舰队封锁日本本州岛。”李和对舰长说,“让日本人看看,咱们的船,炸不沉;咱们的海军,打不败!”
在铁路通车仪式的工人群中,詹天佑正带着助手李瑞士检查铁轨衔接处。“这里的螺栓再拧紧半圈,防止火车震动后松动。”詹天佑叮嘱道。李瑞士点点头,拿起扳手用力拧——他是李和的儿子,当年父亲让他跟着詹天佑学铁路工程,就是希望他能接过“铁路救国”的担子。
“七年前在上海段,你父亲带着海军士兵帮咱们扛钢轨,你才十五岁,就跟着我在工地画图纸。”詹天佑笑着说,“现在好了,铁路通了,你也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工程师——你父亲要是知道,肯定高兴。”
李瑞士擦了擦汗:“詹先生,这条铁路能通,全靠您的技术。当年您用‘人’字形铁路解决软土地基,用混凝土浇筑桥墩防洪水,这些法子,我一辈子都学不完。”
远处的火车鸣笛声传来,首列火车正从贵阳驶向广州。詹天佑和李瑞士站在铁轨旁,看着火车呼啸而过——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像一首振奋的歌,唱着龙国从积弱到强盛的蜕变。“接下来,咱们还要修从北京到蒙古的铁路,从上海到新疆的铁路。”詹天佑说,“铁路通,国家兴——这是咱们的目标。”
通车仪式结束后,李鸿章在武昌火车站召开紧急会议。“铁路通了,咱们的部署也要跟上。”他指着地图,“从贵州调300万斤粮食,经铁路运到旅顺,再转运北海道;从北京调5万新军,通过铁路到釜山,支援半岛驻军;李和,海圻号修好后,立刻编入北海道舰队,加强对日本的封锁!”
张之洞补充道:“洋务派要联合工商界,在铁路沿线建工厂——贵阳的煤矿、广州的纺织厂、上海的机械厂,都要靠铁路把原料和产品运出去。孙先生,铁路部门要尽快制定客运、货运时刻表,既要保证军运,也要方便百姓。”
孙先生点头:“放心,我们已经培训了500名铁路调度员,沿线每个车站都有医护站和补给点——这条铁路,不仅是军脉,也是民脉。”
李和看着地图上的铁路线,像一条巨龙,从西南腹地延伸至朝鲜半岛。他想起了当年硬顶清廷压力筑路的日子,想起了士兵和百姓在工地上的身影,想起了詹天佑和李瑞士在工地熬夜的灯光。“灭日战事,咱们有了铁路和海圻号,胜算又大了一分。”李和说,“日本现在靠强征平民抵抗,咱们靠铁路和工业强国——这就是咱们的底气。”
1903年3月15日傍晚,首列从贵州到釜山的火车抵达釜山站。站台上,朝鲜侨民和龙国士兵一起欢呼,火车上的粮食和军火被迅速卸下,装上运输船,运往北海道。远处的海面上,夕阳洒在铁轨和海面,连成一片金色——这条贯通南北的铁路,不仅是龙国的动脉,更是龙国走向强盛的起点。而李和知道,接下来,他要带着修复的海圻号,带着铁路输送的支援,在北海道的海域,给日本最后的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