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在郗靖君带来的微小波澜中正式启航。对于五年级三班的大部分同学来说,这位新来的转学生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初时泛起涟漪,但很快便沉入水底,因为他实在是太安静了。他从不主动与人交谈,课间也多是独自看书,或者望着窗外,仿佛周遭的喧闹都与他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
然而,有一个人却始终对这层屏障充满挑战欲——那就是坐在他前面的李汐瑶。
汐瑶的好奇心如同永不停歇的海浪,不断拍打着郗靖君那沉默的礁石。
“郗靖君,你这本《海洋生物图鉴》好厚啊!你都看完了吗?”
“郗靖君,你以前学校也靠海吗?你也喜欢赶海吗?”
“郗靖君,你看这个贝壳,你认得是什么品种吗?”
“郗靖君……”
课间十分钟,常常变成汐瑶的单方面“提问时间”。她转过身,胳膊搭在椅背上,问题一个接一个,那双明亮的眼睛紧紧盯着郗靖君,仿佛要从他沉静的脸上找出点什么。
起初,郗靖君的反应极为简洁,甚至有些冷淡。
“嗯。”
“不算。”
“马蹄螺。”
“……”
常常是汐瑶说五六句,他才回一两个词,目光也多半停留在书本上,吝于给予更多的关注。但这丝毫没有挫伤汐瑶的积极性,反而激起了她的好胜心。
直到一次科学课上,老师讲解潮汐现象,提到了月球引力和海洋生态的关联。汐瑶虽然喜欢海,但对这些原理性的东西听得云里雾里。下课后,她皱着眉,下意识地转过身,用笔帽戳了戳郗靖君摊开在桌上的笔记本——那上面有他课堂随手画的简易潮汐力分析图和几句补充注释。
“喂,郗靖君,刚才老师讲的那个……为什么满潮和干潮时间每天会推迟啊?跟月球公转有什么关系?”她指着本子上一个公式,虚心求教。
郗靖君抬起头,第一次没有立刻移开目光。他看着汐瑶脸上真实的困惑,又瞥了一眼自己笔记本上那个被他简化过的模型。沉默了几秒,他拿起笔,在草稿纸上重新画了一个更清晰的示意图。
“地球自转和月球公转不同步。”他开口,声音依旧平稳,但语速比平时稍快了一点,指着图上的标记,“月球对地球的引力牵引海水……你看,当地球自转一圈,月球也在轨道上前进了一小段,所以地球需要多转一点角度,才能再次正对月球,这就造成了潮汐时间的每日推迟……”他用了几个简单的比喻,将复杂的原理拆解开来。
汐瑶凑近了,认真地听着,看着他修长的手指在纸上指点,那些原本模糊的概念竟然渐渐清晰起来。她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你讲得比老师还明白!”
郗靖君讲解的动作微微一顿,放下笔,简短地说:“只是逻辑梳理。”
但汐瑶注意到,他这次没有立刻收回目光,那深褐色的、如同浸水琥珀般的眼睛里,似乎闪过一丝极淡的、类似于“被认可”的微光。虽然转瞬即逝,但他确实多看了她一眼,似乎第一次将她归入了“可以理解基础科学逻辑”的范畴。
这次成功的“学术交流”像是一个小小的突破口。从那以后,当汐瑶再问一些关于自然、科学的问题时,郗靖君虽然依旧言简意赅,但回答的内容会稍微详细一些,偶尔甚至会主动指出她认知里的一些小错误。
当然,对于汐瑶那些“你周末去哪里玩?”“你喜欢吃什么?”之类的日常问题,他大多还是以沉默或单音节词应对。
这种一个热情似火、一个沉静如水的互动模式,逐渐成了五年级三班一道固定的风景。王老师不动声色地观察着,看着汐瑶像个小太阳一样试图温暖一块“寒冰”,看着郗靖君在那持续的“光照”下,似乎那冰冷的表面也偶尔会折射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光。
成长的路上,总会遇到不同频率的人。对于汐瑶而言,郗靖君这片“深邃而专注的海水”,无疑激起了她巨大的探索欲。这场由好奇开启的拉锯战,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