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厅第七会议室的空气仿佛被抽干,只余下投影仪风扇轻微的嗡鸣和三十余人压抑的呼吸声。第三天的案例即将揭晓,经过前两日的激烈交锋,无形的排名和压力如同实质般压在每个人肩头。
老者顾问没有任何铺垫,直接点亮投影。
“案例三。时间,七十分钟。”
屏幕上出现的,不再是清晰的影像或照片,而是极其抽象化的数据流和两张极其模糊的、几乎无法辨认的远景监控截图。
数据流一: 一份某社交平台某个小众私密群组的后台聊天记录片段(已脱敏)。时间跨度三周。对话碎片化,充斥着大量隐语、代号和表情符号。关键词高频出现:“清理仓库”、“老地方”、“新货”、“风声紧”、“下次月圆”。
数据流二: 本市连续三个月,四个不同行政区的老旧小区夜间入室盗窃案发案时间折线图。发案时间高度集中在每月农历十五前后共五天的深夜至凌晨时段。案值不等,但失窃物品中,现金、小型电子产品和特定品牌的珠宝(均为小巧易携款式)占比异常高。
截图一: 某个老旧小区外围道路监控,凌晨时分,一个极其模糊的深色人影出现在画面边缘的绿化带旁,只能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和疑似背着双肩包的形态。画面质量极差,无法分辨任何面部或衣着细节。
截图二: 另一个案发小区附近,凌晨的街角,一辆没有开灯的电瓶车驶过,骑车人戴着全覆式头盔,车身颜色都无法确认。
文字补充信息: 四起案件现场勘查均未提取到有效指纹或dNA。侵入方式均为技术开锁或利用老旧窗扇损坏处,手法干净利落,未留下明显破坏痕迹。受害者均无察觉,直至清晨才发现失窃。暂无并案依据,但因时间规律和部分目标选择相似性,提请分析是否存关联及作案者画像。
任务:判断四起案件是否为同一人或同一团伙所为;如是,侧写作案者特征、行为模式及下一步可能动向;并尝试解读聊天记录与案件的可能关联。
倒计时开始。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这次的难度陡然提升,几乎全是间接数据,缺乏直观的现场痕迹。不少人额头瞬间见汗。
金丝眼镜何锋第一时间将折线图数据导入分析软件,试图寻找更精确的数学模型关联。短发女警林薇则死死盯着那几张模糊的截图和聊天记录,试图从那些符号和碎片化语言中捕捉蛛丝马迹。
陈默没有看屏幕。他先是闭上眼睛,手指按在太阳穴上,似乎在清空大脑。几秒后,他睁开眼,目光率先落在那份聊天记录上。
他的视线快速扫过那些零碎的对话,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节奏稳定,像是在匹配某种频率。他的目光在“清理仓库”、“老地方”、“新货”、“月圆”这几个词上多次停顿。
接着,他看向发案时间折线图,注意到那精确的农历十五时间节点,眼神微动。
最后,他才看向那两张毫无信息量的监控截图,只是瞥了一眼,便不再关注。
他拿起笔,在纸上快速写下:
“核心关联:聊天记录与盗窃案。‘清理仓库’= 销赃或处理赃物;‘老地方’= 固定销赃点或聚集点;‘新货’= 新盗窃所得;‘风声紧’= 察觉警方排查或行业风险;‘下次月圆’= 下一次作案时间约定。结论:聊天群为销赃团伙或盗窃团伙内部沟通渠道。案件与聊天群高度关联,四起案件为同一团伙概率超过85%。”
“作案者侧写:
团伙作案,至少两人以上(需有人负责盗窃、有人负责望风\/销赃\/线上沟通)。
对老旧小区环境极其熟悉,甚至可能有在此类小区的生活或工作经历(精准选择监控薄弱、防范意识差的区域和住户)。
技术开锁能力娴熟,但并非顶尖(利用窗扇损坏处表明其更倾向于利用漏洞而非强行突破)。
目标选择有特定偏好(现金、小型电子产品、特定品牌珠宝),显示其对销赃渠道有明确要求,可能指向固定的收赃人。
极强的反侦察意识:选择农历十五前后夜间作案(月光提供微弱照明,利于活动且不易引起怀疑;此时间段人体睡眠最深);使用无法辨认的电瓶车;作案后即时通过线上渠道联系销赃。
风险等级:中。求财为主,避免与受害人发生直接冲突。但若被正面遭遇,存在升级为暴力对抗的可能。
下一步动向:极大概率会在下个月农历十五前后再次作案。聊天记录中‘下次月圆’即为佐证。目标可能仍为类似老旧小区。”
“侦查建议:
重点监控老旧小区集中区域的夜间异常活动(特别是农历十三至十八)。
排查二手电子产品市场、珠宝首饰加工点及网络隐蔽销赃渠道,寻找失物线索。
回溯聊天记录来源(虽已脱敏,但可尝试通过用语习惯、表情符号使用频率等网络行为特征进行溯源侧写,定位嫌疑人活动区域或年龄层次)。
可考虑对符合侧写特征的有此类前科人员进行秘密摸排。”
他书写的速度极快,逻辑链清晰严密,从抽象数据到具体画像,再到侦查建议,一气呵成。写完,用时六十分钟。他再次检查,确认无误后,签上b07。
报告提交。会议室里弥漫着一种精疲力竭的气氛。
下午的点评课,老者的表情比前两日更加严肃。
他首先批评了大部分报告:“…过于依赖模糊截图,试图进行毫无依据的面部或车辆复原,浪费大量时间,方向性错误!…对聊天记录解读流于表面,未能深入理解其黑话含义和在犯罪链条中的实际作用…对时间规律敏感度不足,未能意识到‘月圆’的特指…”
接着,他点出了少数几份判断出关联并进行了基本侧写的报告,但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意识到了团伙和技术特征,但对行为模式的内在逻辑、特别是反侦察手段的选择动机分析不够深入…对下一步动向的判断缺乏直接支撑…”
最后,他的目光扫过全场,缓缓道:“有一份报告,准确判断了聊天群性质与案件的强关联,精准侧写了团伙特征、熟悉环境、技术特点、目标偏好、反侦察意识及其心理动机,并基于‘月圆’这一关键信息,给出了极大概率的下次作案时间预测和具体侦查建议。其网络行为特征溯源的提议也具有很高实战价值。”
投影屏上,再次出现了b07的报告部分内容。
台下这一次没有骚动,反而是一片寂静。学员们看着屏幕上那冷静到近乎冷酷的精准分析,眼神复杂。连续三天,b07的表现已经超出了“优秀”的范畴,近乎一种碾压式的存在。
何锋推了推眼镜,看着屏幕,手指在桌下微微攥紧。林薇则是深吸一口气,目光灼灼地盯着那些文字,仿佛要将其刻进脑子里。
下课间隙,陈默再次走向饮水机。这次,不止何锋,林薇和另外几个学员也跟了过来。这些学员或多或少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到b07可能就是这个不合群的家伙。
“陈默?”林薇主动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服输的韧劲,“你对那些网络黑话很熟悉?”
“看过一些资料。”陈默接完水,语气依旧平淡。
“不仅仅是资料吧?”另一个身材高壮的学员插话,带着试探,“那份报告里的细节,不像纯理论分析。”
陈默看了他一眼,没承认也没否认:“侧写基于逻辑和痕迹,无论痕迹是实物还是数据。”
说完,他拿着水杯离开,留下几人面面相觑。
“这家伙,到底什么来头?”高壮学员嘀咕。
何锋镜片反着光:“不管什么来头,他很厉害。我们需要更努力才行。”
林薇没说话,只是看着陈默离开的背影,眼神闪烁,像是在分析一个最难解的案例。
b07这个名字,已成为所有学员心中一座无形的高峰,既让人仰望,也激起了最强的竞争欲望。而陈默,依旧如同孤立的礁石,沉默地承受着所有窥探和浪潮,等待着下一次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