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和殿前,方才还因北境大捷而沸腾的朝堂,此刻已是一片寂静。
所有的目光,都汇聚在那位九五之尊身上,以及那张从他手中飘落的信纸。
太子李康与一众内侍、大臣们惊惶失措地围了上去,殿前乱作一团。
太医连忙掐人中、施金针,场面一片混乱。
而那封罪魁祸首的信,则被隐鳞卫指挥使赵启忠眼疾手快地拾起,呈给了太子。
李康颤抖着接过信纸,一目十行地扫过。
信上的字迹,是来自王德庸那遒劲有力的台阁体,然而,字里行间的内容,却如同一柄淬了毒的尖刀,狠狠剜着他的心!
信中,王德庸并未像寻常罪臣那般求饶或是辩解,反而以一种“忠烈”的口吻,进行了一场颠倒黑白的极致构陷。
他首先承认了自己散布谣言、勾结刘莽的部分罪行,却将其动机,扭曲为一场“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肉计”。
只见得信中表述:“臣罪该万死,然臣之心,苍天可鉴,天幕非祥瑞,乃晋王李景蛊惑圣听、颠覆社稷之妖术也,以医术救人,收拢军心,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臣恐其羽翼丰满,终成尾大不掉之势,届时,圣上与大舜江山,皆为其鱼肉!”
“臣联系刘莽,乃是欲借外寇之手,牵制晋王,使其不能坐大......臣所为者,非为刘莽,实为圣上,为大舜正统,清君侧,安社稷,不得不然也!”
好一个“清君侧,安社稷”!
颠倒黑白,指鹿为马!
李康气得浑身发抖,险些将那封信撕得粉碎。
这封信,简直用心歹毒,它将王德庸的滔天罪行,包装成了一片“为大舜着想”的忠心,却将力挽狂澜的李景,打造成了包藏祸心的乱臣贼子!
最致命的是,这封信精准地戳中了朝堂之上最敏感、最脆弱的那根神经——储位!
自古以来,皇权交替,最忌讳的便是一位功高盖主、手握重兵的藩王,与一位体弱多病的储君并存。
李景的声望,随着龙首坡的大捷,已经如日中天,而太子李康……久病缠身,这是满朝皆知的事实。
王德庸的这封信,就如同一颗被精心包裹的毒种,巧妙地种进了人的心里。
果然,当信件的内容被小范围传阅后,朝臣们的反应变得微妙起来。
那些原本就依附于东宫的官员们,此刻的表情最为复杂,他们看向彼此的眼神中,充满了惊疑、动摇与忌惮。
他们当然痛恨王德庸的卑劣行径,但……信中所言,关于晋王功高震主的担忧,却又像一根无形的刺,扎进了他们的心底。
是啊,那晋王,是不是……太完美了?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相比之下,仁善但病弱的太子殿下,将来真的能驾驭住这样一位大侄子吗?
一时间,朝堂之上,暗流汹涌,一场由王德庸在倒台前布下的、更为阴险的政治风暴,已然悄然成型。
……
三日后,养心殿。
仁宗李晟斜倚在龙榻上,面色依旧苍白,但那双浑浊的眼眸深处,却闪烁着令人心悸的寒光与清明,那日他的吐血昏厥,一半是因痛失皇孙的锥心之痛,另一半,则是将计就计的……帝王心术。
“都查得怎么样了?”他声音沙哑地问。
跪在下方的,是隐鳞卫指挥使赵启忠。
“回陛下,王德庸府中确实人去楼空,其核心家眷与亲信,早在天幕出现前些日子,便已悄悄出京了。”
赵启忠低声道,“此外,这三日来,京中暗流涌动,不少官员私下串联,尤其是几位隶属都察院的言官,以及东宫詹事府的部分属官,他们对王德庸信中之言……似乎颇有共鸣。”
“共鸣?”仁宗发出一声冷笑,那笑声中充满了嘲讽与杀意,“一群蠢货!被人当枪使了,还自以为是为国分忧的忠臣!”
他坐直了身体,一股独属于帝王的杀伐之气,开始在他身上弥漫。
“王德庸这招反间计,确实狡猾,他很清楚,朕的这些臣子们,心里最怕的是什么,他这是要离间朕与景儿,离间太子与景儿,甚至离间整个朝堂!”
“朕若此刻下旨,为晋王辩解,只会显得苍白无力,反而会坐实‘偏袒’之名,让那些有疑心的人更加惶恐,堵,是堵不住的。”
赵启忠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明悟:“陛下的意思是……”
仁宗的眼神逐渐锐利:“既然堵不住,那朕就……顺水推舟,给他们一个表演的机会!”
他缓缓敲击着床沿:“传朕的口谕,就说朕……龙体有恙,对北境战事及晋王功过,一时难以论断,朝会暂且不议此事。”
“再者,派人去太医院,告诉太子,让他好生休养,莫要为外界流言所扰,朕自有决断。”
赵启忠心中一凛,他瞬间明白了皇帝的意图。
这看似犹豫的态度,正是皇帝撒下的诱饵!
他要故意表现出对李景的疏远与怀疑,让那些潜伏在暗处的毒蛇以为时机已到,让他们自己从洞里爬出来。
这是一场豪赌,赌的是人心,赌的是那些宵小之辈按捺不住的野心!
“臣,遵旨!”赵启忠重重叩首,眼中满是敬畏。
雄狮,即便病了,也依旧是雄狮。
仁宗皇帝的獠牙,不但没有被磨平,反而因为愤怒与悲痛,变得更加锋利了!
……
接下来的数日,整个西京城的政治空气,都变得无比压抑与诡异。
皇帝的“沉默”,被许多人解读为“默认”。
龙首坡大捷的封赏迟迟未下,仿佛被刻意遗忘,晋王李景的名字,成了一个讳莫如深的词。
一时间,各种谣言甚嚣尘上。
“听说了吗?晋王在北境,名为监军,实则独揽大权,主帅都成了他的傀儡!”
“何止啊,据说他凭着医术,在军中大肆收拢人心,将士们只知有晋王,不知有陛下了!”
“王德庸那封信,我看未必是空穴来风啊……太子殿下仁厚,可架不住有心人的算计。”
这些流言蜚语,像无形的毒雾,渗透进朝堂的每一个角落。
那些本就心怀鬼胎,或是被王德庸的“忠心”蒙蔽的官员们,开始蠢蠢欲动。
他们认为,皇帝已经起了猜忌之心,现在,正是他们站出来“为太子鸣不平”,博取“忠名”的最好时机!
终于,在仁宗“病愈”,重开大朝会的这一天,机会来了。
御和殿内,百官肃立,气氛庄严肃穆,却又暗藏着一丝不同寻常的紧张。
仁宗皇帝端坐于龙椅之上,脸色依旧苍白,眼神显得有些疲惫与疏离,完美地扮演着一个因家事国事而心力交瘁的君王。
朝会议程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当议到北方军务时,殿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就在此时。
都察院御史,张承业,手持玉笏,慨然出列。
“臣,有本要奏!”他的声音洪亮,充满了“大义凛然”的气概。
仁宗眼皮微抬,淡淡道:“讲。”
“臣,弹劾晋王李景!”
张承业此言一出,犹如平地惊雷,整个御和殿的空气都为之一凝!
他仿佛没有看到同僚们惊骇的目光,继续慷慨陈词。
“晋王北上监军,本是圣恩,然其抵达边关之后,不敬主帅,私聚军心,独断专行,龙首坡一役,虽有小胜,却暗藏隐忧,战后,王师尽归其一人之手,拥兵数万,屯于边境,此乃国之大患!”
“臣恳请陛下,即刻下旨,召晋王回京述职,解除其兵权,以安天下臣民之心,固我大舜之国本!”
他的话音刚落,又有数名臣子紧随其后,齐刷刷地跪倒在地。
“臣附议!晋王拥兵自重,图谋不轨,其心可诛!”
“王德庸虽是奸臣,然其临死之言,或非虚妄,请陛下明察!”
“请陛下为太子计,为江山计,严防藩王坐大!”
一声声“恳请”,一句句“弹劾”,在庄严的御和殿内回响,这些臣子们一个个面红耳赤,义正言辞,仿佛自己是匡扶社稷的砥柱。
他们不时用眼角余光瞥向龙椅,期待着皇帝的“顺水推舟”,那句他们期盼已久的裁决。
然而,他们没有等到。
龙椅之上,仁宗李晟一直静静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那双疲惫的眼睛,不知何时,已经变得冰冷。
他缓缓地,扫视着下方跪倒一片的“忠臣”们,将他们的面孔,一张张,清晰地刻印在脑海里。
殿内的气氛,从激昂,渐渐转为诡异的死寂。
下跪臣子们的心中,开始升起一丝不安。
就在这时,仁宗的嘴角,突然勾起了一抹带着嘲讽的笑意。
他缓缓站起身来。
“说完了吗?”
声音不高,却带着万钧般重量,砸在每个人的心头。
“说完了,就该轮到朕了。”
他目光如利剑般锁定在为首的张承业身上。
“张御史,你可知,前两日你的管家,悄悄去了一趟城西的钱庄,存入了一千两黄金?”
张承业浑身一震,脸色瞬间煞白:“陛……陛下,臣……臣不知!”
仁宗没有理会他,目光转向另一人:“李侍郎,你那远在江南老家的不成器的儿子,半月前突然还清了所有赌债,还买下了百亩良田?”
那李侍郎抖如筛糠,汗如雨下。
仁宗一步步走下御阶,每一步,都仿佛踩在众人的心脏上。
“你们口口声声为了大舜,为了江山,可你们弹劾晋王的奏本,为何与刘莽逆贼那檄文上的说辞,如此相似?”
“你们慷慨陈词,一腔忠勇,可朕的侍卫,却在你们每个人的府中,都搜出了与刘莽乱党暗中来往的信件!”
“你们……”仁宗的声音陡然拔高,“……就是莽贼埋在这朝堂之上的毒钉!”
话音落下,他猛地一甩龙袖,指向下方那群早已面无人色、瘫软如泥的官员,下达了最终审判。
“来人!”
“将这些通敌叛国,构陷忠良的莽贼同党……”
“——统统给朕拿下,打入诏狱,严加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