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世人常言恶人终遭天谴,实则是弱者对强权的无奈控诉。孔子冀望塑造凌驾诸侯之上的,以灾异警示无道之君,这便是天人感应思想的由来。
至汉武帝时,形势迥异。秦始皇虽实现疆域一统,然秦祚短暂。汉初郡国并行,百姓只知封国不知汉室,思想尚未统一。
汉武帝为确立思想大一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之策。天人感应神化君权,既震慑不臣之心,又为皇权提供依据,故儒家独尊,此说遂成显学。
“从历史进程来看,无论是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还是《天人感应之说》的盛行,都具有其时代必然性。”
“正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帮助汉武帝实现了思想领域的统一。”
“同时,《天人感应之说》也为大臣提供了借助天象变化规劝君王的依据,促使统治者修正过失,革除弊政,这体现了其积极意义。”
......
讲台下的朱元璋、马皇后,以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们再次露出困惑的神情。
【方才燕先生不是将《天人感应之说》贬得一文不值,彻底否定其理论基础吗?】
【为何此刻又转而肯定其价值?】
【这套学说究竟是利是弊?】
【燕先生的反复让我们无所适从!】
......
察觉到众人疑惑的燕长倾话锋突转:
“然而时至今日,经过千百年传承,疆域与思想的统一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换言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种强制统一思想的手段已无必要。”
“再者,《天人感应之说》虽初衷良善,”
“但发展到宋代乃至当今,这套学说与儒家掌控的舆论话语权相结合,已蜕变为臣子胁迫君王的《驯龙之术》!”
“最典型的例证便是迫使君王颁布《罪己诏》。”
“尤其在‘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宋代,在文官集团操控舆论制造民意的压力下,君王不得不频繁下诏罪己。”
“仅《旱灾罪己诏》一项,北宋君王颁布三十六道,南宋十三道!”
“《雨灾罪己诏》,北宋十七道,南宋九道!”
“《大风罪己诏》,北宋两道,南宋四道!”
“《雷阵罪己诏》,北宋一道,南宋五道!”
“《雪灾罪己诏》,北宋六道!”
“《 罪己诏》,北宋三道,南宋两道!”
《蝗灾罪己诏》在北宋三代 时期颁布了十三次,南宋时期又追加了三道!
《火灾罪己诏》北宋 颁布六次,南宋 则下达了九道!
先前提及的频繁日食现象,宋朝 同样颁布《日食罪己诏》,北宋十八道,南宋七道!
《扫帚星罪己诏》北宋时期多达二十三道,南宋时期则有七道!
《战乱罪己诏》北宋十三道,南宋二十道!
《内乱罪己诏》北宋三道,南宋五道!
就连阴雨连绵,南宋 都要颁布《久阴罪己诏》!!!
......
两宋合计颁布《罪己诏》竟达二百四十一道!!!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满朝文臣倒是清清白白!!!
宋朝这条真龙,早被儒家群臣驯得服服帖帖!!!
让颁诏就颁诏, 威严还不如一条恶犬令人畏惧!!!
燕长倾讥讽道。
历朝历代,恐怕再找不出像宋朝这般频繁颁布《罪己诏》的王朝。
说句实在话,宋朝 简直把下诏当成了家常便饭。
无论发生何事,先下诏认错总不会错。
宋朝大臣这般逼迫, 被胁迫久了,竟也 习以为常!!!
不过追根溯源,这口锅还得扣在宋太祖赵匡胤头上。
其一,赵匡胤自身武将出身,唯恐他人效仿,定下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武人式微,文人显赫。
其二,太祖勒石三戒中明令: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这等于给文人士大夫上了道护身符,为儒家集团崛起铺平道路。
其三,自赵宋与文官集团共治天下起,不仅天子代表天意,文官集团也成了上天的代言人!
既然文官集团也能代表天意, 权威自然大打折扣,君权神授之说不再牢不可破。
决策未必体现天意,说不定文官集团的意志才是真正的天命所归!!!
正常情况下,即便儒家把持舆论,鼓吹天人感应,也未必能如此轻易成功!
更可能的结果是,在儒家试图降服真龙时,反遭天子这条巨龙临死反噬——要么被彻底吞噬,要么遭受致命重创!
然而宋朝天子竟因畏惧降龙艰难,直接匍匐在地放弃抵抗。更荒谬的是主动伸出脖颈,任凭儒家套上驯龙的枷锁,简直离奇至极!
对宋朝那些庸主而言,只要保留天子虚名与表面尊荣,纵使实权被儒家文臣窃取也无妨。
但这等屈辱,对洪武大帝朱元璋及其壮志凌云的皇子们——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而言,却是绝不能容忍的耻辱!
原本他们就警惕儒家把控舆论大权,此刻目睹宋代文臣借《天人感应》之说,屡逼天子下《罪己诏》,竟将真龙天子当作看门犬豢养,仅保留名义上的主人头衔。
霎时间,朱元璋与诸位皇子胸中燃起滔 火,对儒家文臣的杀意如凛冬寒霜!
有燕长倾揭示的赵宋前鉴,大明皇室岂能不忧心儒家会故技重施,用这《降龙学》来驯服朱家真龙?
《天人感应》之说已成文臣要挟天子的利器,更是维护私利、党同伐异的凶器!每逢天灾异变,便有人歪曲天意,攻讦朝政,诬陷忠良。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此术尤甚。熙宁年间大旱,守旧派竟诬指变法触怒上苍,迫使宋神宗下诏罪己,终致新政夭折。
那些文臣当 信变法引发旱灾?不过是因新法遏制了豪强兼并:青苗法断了他们的高利盘剥,方田均税法破了他们的隐田逃税!
市易法将大商人独享的商业利润部分收归国库,有效遏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控与垄断!
这自然触动了儒家文官集团及其背后世家大族、豪商巨贾的利益。
他们正是借着旱灾之机,疯狂 王安石推行的新政。
但历史证明,正是王安石的新政使北宋摆脱了积贫积弱的困境,真正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运筹帷幄下,王韶率军大破吐蕃,一举收复河、洮、岷等五州,拓疆两千余里,招抚羌族三十万帐。
此役不仅是北宋军事史上最辉煌的胜利,更是整个宋朝唯一一次开疆拓土的大捷!
可惜随着王安石罢相、新政废止,大宋又变回了那个战胜还要割地赔款的王朝。
说到这里,燕长倾目光扫过朱元璋、马皇后,以及太子朱标和诸位皇子,沉声道:
《天人感应》之说流传千年,初衷本为约束诸侯、劝诫君王施行仁政。
而后为巩固思想统一,强化皇权统治。
如今却沦为文官集团胁迫君主、维护私利的工具!
这套学说早已弊大于利,是时候该彻底终结了!
......
朱元璋与马皇后对视一眼,太子朱标与诸位皇子也陷入沉思。
经过燕长倾的剖析,他们都清楚地认识到:
必须终结《天人感应》之说!
这套学说从最初的劝善惩恶,到后来的巩固皇权,如今已完全异化为文官集团挟制君主的工具。
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绝不会轻易终结《天人感应之说》的影响力。
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还是汉武帝时代的《天人感应之说》,本质上都对巩固皇权大有裨益。这两个时期的学说,利远大于弊。
然而历经千年演变,《天人感应之说》虽名目依旧,但阐释者早已不是当年的孔子或董仲舒。最根本的变化在于,后世儒家文臣已丧失了为臣之道。
自赵宋时期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以来,文官集团尝到了分享皇权、甚至架空君主的甜头。要他们重新安守臣子本分?这已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赵宋文臣的示范作用下,后世儒家官员无论自愿与否,都会逐渐效仿前辈,渴望重现共治天下的荣光,甚至妄图彻底取代皇权。
这正是朱元璋及其子嗣们绝不能容忍的局面。必须彻底终结儒家对《天人感应之说》的垄断,杜绝文臣借天象灾异诽谤朝政、胁迫君王的恶习。
燕王朱棣急切询问:燕先生,该如何废除这流传千年的学说?虽然其虚伪已被揭露,但要消除其在儒家和百姓心中的深远影响,仍非易事。
对此,燕长倾从容应答:简单。
“请一位德高望重之人,与孔家家主、国子监祭酒、儒家博士等名宿公开辩论《天人感应之说》,面向应天府乃至天下百姓。”
“届时由这位德高望重者复述我的观点,足以令儒家众人无言以对。再将论道内容广传天下,自可动摇甚至废除此说。”
晋王朱棡仍忧心忡忡:“天下百姓会信吗?大明文官仅两万,胥吏五万,而儒家学子文人近百万,舆论仍掌握在他们手中。”
“即便论道证明《天人感应之说》虚假,儒家仍可操控舆论,继续向百姓灌输其正确性。若百姓仍深信不疑,即便在儒家内部证明其虚假又有何用?儒家众人恐怕比谁都清楚此说真伪。”
朱元璋、马皇后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棣等皇子纷纷颔首。虽未闻装睡之人难醒之说,却也明白向儒者证伪易,向百姓证伪难。
纵使论道大会揭穿《天人感应之说》虚假,儒家必不认结果,反会竭力向百姓灌输苍天存在之念。若千万百姓仍信其为真,则假亦成真。
借民意炼假成真,不过如此。若数千万百姓皆认《天人感应之说》为真,而朝廷坚称其伪,终将自食其果。
倘若儒家之人借机 民意,曲解事实,诋毁朝廷,污蔑君臣。
天下恐将再生乱象,甚至动摇大明江山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