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虽未亲历伤口撒盐之痛,却曾在孔府奴仆身上试验过。当盐粒落入绽开的皮肉时,凄厉的哀嚎能传遍整个孔府。那时他觉得这惨叫比仙乐更动听,可轮到他自己时,却再也硬气不起来。
听闻这纨绔子弟自认假冒,高台上的朱元璋眉头舒展,冷声道:
“想痛快死?偏要让他受尽折磨!!!”
“全身撒满盐和油,慢火炙烤!!!”
锦衣卫们闻言立刻动手。方才竟被这厮唬住,若不让他死得惨烈,如何对得起这身飞鱼服?
烈焰中,第六个孔家子弟死状极惨。火海里不时有焦黑身躯挣扎爬出,又被锦衣卫用长枪挑回。
......
晴空依旧。燕长倾看向第七人:
“火烧无效,试试斩首。”
见识过前人的惨状,这人只求速死。
......
“斩首无效,换腰斩。”
......
“腰斩无效,改五马分尸。”
......
“既然五马分尸不成,那就改凌迟吧,简单点,一百零八刀足矣。”
......
最后一名孔家子弟,携着问天圣旨,受了一百零八刀凌迟之刑而亡。
在十位孔家子弟接连登天、质问“上天”的过程中,应天府始终晴空万里,无风无雨,无雷无电,连一片云彩都不曾飘过。
从最初的激动忐忑,到紧张期待,再到失望,最终归于平静。
朱元璋,太子朱标,皇子朱樉、朱棡、朱棣,以及满朝文武,原本对冥冥之中的“上天”尚存一丝敬畏。
如今,他们彻底不再相信“上天”的存在!!!
若“上天”当真存在,为何十道“问天”圣旨,十位问天使者,却得不到半点回应?!
哪怕“上天”给出一丝微弱的动静,他们或许还会心存疑虑。
然而,“上天”连一丝声响都未曾发出!!!
十位孔家子弟“祭天”之后,燕长倾的目光落在面色惨白、双腿微颤的朱善、苏伯衡、桂彦良、吴沉几人身上。
就连“昏迷”的刘三吾,此刻也在微微发抖。
他不过是装晕,方才孔家子弟登天的惨状,他可是偷偷睁眼瞧见了,死状凄厉,骇人至极!
燕长倾抹去脸上被第六位孔家子弟溅上的血迹,对朱善等人笑道:
“方才登天的孔家子弟,或许生前作恶多端,‘上天’不喜,才迟迟不予回应。”
“若是换成像诸位这般品行高洁、忠孝仁义,愿为陛下、为百姓献身的贤士登天问‘天’,‘上天’定会给出答复!!!”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上天’根本不存在!!!”
“若‘上天’不存在,自然无需再派人登天问‘天’。”
“诸位皆是儒林泰斗,学识渊博,远胜于我。”
“想必心中已有论断。”
“不知诸位认为,哪一种可能才是 ?!!”
......
苍天究竟是否存在?!
这个问题对儒家学者而言,本该毋庸置疑!
若在昨日之前,所有儒门子弟都会斩钉截铁地给出肯定答案。
《天人感应》乃儒学根基,历代儒生皆奉为圭臬。
换言之,无论苍天是否真实存在,在儒家门徒心中都必须存在——否则《天人感应》便成无本之木,儒学根基随之崩塌,这门显学必将从神坛坠落!
然而此刻,天子连续派遣十名问天使者登天求问,却未得半分回应,更无天地异象显现。
摆在刘三吾、朱善、苏伯衡、桂彦良、吴沉等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咬定存在,但想到燕长倾狠辣的手段,他们必将重蹈孔家十子的覆辙。
坠亡?溺毙?焚身?断头?腰斩?车裂?千刀万剐?!
忆及孔家子弟凄厉的哀嚎与扭曲的尸身,几位大儒不禁浑身战栗。
若未曾亲眼见证那十人的惨状,他们或许还能以自勉,幻想青史留名。
可当死亡以如此狰狞的面目呈现,那份殉道的勇气便如冰雪消融。
倘若那阎罗般的燕长倾又想出比凌迟更可怖的刑罚,假托之名施于己身......
他们宁愿纵身跃下高台,至少能得个痛快。
死或许不可惧,但谁愿如孔家子弟般受尽折磨而死?
可若选择苟活,便须承认虚妄,《天人感应》纯属杜撰——这个选项,他们当真敢选么?!
一旦他们选择承认“上天”虚无,否定《天人感应之说》的真伪,便等同于亲手摧毁儒家根基之一!
此后莫说在儒林立足,他们更将成为儒家千年罪人!
要么为《天人感应之说》殉道,却落得惨烈下场;
要么背弃儒家信条,沦为千古唾弃之徒。
这般抉择,于他们而言,无异于进退维谷。
国子监博士桂彦良内心煎熬,忽而瞥见高台上的朱元璋,眼中燃起最后一丝希望。他猛然俯身叩首,直至额前血迹斑斑,才颤声发问:
“敢问陛下,问天使者登天求问至今,可曾得‘上天’启示?!”
刘三吾、朱善、苏伯衡、吴沉见状,亦纷纷效仿,以头抢地,声声叩响染红木板。众人强撑身躯,齐声高呼:
“陛下,可有天启?!”
宋濂、群臣乃至四方儒生,皆将希冀目光投向朱元璋。
此刻,唯有天子一颔首,承认得获天谕,方能 此局!
至于为何仅天子闻天音——
儒家自有千百说辞可圆!百姓质疑?
何足道哉!若非此情此景,草芥之民,岂配妄议圣贤之道?!
即便百姓对《天人感应之说》有所疑虑,只要儒家再度大力宣扬,加上天子(agad)亲口承认受上天启示的背书,很快便能消除众人的怀疑。
灵珑
宋濂等文臣,以及刘三吾、朱善、苏伯衡、桂彦良、吴沉等人,连同四周的儒家学子、文人书生,皆以期待的目光望向朱元璋。然而,朱元璋神色冷峻,斩钉截铁地吐出两个字:
“没有!!!”
宋濂等人面露悲色,缓缓闭目。刘三吾、朱善、苏伯衡、桂彦良、吴沉几人更是身形摇晃,如遭天崩。四周的学子书生亦如丧考妣,满脸难以置信。
燕长倾见状,淡淡一笑。
《天人感应之说》虽可借“天意”制约天子,却终究依赖天子的认可方能生效——这便是其致命缺陷。若遇朱元璋这般手握实权且坚决不信的天子,即便真有风雨雷霆佐证,亦无济于事。
讲道理之人,若遇讲武力之人,终究屈居其下。昔日孔子道理虽佳,却因诸侯武力强横而难被采纳。道理若无武力支撑,终难长久。
儒家曾依附天子,借其武力维系学说权威。如今朱元璋不再信儒,燕长倾反得天子武力支持,儒家之学的根基自然动摇。
“如何,诸位可有答案?”燕长倾笑意浅淡,眸光冷冽,逼近刘三吾等人,“上天,究竟存不存在?”
此刻,面上犹带血迹的燕长倾,在刘三吾等人眼中,宛如索命恶鬼。
刘三吾踉跄起身,目光掠过燕长倾,直直望向高台上的朱元璋,颤抖的手指似要戳破苍穹,又似要直指天子,惨然笑道:
苍天啊!!!
这是要绝我儒家道统啊!!!
苍天...这是要亡我儒家......
凄厉的哀嚎在 上回荡。
朱元璋眉峰紧蹙,面沉如水。太子朱标与诸皇子朱樉、朱棡、朱棣等人俱是神色阴郁。
宋濂闭目垂首,泪落衣襟。
四下里的文臣儒生无不掩面悲泣。
明眼人都看得真切——
哪里是苍 儒家?分明是龙椅上那位布衣天子要断了儒家根基!
说或许太过,但这位乞丐皇帝确实不再如历代君王那般尊儒重道。否则怎会有今日这场《天人感应》之辩?又怎会纵容孔圣后裔被斥为不忠不孝之徒?
归根结底,不过是当今天子厌弃了儒家罢了。
......
刘三吾踉跄行至高台边缘时,燕长倾与朱善等人心头俱是一紧。对面高台上宋濂等老臣也隐约猜到了什么。
这位老儒,怕是要以死明志。
孙先生。燕长倾忽然幽幽道:听闻令孙新近满月,不知可否赏张某一张请柬?
令郎科举在即,正要大展宏图。
还有当年救您性命的族叔,想必正盼着年节贺礼......
有时候,一个人的选择,牵连的可不止自己啊。
刘三吾身形猛然僵住。
人老成精,他岂会听不出话中机锋?若今日跳下去,只怕满门亲族都要......
然而有孔氏一族的教训在前,他实在难以乐观!
刘三吾颤颤巍巍地走到燕长倾面前,颤抖的手指直指对方,眼中燃烧着压抑的怒火:一人做事一人当,老夫的事与他人何干?!
燕长倾淡然回应:如孙先生误会了,我只是提醒您行事需顾及他人。在下不过对《天人感应之说》存有些许疑问,想请诸位大儒指点。
孔圣有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诸位若能解惑自然最好,若不能也无妨。待如孙先生学问精进后,再来为我解答不迟。学问之争,何必太过计较胜负。
他的目光扫过朱善、苏伯衡、桂彦良、吴沉等人,平静说道:听闻备万先生次子体弱,可需我请御医诊治?平仲先生令郎即将成亲,莫忘了给我发喜帖。德偁博士幼子已到入学之年,可有意参加农学院考核?浚仲博士公子今科应试,可有把握金榜题名?
被点名的众人先是惊怒,继而颓然低头,面露苦涩。
还请诸位明示,上天究竟存在与否?燕长倾第三次发问。
苏轼后裔苏伯衡踉跄起身,苦涩道:既已辩得我等无言以对,何必再咄咄逼人?得饶人处且饶人......言下之意已承认《天人感应之说》存在问题。
燕长倾却摇头道:此说源于儒家,既知其谬,自当由儒家自行废止。我非儒门中人,由我提出终难服众。
苏伯衡看着寸步不让的燕长倾,又望向高台上冷眼旁观的朱元璋,最终长叹一声。
《天人感应之说》中的纯属虚构!!!
《天人感应之说》存在严重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