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浓,雪岭的秋风卷着最后一丝暖意掠过哨所的铁皮屋顶,发出沙沙的轻响。辰辰将《戍边守护日志》仔细压在枕头下,炉火里的木柴噼啪作响,映得墙上的戍边地图忽明忽暗。地图上,代表巡逻路线的红线像脉络般延伸,其中一段用红笔着重圈出——那是即将到来的冬季重点巡逻区,也是张明远当年曾在暴风雪中坚守过的地方。
“辰辰班长,外面起风了,要不要把苹果干收进储藏室?”新兵小李抱着一摞刚缝补好的防寒手套走进来,鼻尖冻得通红。他指了指窗外,月光下,苹果林的枝叶正剧烈摇晃,隐约能听到远处山谷传来的风声。
辰辰起身走到门口,寒风裹挟着细碎的雪粒扑面而来,打在脸上微微发疼。他抬手拢了拢衣领,目光扫过晾在屋檐下的苹果干——那些切得均匀的果肉已经晒得半干,在风里轻轻晃动,散发着淡淡的甜香。“不用,再晾一晚口感更好。”他笑着拍了拍小李的肩膀,“去把巡逻装备检查一遍,明天咱们要提前熟悉冬季巡逻路线。”
小李应声而去,辰辰却站在门口久久未动。他想起阿婆傍晚说的话:“今年的秋雪来得早,怕是要下一场大的。”雪岭的冬天总是来得猝不及防,一场暴风雪就能让气温骤降到零下三十度,巡逻路上的积雪能没过膝盖,连最熟悉路线的老兵都得打起十二分精神。
回到炉火旁,辰辰翻开抽屉,取出一个用牛皮纸包着的旧包裹。里面是张明远留下的老式指南针,外壳已经被磨得发亮,指针却依旧精准。旁边还有一本泛黄的《冬季巡逻手册》,扉页上写着一行小字:“雪是试金石,能冻住脚步,却冻不住心。”
指尖抚过字迹,辰辰仿佛看到了二十年前的那个冬天。阿婆说过,那年雪灾来得格外凶猛,张明远带着两名战士在巡逻途中遭遇暴风雪,通讯设备全部失灵。他们在雪地里挖雪洞躲避,靠着随身携带的苹果干和雪水坚持了三天三夜,直到救援人员找到他们时,张明远的手指已经冻得失去知觉,却还紧紧攥着界碑的照片。
“在想张前辈的事?”周卫国端着两杯热奶茶走进来,将其中一杯递给辰辰。他刚从界碑方向回来,军靴上还沾着未化的雪粒。“刚才去检查界碑,发现有几块松动的石块,明天得找人加固一下。”
辰辰接过奶茶,暖意顺着喉咙淌进心底。“在想他当年怎么在暴风雪里坚持下来的。”他指了指桌上的手册,“你看,这里记着他总结的经验,遇到暴风雪时要顺着山脊走,用雪墙挡风寒,还要记得每隔一小时活动手指脚趾。”
周卫国笑了笑,翻开自己的巡逻日志,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标记:“这些年咱们哨所条件好多了,有保温帐篷、卫星电话,还有加热鞋垫,比张前辈那时候强太多了。但他留下的这些‘土办法’,关键时刻能救命。”他顿了顿,目光变得严肃,“气象站刚才发来了预警,后天有强冷空气过境,可能会有大到暴雪。咱们得提前做好准备,把物资运到沿途的补给点。”
辰辰点点头,心里已经有了计划:“明天一早,我带小李他们去加固界碑,你组织人把过冬的粮食和药品搬到储藏室。下午咱们再去苗寨一趟,提醒乡亲们做好防寒准备,顺便把剩下的苹果送过去。”
夜色更深了,炉火渐渐弱了下去。辰辰起身添柴时,看到窗外的月光已经被乌云遮住,风声越来越响,像是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雪。他走到墙角,拿起那件挂在那里的旧军大衣——那是张明远穿过的,领口和袖口都已经磨破,却被缝补得整整齐齐。辰辰把大衣披在身上,仿佛能感受到前辈留下的温度,心里涌起一股坚定的力量。
第二天一早,雪岭果然飘起了零星的雪花。辰辰带着小李和另外两名新兵,扛着工具来到界碑前。寒风卷着雪粒打在脸上,疼得人睁不开眼睛。界碑矗立在雪地中,“中国”二字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醒目。辰辰放下工具,伸手抚摸着碑身,冰冷的石头上似乎还残留着昨天孩子们留下的温度。
“开始干活吧。”辰辰拿起铁锹,用力铲起地上的冻土。小李和另外两名新兵也跟着动手,将准备好的石块和水泥搬到界碑周围。雪越下越大,很快就在他们的帽子和肩膀上积了一层,眉毛上都结了白霜。
“班长,这雪也太大了,要不咱们先回去?”小李的脸冻得发紫,说话时牙齿都在打颤。他刚说完,一阵狂风卷着积雪扑面而来,把他手里的水泥袋吹落在地。
辰辰连忙扶住他,从口袋里掏出加热鞋垫递给他:“换上,坚持一下。界碑是咱们的根,加固好了,心里才踏实。”他捡起地上的水泥袋,拍掉上面的积雪,“张前辈当年在比这更恶劣的天气里都能守护界碑,咱们这点困难算什么?”
小李看着辰辰坚定的眼神,用力点了点头,换上加热鞋垫后,重新拿起工具干了起来。风雪中,四个身影在界碑旁忙碌着,他们的动作虽然笨拙,却充满了力量。辰辰站在界碑旁,看着新兵们认真的样子,想起自己刚到哨所时的情景——那时候他也是这样,在老兵的带领下,一点点熟悉巡逻路线,一点点明白守护的意义。
中午时分,界碑终于加固好了。辰辰掏出手机,给界碑拍了一张照片,照片里,界碑在白雪的映衬下更加挺拔。他打开微信,把照片发给了少年军校的林晓,附言:“界碑已经加固好了,等雪停了,欢迎你们再来听故事。”
刚发完信息,手机就响了,是阿婆打来的。“辰辰娃娃,你们在外面干活呢?快回苗寨来,我给你们煮了姜汤。”阿婆的声音带着关切,“雪下这么大,可别冻坏了。”
辰辰心里一暖,连忙答应下来。他带着小李他们收拾好工具,朝着苗寨的方向走去。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踩在上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沿途的苹果林被白雪覆盖,只剩下枝头的红果在雪中格外显眼,像一颗颗跳动的红心。
到了苗寨时,阿婆已经在门口等着他们了。她手里拿着厚厚的棉衣,看到辰辰他们,连忙迎了上来:“快进屋暖和暖和,姜汤都煮好了。”屋里,火塘里的柴火正旺,锅里的姜汤冒着热气,散发出浓郁的姜香。
乡亲们也都在,看到辰辰他们进来,纷纷起身打招呼。苗寨的老支书走过来,递给辰辰一张纸条:“这是咱们寨子里年轻人名单,他们都说了,要是雪太大,需要帮忙清理道路或者运送物资,随时叫他们。”
辰辰接过纸条,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想起张明远日志里写的:“雪岭的守护,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战士和乡亲们共同的责任。”这些年,苗寨的乡亲们总是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夏汛时一起筑堤,冬雪时一起扫路,用最朴实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
“谢谢大家。”辰辰站起身,对着乡亲们深深鞠了一躬,“有你们在,我们心里更踏实了。”他从背包里掏出那袋最大的苹果,放在桌子上,“这是3号树的苹果,特意留给大家的。等雪停了,咱们再一起去摘剩下的。”
乡亲们笑着围了上来,屋里充满了欢声笑语。阿婆端着姜汤走过来,递给辰辰一碗:“快喝,暖暖身子。”辰辰接过姜汤,喝了一口,辛辣的暖意从喉咙一直流到心底。他看着窗外的大雪,心里明白,这场风雪注定不会轻松,但只要战士和乡亲们同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
下午,雪渐渐小了一些。辰辰和周卫国带着物资来到沿途的补给点。补给点是一间简陋的木屋,里面存放着粮食、药品和防寒物资。辰辰打开门,一股寒气扑面而来。他和周卫国一起,把新运过来的物资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又检查了一遍通讯设备和取暖设备,确保一切正常。
“你看,这里有张前辈留下的痕迹。”周卫国指着墙角的一个记号,那是一个用刀刻的苹果图案,旁边还有一行小字:“补给点物资充足,勿念。”辰辰蹲下身,抚摸着那个图案,仿佛能看到张明远当年在这里留下记号时的情景。
离开补给点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雪又开始下了起来,而且比之前更大了。辰辰和周卫国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雪地里,身后留下一串长长的脚印。风声呼啸着,像是在唱歌,又像是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回到哨所时,炉火已经被新兵们烧得旺旺的。小李他们正围在桌子旁,整理着明天巡逻需要的装备。看到辰辰和周卫国回来,连忙迎了上来:“班长,你们回来了!晚饭已经做好了,是热乎的面条。”
辰辰笑着点点头,脱下身上的湿外套,挂在炉火旁烘干。他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的大雪,心里充满了平静。这场风雪虽然凶猛,但他知道,只要守住界碑,守住家园,守住心里的信念,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
晚饭时,大家围坐在桌子旁,吃着热乎的面条,聊着天。小李好奇地问辰辰:“班长,你第一次巡逻遇到暴风雪时,害怕吗?”
辰辰放下筷子,想起自己第一次遇到暴风雪的情景。那时候他刚到哨所不久,跟着老兵巡逻时突然遇到暴风雪,迷了路。老兵带着他在雪地里走了整整一夜,最后靠着张明远留下的标记才安全返回。“害怕过。”辰辰诚实地说,“但当我看到界碑在风雪中矗立的样子,心里就有了勇气。”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桌上的苹果干,“张前辈说过,守护不是不怕,而是明明害怕,却依然选择坚持。”
周卫国也放下筷子,补充道:“咱们戍边人,就是要在风雪中站成界碑的样子,守着这片土地,守着身后的家园。”他举起手里的水杯,“敬张前辈,敬所有守护雪岭的人!”
“敬张前辈!敬雪岭!”大家一起举起水杯,碰撞出清脆的响声。炉火映着每个人的脸庞,温暖而坚定。窗外的风雪还在继续,但哨所里却充满了暖意,这份暖意,来自炉火,更来自每个人心中那份代代相传的守护信念。
夜深了,雪终于停了。辰辰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寂静,心里格外踏实。他知道,明天等待他们的,将是被白雪覆盖的巡逻路,是凛冽的寒风,是未知的挑战。但他也知道,只要他们心里装着界碑,装着家园,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
辰辰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了张明远站在界碑旁的身影,看到了孩子们在苹果林里欢笑的样子,看到了苗寨乡亲们温暖的笑容。这些画面在他脑海里交织,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他更加坚定了守护雪岭的决心。
第二天一早,辰辰带着小李他们踏上了冬季的第一次巡逻路。白雪覆盖了整个雪岭,放眼望去,一片银装素裹。界碑矗立在雪地中,“中国”二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辰辰走到界碑前,轻轻抚摸着碑身,心里默念着那句代代相传的誓言:“守土有责,寸土不让。”
风雪过后的雪岭格外安静,只有他们的脚步声在雪地里回响。辰辰知道,这只是冬季守护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们。但他相信,只要这份守护的信念代代相传,雪岭就会永远安宁,苹果林就会年年丰收,界碑上的誓言就会永远在这片土地上回响。
他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新兵们,他们的脸上虽然带着青涩,却充满了坚定。辰辰笑了笑,继续向前走去。阳光洒在雪地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他们前进的道路,也照亮了雪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