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对这些人的榨取,并未结束。这些人购买了这些地区的土地之后,便要迁徙过去,这一路上要坐火车和轮船,然后到了那边又要从德国殖民政府手里面购买开垦的工具和药品。
当然处于战争状态之中的德国人完全没有时间和这些东西来满足这些移民,所以他们收取一些费用之后,将这样的生意转包给组织大规模移民很有心得的华夏人。
半年下来,华夏人便将三百万来自欧洲的波兰人、俄族人、乌克兰人运到了德属东非及德国新占领的乌干达、卢旺达、苏丹等地。德国政府一分钱没花,又从中赚取了至少两千万德国马克。
而充当搬运工的华夏人,不仅赚取运费,还向这三百万移民出售了大量的粮食、生产工具、药品等物资,使得中华共和国这半年的时间也赚了近一亿共和国银元。
当然,为了平衡这些移民,德国人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移民按照一定比例安置在各地,同时尽可能少地给这些移民获得武器。
但是,这些移民为了私下为了扩张自己的耕地,到当地安稳下来了之后,就利用冷兵器和少量火枪,对当地土着进行屠戮。
遭到这些欧洲新移民疯狂的屠戮,再加上当地疾病流行使得不少土着部落走向灭亡,也有一部分则是逃入埃塞俄比亚。
欧洲移民的迁入一直到1913年底随着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才逐渐结束停止,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面,差不多近一千万东欧白人因为异族统治和破坏,被迫迁入了非洲东部和北部地区。
这一迁徙过程充斥着大量原来英国、法国、德国三国非洲殖民地土着人民的血泪史,正如美国“西进运动”一般,这场迁徙运动被称为非洲人的血泪史,大概有三千多万当地土着居民在这场迁徙运动中被欧洲移民杀害或者因欧洲流行病传入而死亡。
随着这场迁徙运动,使得非洲东部和北部出现了大量的白人居住的“白化”现象,加上这几年陆续迁徙到非洲大陆的一千多万华夏人改变了非洲大陆的人种比例。
德军在英属乌干达等地,取得大胜之后,德军又乘胜在1913年2月攻入英属苏丹。此时,由于英军在苏丹的兵力不足五千,面对已经被成功刺激起来的德军殖民军团,英国殖民军基本上一触即溃。
两个月不到,德军就占领了英属苏丹全境,并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队在埃及会师。
德军占领了英属苏丹之后,为了让自己的殖民军团与英国人结下深仇大恨,命令波兰、乌克兰、俄族雇佣军,屠杀被俘虏的英国本土军人,并拍摄下记录电影。
由于有大量移民涌入,德国人从中获得了大量的兵源,德军又扩充了一支部队。
1913年3月,进攻英属苏丹不久,德军从原英属苏丹、德属喀麦隆两地分兵两路,进攻法属殖民地乌班吉沙里、乍得等地。
此时,法国人利用从马达加斯加运来的土着编成了殖民地武装,在乍得等地,与德军进行了激烈的交战。
但是由于德军人数和装备占优,使得法军在乍得战场上节节败退,先后丢失了乌班吉沙里、乍得等地。
不过,法军退出这两地之后,在尼日尔等地利用德军进军速度过快,兵力出现分散的情况,集中兵力固守尼日尔,成功挡住了德军的进攻。
不过,由于英国人并未如法国那般从其他殖民地获得大量的兵员补充,所以尼日利亚的一万多名守军,德军从喀麦隆发动第一波攻击之后,英军便没能挡住,随后大规模败退,并进入法属尼日尔,一起与法属殖民地部队固守当地。
至1913年6月,德国先后投入60万殖民军,横扫了非洲东部和北部,并成为华夏之后,成功打通非洲东西两端大陆的国家。
英国、法国在非洲的节节败退,不仅丧失了大片的殖民地,而且还丢失了很多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加剧了协约国在整个战局的危机。
此时,纯粹地靠英国人、法国人在非洲进行反攻,已经不太现实,所以英国人、法国人不得不将目光转向美国。
尽管参战之初,美国人斗志昂扬,但是经过在法国大陆战场几轮厮杀之后,美国人终于才认识到,他们也不是天选之子,也是被德国人和奥匈人打得落花流水。
参战半年多,美军伤亡已经超过了二十几万人。
所以,无兵可派的英国、法国又将目标投向了此时还未卷入欧洲,在角落旁边闷声发大财的南美洲各国。
由于非洲等地的丢失,使得英国、法国不得不将部分原料的采购转向了拉丁美洲,一下子便拉动拉丁美洲的相关产业的迅猛地发展,特别是第二次美墨战争之后,墨西哥得到了中华共和国的产业扶植,又离欧洲较近,所以获得了大量来自欧洲战场的订单,国力持续增强。
虽然墨西哥已经是国力在美洲已经处于第二,但是由于墨西哥人民共和国深受中华共和国的影响,在欧战中采取严格的中立态度。
再加上英法两国对墨西哥国也有不小的防范心理,所以英法两国最终把争取目标放在国力较差的阿根廷和巴西身上。
但是,由于英国和德国都是阿根廷的重要贸易伙伴,阿根廷是南美最大的农业出口国,因此同时与交战双方贸易,符合阿根廷的根本利益。
英国、法国派出师团对阿根廷政府进行说服工作,但是取得效果甚微,因为阿根廷国内存在大量德国移民,他们通过控制银行、工业和媒体影响政府决策,强化了中立倾向,所以最终协约国并没能够说服阿根廷参战。
而阿根廷的邻国巴西,则对于自己最大的两个贸易伙伴英国和法国的态度比较暧昧,在公开的外交场合,多次力挺协约国,但是在行动上只停留在喊口号上。
因为巴西政府也明白参战绝对不可能给巴西带来更大的好处,而且可能会引起民意的反弹。
所以,兵力短缺的英国、法国政府只能转而在南美各地高价雇佣当地人前往欧洲和非洲充当雇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