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云飞纵队司令部已前移至锦州,与杜聿明长官部保持着密切的电讯联系,但作战指挥权相对独立。连日来,各方情报如雪片般飞来,证实林彪所率东北民主联军(原八路军、新四军主力)正以惊人速度向辽西、南满地区渗透,其先头部队已逼近北宁线(京哈线)锦州至山海关段。山海关,这座号称“天下第一关”的雄关,作为连接华北与东北的咽喉要道,其战略地位骤然凸显,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第一个焦点。
楚云飞站在锦州指挥部巨大的地图前,目光凝重地锁定在山海关。他接到杜聿明转来的紧急情报和命令,据可靠消息,林部一支精锐(约一个加强团,疑为原八路军山东军区某主力团)正昼夜兼程,意图抢占山海关,切断国民党军由华北进入东北的陆上通道,并阻止国民党军继续沿北宁线东进。杜聿明严令楚云飞部:立即派兵火速增援山海关原有守军(一个士气低落、装备陈旧的保安团),务必确保关口掌握在我军手中,必要时可“坚决击退”来犯之敌!
命令中的“坚决击退”四个字,让楚云飞眉头紧锁。他知道,这道命令的背后,是重庆最高当局“寸土必争”的强硬方针,也是杜聿明试探他忠诚度和执行力的考题。一旦开火,就意味着国共之间在东北的武装冲突正式拉开序幕,其政治影响和后续连锁反应难以预料。
“孙大勇!”楚云飞沉声唤道。
“到!”孙大勇应声而立。
“你亲自带第一支队(加强营,约800人,装备精良),配属一个迫击炮连、一个工兵排,立即乘汽车出发,驰援山海关!任务是:巩固关防,阻止共军控制关口。但记住,”楚云飞语气异常严肃,“除非对方主动发起大规模进攻,企图强行闯关,否则不许首先开火!交战过程中,严格控制规模,以驱逐、威慑为主,力求避免造成大规模伤亡!尤其不准使用重炮轰击关城和民居!明白吗?”
“明白!纵队座!巩固关防,阻敌前进,控制冲突规模!”孙大勇重重点头,他深知这道命令的分寸拿捏极其困难。
“去吧!动作要快!”楚云飞挥了挥手。孙大勇敬礼后,转身大步离去,指挥部外很快传来汽车引擎的轰鸣声。
楚云飞的心情异常沉重。他并不想打这一仗。在他看来,此时与共军发生正面冲突,只会将东北民众推向对立面,正中苏军下怀,且会过早消耗本就不算充裕的兵力。但军令如山,山海关又至关重要,他不能坐视不管。他只能尽力将冲突控制在最低限度,并寄希望于对方的克制。
两天后,激烈的枪声在山海关古老的城墙内外骤然响起。
孙大勇率部抵达山海关时,发现原守军已人心惶惶。他立即接管防务,将精锐部署在关城制高点和关键隘口,并派出侦察小队前出警戒。果然,次日凌晨,天色微明,大雾弥漫,一支身穿灰色军装、行动迅猛的部队(后证实为东北民主联军某师先头团)利用晨雾掩护,试图迅速接近并抢占关口。双方警戒部队发生交火。
战斗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共军战术灵活,单兵作战能力强,利用地形不断发起小组突击,试图打开缺口。孙大勇谨记楚云飞的嘱咐,命令部队依托工事固守,用密集的机枪和迫击炮火力覆盖前沿,有效遏制了对方的攻势,但严令不得出击追击。一时间,关前枪炮声大作,硝烟弥漫。
楚云飞在锦州司令部通过电台密切关注着战况。每当前线报告击退一次进攻,他的眉头就皱紧一分。他不断电令孙大勇:“汇报敌方兵力、番号!评估其真实意图!有无扩大迹象?” 他需要的不是“捷报”,而是对局势的准确判断。
战斗持续了大半天,共军见国民党军防守顽强,火力凶猛,且关城险要,强攻代价太大,似乎也无意扩大事态,在又进行了一次连级规模的试探性攻击后,攻势逐渐减弱,最终主动向后脱离接触,消失在关外的丘陵地带。
山海关守住了,关前留下了数十具双方士兵的遗体。
孙大勇发来战报:“击退共军团级规模进攻,毙伤敌百余,我伤亡三十余人。关口无恙,敌已后撤。”
指挥部里的一些参谋面露喜色,但楚云飞脸上没有丝毫胜利的喜悦。他走到窗前,望着南方山海关的方向,久久不语。他知道,这只是一场前哨战,一场双方都在试探对方底线和实力的接触。林的主力并未真正投入。而且,这流淌的鲜血,很可能撕开了东北国共关系一道难以愈合的裂痕。
“给杜长官发报,”楚云飞的声音低沉而疲惫,“山海关之敌已被击退,关口确保。然敌仅系试探,主力动向不明。建议长官部通盘考虑东北局势,寻求政治解决途径,避免浪战,徒耗国力。”
他又对身旁的小陈低声吩咐:“秘密记录此次战斗详细经过,特别是对方作战特点、被俘人员供词(如有)。另外,设法了解对方部队具体番号和指挥官。我们要知己知彼。”
首战山海关,楚云飞部“赢”了,但他没有丝毫得意,反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