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东北民主联军在经历了前两次“一下江南”、“二下江南”的攻势,虽占领部分前沿地域,但未能实现歼灭国民党军主力的战略目标后,经过一个多月的休整补充,于三月初发起了第三次,也是规模最大、决心最坚的“三下江南”作战。此次,林投入了更多生力军,攻势更加凌厉,目标直指国民党军在吉长地区的核心防线。
楚云飞纵队在经历了前两轮的“弹性防御”后,主力收缩至长春以北的卡伦、米沙子一线预设坚固阵地。部队得到了部分补充,但官兵疲惫、士气不振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善。面对林蓄势已久的第三次猛攻,压力空前。沈阳的杜聿明长官部和锦州的东北行辕,电令一道紧似一道,措辞一次比一次严厉,要求楚云飞部“务必坚守阵地,寸土不让”,“不惜一切代价,粉碎敌之进攻”,“若有闪失,军法从事”!显然,上峰对前两次的“战术后撤”已极度不满,失去了耐心。
楚云飞站在卡伦镇核心指挥部的了望塔上,举着望远镜,望着北方雪原上卷起的漫天烟尘——那是共军大规模进攻前的炮火准备。他的脸色平静,他知道,这一次,不能再像前两次那样“一触即撤”了。上面盯着,友军看着,再“消极避战”,恐怕难以交代。必须打一仗,而且要打一场“像样”的仗。但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却需要极精准的拿捏。
“林总这次是倾巢而出,志在必得啊。”参谋长在一旁,忧心忡忡地说。
“嗯,”楚云飞放下望远镜,“他是想趁春融前,解决江北战事。攻势必然凶猛。但我们也不能任其宰割。”
“纵队座,我们是否按原计划,节节抵抗,逐步后撤至长春近郊?”孙大勇问道。
楚云飞摇了摇头:“不,这次要变一变。一味后退,上面饶不了我们,部队的士气也要垮了。我们要打一个反击,一个有限度的、但必须见血的反击。”
在共军进攻锋芒最盛、看似势不可挡的时候,集中精锐,选择其攻势链条上一个相对突出、且便于我军发挥火力优势的部位,实施一次短促、猛烈的逆袭。目标是击溃其先头部队,打掉其锐气,然后见好就收,立即撤回核心阵地。这样,既展现了“顽强”和“战果”,又能避免陷入消耗战,更可以向上面证明“我军仍有战力”。
“命令!”楚云飞转身,“各部队依托现有工事,坚决抗击敌第一波攻势,大量杀伤其有生力量,挫其锐气!命令孙大勇,立即从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抽调精锐,组成一个加强团规模的突击集群,配属所有可用的战防炮和迫击炮,秘密集结于卡伦镇西侧无名高地后斜面。电告炮兵团,待敌主力进入我卡伦正面预射区域后,进行十分钟集火急袭,打乱敌进攻队形!炮火延伸后,孙大勇率突击集群,沿预定路线,向敌左翼突出部之敌,发起坚决反冲击!任务,击溃当面之敌营团,恢复部分前沿阵地,但不得脱离炮兵掩护范围,反击深度不超过三公里!得手后,立即发出信号,全军交替掩护,撤回主阵地!”
“是!”既要打出气势,又要控制尺度。
三月八日,清晨,林部的总攻开始了。成群的炮弹呼啸着砸向楚云飞部的阵地,掀起漫天雪雾和泥土。炮击过后,漫山遍野的灰色身影,在机枪掩护下,如同潮水般涌来。楚云飞部一线阵地顿时陷入苦战,枪声、爆炸声、喊杀声震耳欲聋。战斗异常激烈,多处阵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鲜血染红了雪地。
楚云飞在指挥部紧盯着战场态势。中午时分,共军主力在付出相当代价后,已深深楔入楚云飞部的防御前沿,其左翼一个团由于进攻过猛,与友邻部队出现脱节,位置相对突出。
“时机到了!”楚云飞猛地一拍桌子,“命令炮兵,集火射击敌左翼突出部!孙大勇,出击!”
刹那间,楚云飞部所有火炮发出怒吼,炮弹如同冰雹般砸在共军那个突出团的头上,顿时人仰马翻,进攻队形大乱。炮火还未完全停歇,孙大勇亲率突击集群,如同猛虎下山,从侧翼猛扑过去。官兵们憋了一肚子的火气和屈辱,此刻彻底爆发,冲锋枪、卡宾枪喷吐着火舌,手榴弹雨点般砸向敌群。共军猝不及防,加上地形不利,瞬间被冲垮,死伤惨重,向后溃退。孙大勇部一举收复了丢失的前沿阵地,并向前推进了约两公里,兵锋直指共军第二梯队。
战场形势瞬间逆转!捷报传到指挥部,参谋们一片欢腾。然而,楚云飞通过望远镜看到,溃退的共军并未陷入混乱,而是有组织地向后收缩,两翼的共军部队正在迅速向突破口靠拢,试图合围冒进的孙大勇部。更远处,共军的炮兵阵地正在调整射界。
“鸣金收兵!”楚云飞毫不犹豫地下令,“信号弹!命令孙大勇,立即撤退!炮兵进行掩护射击,阻滞敌追击部队!”
三发红色信号弹升上天空。正在冲杀的孙大勇看到信号,虽心有不甘,但严格执行命令,立即下令部队停止前进,转为防御,交替掩护,迅速沿原路撤回。整个行动干脆利落,共军合围的企图落空。
楚云飞部的这次反击,如同一记精准的刺拳,打在共军进攻的软肋上,虽然短暂,但效果显着。共军左翼攻势受挫,整体进攻节奏被打乱,士气也受到一定影响。而楚云飞部,则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击溃敌一个团、收复部分阵地的“战果”,极大地鼓舞了低迷的士气,也向沈阳方面展示了“战斗力”。
共军方面,在遭受这次意外反击后,攻势明显减弱,似乎也在重新评估当面之敌的韧性和意图。战场再次陷入了对峙和零星交火的状态。
几天后,林部因伤亡较大、补给困难、春融期临近等因素,主动停止了大规模进攻,主力再次北撤过江。声势浩大的“三下江南”战役,至此画上了句号。国民党军宣传机构大肆宣扬“三下江南”的“辉煌胜利”,而实际上,林部基本达成了消耗敌军、扩大江北根据地、锻炼部队的战役目标,双方心照不宣。
楚云飞站在指挥部,看着江北逐渐远去的共军队伍。这第三次交锋,更像是一场默契的收场。他的那次反击,是表演,也是自保,更是对林的一种无声的回应:我有能力让你付出代价,但我不想死斗。而林的适时收兵,似乎也接受了这种信号。
“三下江南,就这样结束了,表面上看,我们守住了防线,还打了反击。但实际上,江北广袤的土地和民心,已尽归林。我们困守几座孤城,能守到几时?”
“至少,我们又一次熬过来了。”
“是啊,熬过来了。”楚云飞望着远方,“但下一次呢?林退回江北,是去积蓄更强的力量。而我们……内部的顽疾,却一日重过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