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万寿节是八月十三。
过了七夕,来自密宗的大师安吉波桑便领着一众弟子入紫禁城,暂住在雨花阁中修行祝祷,为皇室祈福,直到八月十五中秋节。
这是宫中难得的盛事。
一来自从东巡之时贵妃落水开始,乾隆就老觉得国家到处都闹灾,需要祝祷一番,二则金川战事僵持日久,举国上下皆为之忧心,乾隆更是郁郁寡欢,宫中举办这场祈福法事,也盼着能为前线将士求得平安,让战事早日平息,也求国家祥和。
要说这雨花阁,还是乾隆前两年听蒙古三世章嘉国师胡土克图的建议,仿照西藏阿里古格的托林寺坛城殿,在原有明代建筑的基础上改建而成,是密宗的佛堂。
蒙人受藏佛的影响颇深,宫里又受蒙古的影响,信这个的人颇多,就连乾隆,出于各种考量,都得假模假式的信一信。
这般一来,宫中上至皇帝嫔妃,下至宫女太监,大多对安吉桑波大师一行人表现得极为虔诚。
满宫廷全然不求佛的,一个是曦滢,另一个是永琏,还有一个金玉妍。
曦滢本来就是个下界的星君,犯不着求另一个系统的神仙,永琏是跟着曦滢下来的,自然也是跟着曦滢走。
而金玉妍原本一心信奉李朝的檀君,除了必需的例行公事,从不进供奉牟尼佛的宝华殿与供奉藏传教密宗的雨花阁,也不过问宫中一切从佛。
近来倒是为了她肚子里不大安稳的孩子抄了些经书让人拿去供奉,自己依旧是不进去的。
但不信归不信,既然乾隆请了人家进来念经,曦滢作为中宫,礼数上就不会怠慢。
不过哪怕是全宫的人都信,她也三令五申绝不允许宫里出现“为了迎接大师,宫里所有人都差事不做,万人空巷的出来跪着迎接,犹如现代追星一般追和尚”的荒唐景象。
私相授受的行为也决然不许有。
因此,安吉桑波带着弟子入宫那日,除了曦滢按礼制率领宫眷迎接外,宫中各项事务依旧井然有序,丝毫没有因佛事而乱了章法。
“大师远道而来,辛苦了。”
雨花阁外,曦滢见到了这个传说中的大师。
安吉桑波的确长了一副悲天悯人的佛像,一袭白衣衬托下,倒也飘逸出尘,透过他的肉身,曦滢看得出,他的确是有些修行在身上的,不算个水的。
他的弟子们长得也是一脸慈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深宫寂寞,曦滢倒也理解为何这么多小宫女乐此不疲的跑来凑热闹了。
恐怕也不单是因为信佛。
安吉桑波平和的双手合十行礼:“皇后康安。”
“金川战事僵持,将士阵亡,举国不安,皇上也郁郁寡欢,能得大师入宫为战事祝祷祈福,是大清的福祉。”
安吉桑波点头应下:“兵战有伤天和,我会为战死沙场的战士求得魂魄的安宁。”
如此,法师们便在雨花阁住了下来,每日日晨昏敬香,虔诚不已。
乾隆也知道曦滢素来不信这个,于是素日来敬香都是自己,最多也就是再叫上两个贵妃相陪。
阿箬向来诚心向佛,每次都欣然前往;高曦月则是“薛定谔的信佛”,来了一日便没了踪影,后面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来不来的全凭兴致。
只有中元节这一日,曦滢营业性的陪着乾隆来敬香了。
也是人还在,魂儿已经神游天外了。
目光落在安吉桑波供奉的嘎巴拉碗上,不动声色的移开目光,她在天界的时候就非常不喜欢他们那一派的妖魔鬼怪,被降服的也不改作恶的操行,得拿人来当祭品以供驱使,这样的佛她是求不了一点。
【叠个甲,作者菌讲得是那个吃人的时代,现在法治社会肯定不兴这样哈,分开讨论,没有不尊重这部分朋友信仰的意思哦。】
安吉桑波也是个聪明人,一眼就看出曦滢不好此道,只是今日在佛前,他似乎看出了曦滢有着于旁人都不同的造化。
走出雨花阁,曦滢抬头长吁一口气,试图把吸入口鼻的香火气都吐出来。
天际飞过了一排大雁,高度压得很低,以至于曦滢看得见它们灰褐色的羽翼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唯有尾部和长颈处那一点雪白格外醒目。
曦滢微微一怔,停下脚步望着雁群远去的方向,轻声自语:“才刚入秋,暑气都还没散尽,鸿雁怎么就急匆匆南飞了?莫不是北地的寒意来得比往年早……可不要闹白灾才好。”
听曦滢这么说,侍奉在曦滢身侧的厄音珠表情也变得忧虑起来,草原来的姑娘,哪儿能不担心这个呢。
安吉桑波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夏日里,鸿雁会成群落在草原上觅食休憩,如今北地渐渐天寒,自然要去寻暖和的地方。”
他离曦滢几步远的地方站住,吹了一声口哨,一伸手一只掉队的鸿雁落在了他的手上,安吉桑波从袖中取出供奉的糌粑喂给它,待它吃饱后,轻轻抖了抖手臂,鸿雁便振翅高飞,汇入天际,奋力追赶大队去了。
他的目光追随着鸿雁的身影,直到它消失在云层尽头。
这景象多少有些玄幻。
曦滢倒也是不吝于跟他说两句话的:“大师对鸿雁似乎很熟悉?”
“我幼时在草原上,从小看着一批批鸿雁长大,秋天目送它们离开,再等着它们回来。”他抬头看向天空,似乎也有些怀念,“来来回回,总会熟悉的,只是后来被法王挑中,去了藏地,便不怎么见到了。”
“哦,这样。”曦滢对此其实并不好奇,“大师很有佛性。”
厄音珠看了看曦滢,又看了一眼安吉桑波,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娘娘看似看的是雁,实际上看到的是子民,而大师看似在看雁,实际上是在观俗世?我说得可对?”
这么看来,似乎是皇后娘娘的境界更高些?
安吉桑波双手合十:“豫妃娘娘慧眼如炬,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应作如是观。皇后娘娘观雁思民,是见众生相而怀慈悲;贫僧观雁悟理,是见自然相而明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