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江城,空气里已经弥漫着端午的气息。小区门口的超市挂起了艾草和菖蒲,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口味的粽子——蜜枣粽、肉粽、蛋黄粽,甚至还有网红的榴莲粽,五颜六色的包装看得人眼花缭乱。许辰提着刚买的粽叶、糯米和馅料,走在回家的路上,手机里正播放着美食博主的包粽子教程,屏幕上翠绿的粽叶在博主手里翻飞,很快就裹成了一个饱满的三角粽。 “许辰,买粽子材料啊?要不要来我家一起包?我妈包的肉粽可好吃了!”住在隔壁单元的王阿姨笑着打招呼,手里还拎着刚买的新鲜鸭蛋。 “不了王阿姨,我想自己试试,跟着视频学包粽子。”许辰晃了晃手机,“您看,这博主包的三角粽又快又好看,我也想试试。” “那可得好好学,包粽子看着简单,其实可讲究了——粽叶要泡软,糯米要泡透,馅料要放足,裹的时候还得扎紧,不然煮的时候会漏米。”王阿姨热心地叮嘱道,“要是包不好,就来我家拿,别客气!” “谢谢王阿姨,我肯定好好学!”许辰笑着点头,加快脚步回了家。 回到家,许辰先把材料一一拿出来:新鲜的芦苇叶,已经提前在超市泡过,翠绿柔软;圆滚滚的糯米,颗粒饱满,他打算分成两份,一份泡清水,用来包甜粽,一份泡酱油,用来包咸粽;馅料有蜜枣、红豆、五花肉、咸蛋黄,都是他爱吃的口味。 “先看教程,再动手。”许辰把手机放在厨房的操作台上,点开包粽子的视频,跟着博主一步步学习。博主先把粽叶折成漏斗状,底部一定要压实,不然会漏米;然后放入一层糯米,再放入馅料,最后再盖一层糯米,把粽叶折过来,裹紧,用棉线扎紧。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不到一分钟,一个饱满的三角粽就包好了。 “看起来不难啊。”许辰信心满满地拿起一片粽叶,学着博主的样子折漏斗状。可刚折了一下,粽叶就裂开了——原来他没把粽叶的硬梗剪掉,用力过猛就裂了。“看来得先处理粽叶。”许辰连忙把粽叶的硬梗剪掉,再用热水烫了一下,让粽叶更柔软,不容易裂开。 这次,他小心翼翼地折漏斗状,底部压实,放入泡好的糯米,再放入一颗蜜枣,然后盖一层糯米,把粽叶折过来,裹紧。可裹的时候,糯米还是从底部漏了出来——原来漏斗状的底部没折好,有缝隙。 “再来一次!”许辰不气馁,又拿起一片粽叶,仔细折好漏斗状,用手指把底部压实,确保没有缝隙,然后放入糯米和蜜枣,这次终于没漏米。他把粽叶折过来,裹紧,用棉线一圈圈扎紧,虽然不如博主包的好看,但也算成型了。 “终于包好一个了!”许辰高兴地举起自己包的粽子,对着胸前的运动相机展示,“虽然有点丑,但总算没漏米。看来做什么事都得有耐心,多练几次就好了。” 运动相机的显示屏上,弹幕已经开始滚动: “哈哈,我第一次包粽子也这样,漏米漏得一塌糊涂” “博主包的是三角粽,还有长粽、方粽、枕形粽,种类可多了” “南北粽子差异可大了——南方爱吃咸粽,比如肉粽、蛋黄粽;北方爱吃甜粽,比如蜜枣粽、豆沙粽” “楚国是屈原的故里,他们肯定也包粽子祭祀屈原,要是看到现代的包法,肯定会改良,粽子种类得翻倍” “楼上真相了!楚国百姓现在包的粽子说不定只有一种形状,一种口味,看到现代的三角粽、长粽,还有甜咸口味,肯定会兴奋坏了” 许辰看着弹幕,忍不住笑了:“你们说得对,南北粽子差异确实大。我这次就包了甜粽和咸粽,甜粽放蜜枣、红豆,咸粽放五花肉、咸蛋黄,都是我爱吃的。楚国的朋友们,你们祭祀屈原的时候,是不是只包一种粽子?要是看到现代的三角粽、长粽,还有这么多口味,肯定会改良包法,让粽子种类更多,祭祀的礼仪也更丰富。” 他拿起自己包的丑粽子,对着镜头说:“你们看,我包的这个是三角粽,还有一种长粽,包起来更简单——把粽叶铺平,放入糯米和馅料,然后把粽叶卷起来,两端折过来,用棉线扎紧,像个小枕头一样,煮的时候更容易熟,也更容易入味。” 说着,许辰又拿起一片粽叶,铺平,放入泡好的酱油糯米,再放入一块五花肉和一个咸蛋黄,然后把粽叶卷起来,两端折过来,用棉线扎紧,一个长粽就包好了。虽然还是有点丑,但比第一个好多了。 “你们看,长粽是不是更简单?”许辰对着镜头展示长粽,“三角粽适合包甜粽,不容易漏米;长粽适合包咸粽,馅料能放更多,煮的时候更入味。楚国的百姓要是学会这两种包法,再加上不同的馅料,粽子种类就能翻倍,祭祀屈原的时候,也能有更多选择。” 许辰一边包粽子,一边对着镜头解说:“包粽子不仅是为了吃,更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楚国的大夫,爱国爱民,后来投汨罗江自尽,百姓们为了不让鱼虾伤害他的身体,就往江里扔粽子。现在,包粽子已经成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包法和口味,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他把包好的粽子放在盘子里,有三角粽、长粽,有甜粽、咸粽,虽然形状各异,但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息。“你们看,这就是现代的粽子,种类多,口味丰富。楚国的朋友们,你们也可以试试这些新包法,让祭祀屈原的礼仪更丰富,也让更多人喜欢上粽子。” 【检测到含现代传统习俗与古代祭祀文化结合的内容,是否定向投射至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故里(今湖北秭归)?】 系统提示音响起时,许辰正把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准备煮。他望着锅里的粽子,恍惚间仿佛看到楚国的江边,百姓们正拿着简单的粽子,往江里扔,嘴里还念叨着“屈原大夫,快吃粽子吧”;而江边的祭祀台上,只有一种形状的粽子,显得有些单调——所有画面都在这粽子的香气中,交织成跨越时空的文化传奇。 “投射。”许辰对着镜头笑了笑,“让楚国的百姓看看现代的粽子包法,让他们改良包法,丰富祭祀礼仪,更好地纪念屈原。” 【定向投射启动......正在适配战国手工技艺与祭祀场景......投射开始!】 运动相机的显示屏骤然亮起,映出许辰包粽子的全过程——处理粽叶、包三角粽、包长粽、准备馅料,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甚至连粽子的香味,都仿佛能透过光幕传递过去。许辰收起相机,坐在厨房的椅子上,等待粽子煮熟,心里想着:楚国的百姓看到这个,肯定会兴奋坏了,说不定明天就会学着包三角粽、长粽,粽子种类会越来越多,祭祀屈原的礼仪也会越来越丰富。 ***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故里(今湖北秭归),端午前夕。 秭归的江边,芦苇丛生,江水滔滔。岸边的空地上,百姓们正忙碌着准备祭祀屈原的物品——有新鲜的艾草、菖蒲,有刚捕捞的鲜鱼,还有用芦苇叶包的粽子。 这些粽子都是最简单的形状——把芦苇叶铺平,放入糯米,卷起来,用茅草扎紧,形状像个圆筒,馅料也只有一种——纯糯米,没有任何其他配料。因为在楚国,包粽子主要是为了祭祀屈原,让江里的鱼虾吃粽子,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所以只讲究数量,不讲究形状和口味。 “阿婆,您包的粽子真快!已经包了这么多了!”一个名叫阿楚的小姑娘,手里拿着一片芦苇叶,学着阿婆的样子包粽子,可包了半天,还是没包好,糯米总是漏出来。 阿婆是村里包粽子最好的人,每年端午,她都会带领村里的妇女们包粽子,祭祀屈原。她笑着对阿楚说:“慢慢来,包粽子得有耐心——芦苇叶要泡软,糯米要泡透,卷的时候要用力,扎的时候要扎紧,不然煮的时候会漏米,江里的鱼虾就吃不到了。” 阿楚点点头,又拿起一片芦苇叶,小心翼翼地包起来。可刚卷了一下,糯米还是漏了出来。“唉,怎么这么难啊!”阿楚有些气馁,放下芦苇叶,看着阿婆包粽子。 阿婆的手很巧,拿起一片芦苇叶,铺平,放入糯米,卷起来,用茅草扎紧,不到一分钟,一个圆筒状的粽子就包好了,而且还不会漏米。“多练几次就好了,我刚开始包的时候,比你还笨呢!”阿婆安慰道。 周围的妇女们也都在忙碌着,一边包粽子,一边念叨着:“屈原大夫,您可一定要吃粽子啊,别让江里的鱼虾伤害您的身体。”“希望屈原大夫能保佑我们楚国风调雨顺,百姓安康。”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亮起一片光幕,金色的光芒笼罩了整个江边,吓得百姓们纷纷跪倒在地,以为是屈原大夫显灵了,或者是上天发怒了。 “是屈原大夫显灵了吗?”阿楚吓得躲在阿婆身后,小声问道。 阿婆也有些害怕,但她很快就镇定下来——之前她听村里的老人说过,中原地区曾出现过“天幕”,天幕里会出现仙人的画面,传授新的技艺。她知道,天幕出现,必定是仙人要传授新的知识,心里既期待又兴奋。 “大家别害怕,是仙人显灵了。”阿婆对着众人说道,“我们仔细看看,仙人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东西。” 众人这才战战兢兢地起身,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天空。 光幕里渐渐浮现出画面:一个现代的厨房,干净整洁,白色的操作台上放着各种材料——翠绿的芦苇叶、饱满的糯米、各种馅料(蜜枣、红豆、五花肉、咸蛋黄)。一个穿着休闲装的年轻人(许辰),正拿着芦苇叶,熟练地包着粽子。他先把芦苇叶折成漏斗状,放入糯米和蜜枣,然后裹紧,用棉线扎紧,一个三角粽就包好了;接着,他又把芦苇叶铺平,放入糯米和五花肉、咸蛋黄,卷起来,两端折过来,用棉线扎紧,一个长粽就包好了。 “那是什么粽子?怎么是三角形的?还有那个长条形的?”阿楚指着光幕里的粽子,好奇地问道,“还有那些五颜六色的东西,是什么?” 阿婆也看呆了,她活了这么大,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粽子——三角形的、长条形的,还有各种馅料,看起来比她们包的圆筒状粽子好看多了,也诱人多了。 画面里的许辰,正对着镜头解说,声音透过光幕传来,清晰得仿佛就在耳边:“这些都是粽子,是用来纪念屈原大夫的。左边这个三角形的叫三角粽,右边这个长条形的叫长粽,还有方粽、枕形粽,种类可多了。馅料也有很多种——甜的有蜜枣、红豆,咸的有五花肉、咸蛋黄,还有的会放花生、栗子,口味丰富。包粽子不仅是为了祭祀屈原大夫,也是为了让百姓们在端午这天,能吃到美味的食物,传承屈原大夫的爱国精神。” 随着他的解说,画面特意给了粽子一个特写:三角粽饱满圆润,长粽整齐均匀,切开后,甜粽里的蜜枣晶莹剔透,咸粽里的五花肉油亮诱人,蛋黄金黄饱满,让人垂涎欲滴。许辰还拿起一个刚煮好的粽子,剥开粽叶,咬了一口,脸上露出满足的表情:“好吃!甜粽软糯香甜,咸粽油而不腻,比纯糯米的粽子好吃多了。” 他还对着镜头,详细讲解了包粽子的步骤:“包三角粽时,要先把粽叶折成漏斗状,底部一定要压实,不然会漏米;放入糯米和馅料后,要盖一层糯米,然后把粽叶折过来,裹紧,用棉线扎紧。包长粽时,要把粽叶铺平,放入糯米和馅料,然后卷起来,两端折过来,用棉线扎紧,这样煮的时候更容易熟,也更容易入味。” “原来粽子还有这么多种形状和口味!”阿楚兴奋地拉着阿婆的手,“阿婆,我们也试试包三角粽和长粽吧!还有那些馅料,看起来好好吃!” 阿婆也激动得热泪盈眶,她对着光幕里的许辰,深深鞠了一躬:“谢谢仙人!谢谢仙人传授新的包粽方法!我们一定好好学,用新的粽子祭祀屈原大夫,传承他的爱国精神!” 周围的百姓们也都激动地欢呼起来,纷纷讨论着: “三角粽真好看!包起来肯定比圆筒粽方便,还不容易漏米!” “长粽能放更多馅料,煮的时候更入味,肯定很好吃!” “我们也可以找些蜜枣、红豆、五花肉做馅料,让粽子的口味更丰富!” “明天就是端午了,我们今天就学着包,用新的粽子祭祀屈原大夫!” 阿婆擦干眼泪,对众人说道:“大家别光顾着高兴,快把仙人传授的包粽方法记下来——粽叶要折成漏斗状包三角粽,铺平包长粽;馅料可以用蜜枣、红豆、五花肉、咸蛋黄。我们现在就去找材料,今天就学着包,明天用新的粽子祭祀屈原大夫!” “好!”众人齐声答应,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去村里的蜜饯铺找蜜枣、红豆,有的去集市买五花肉、咸蛋黄,有的回家拿棉线,准备替换茅草,因为棉线比茅草更结实,扎粽子更紧。 阿楚也兴奋地跑回家,拿来了自己攒的零花钱,去集市买了蜜枣和红豆。她回到江边,学着阿婆的样子,拿起一片芦苇叶,折成漏斗状,放入糯米和蜜枣,然后裹紧,用棉线扎紧。虽然第一次包的三角粽还是有点丑,但总算没漏米。 “阿婆,您看!我包好三角粽了!”阿楚高兴地举起自己包的粽子,向阿婆展示。 阿婆笑着点点头:“真不错!比阿婆第一次包的好多了!继续努力,肯定能包得更好!” 周围的妇女们也都在认真学习包三角粽和长粽,虽然刚开始包得不好看,漏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但大家都不气馁,互相请教,互相帮忙,很快就掌握了技巧,包的粽子也越来越好看。 傍晚的时候,江边已经摆满了包好的粽子——有三角粽、长粽,有甜粽、咸粽,五颜六色,琳琅满目,比之前的圆筒状粽子好看多了,也丰富多了。 “明天端午,我们就用这些新的粽子祭祀屈原大夫,让他也尝尝这些美味的粽子。”阿婆看着这些粽子,欣慰地说道,“屈原大夫爱国爱民,我们一定要传承他的精神,把粽子的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屈原大夫的故事。” 百姓们也都点点头,脸上露出了期待的表情——他们相信,用这些新的粽子祭祀屈原大夫,屈原大夫一定会很高兴,也一定会保佑楚国风调雨顺,百姓安康。 ***第二天,端午佳节。 秭归的江边,挤满了百姓,大家都穿着节日的盛装,手里拿着包好的新粽子,还有艾草、菖蒲,准备祭祀屈原。 祭祀台已经搭好,上面摆满了各种祭祀物品——新鲜的艾草、菖蒲,刚捕捞的鲜鱼,还有五颜六色的新粽子——三角粽、长粽,甜粽、咸粽,整齐地摆放在盘子里,看起来既美观又庄重。 阿婆站在祭祀台的最前面,手里拿着一个三角粽,对着江水,高声说道:“屈原大夫,今天是端午,我们用新的粽子祭祀您。这些粽子有三角的、有长的,有甜的、有咸的,都是按照仙人传授的方法包的,希望您能喜欢。您爱国爱民,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一定会传承您的精神,保卫楚国,让百姓们过上安康的生活。” 说完,阿婆把手里的三角粽扔进江里。接着,百姓们也纷纷拿起粽子,扔进江里,嘴里还念叨着:“屈原大夫,快吃粽子吧!”“屈原大夫,保佑我们楚国风调雨顺!” 江面上,粽子漂浮在水面上,五颜六色,像一朵朵美丽的花。百姓们站在江边,望着江面,心里充满了对屈原大夫的敬仰和怀念。 就在这时,天空中的光幕再次亮起,映出许辰的身影。他手里拿着一个粽子,对着镜头,也对着楚国的百姓们,说道:“楚国的朋友们,端午快乐!看到你们用新的粽子祭祀屈原大夫,我很高兴。屈原大夫的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传承下去。希望你们能把这些新的包粽方法传承下去,让粽子的种类越来越多,让更多人喜欢上粽子,喜欢上端午文化。” 百姓们听到许辰的话,纷纷对着天幕鞠躬,齐声说道:“谢谢仙人!我们一定会传承下去!” 阿楚也对着天幕,大声说道:“仙人,您放心,我们一定会把新的包粽方法教给更多人,让大家都能吃到美味的粽子,纪念屈原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