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的内蒙古草原,许辰站在一座元代古磨坊遗址旁,看着当地牧民演示传统石碾磨面。两个壮劳力推着石碾,一圈圈绕着石盘转动,磨出的面粉还夹杂着细小的麸皮。“这石碾磨面太累了,”牧民大叔擦了擦汗,递过一碗刚磨好的麦粉,“我们现在有电动磨粉机,可在元朝,老百姓磨一袋面粉要花大半天,遇到大风天还推不动石碾。”
许辰掏出手机,系统界面自动弹出元朝史料:此时是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刚统一全国,正致力于恢复北方农业。但北方百姓磨面全靠人力或畜力推动石碾,磨粉效率极低——一个壮劳力一天只能磨两袋面粉,遇到大风或雨雪天,石碾更是无法使用。去年冬天,因磨面效率低,部分百姓只能吃生麦粒,引发肠胃疾病。忽必烈看着奏报里“北方百姓磨面难”的内容,心里满是焦急——要是解决不了磨面问题,北方的农业恢复就是空谈。
“这不正好给风力磨坊找个落地场景?”许辰眼睛一亮。他翻出之前拍的“现代风力磨坊”视频,画面里,木质风车矗立在草原上,风吹动扇叶,带动石碾自动磨面;一台风力磨坊一天能磨二十袋面粉,是人力的十倍;磨出的面粉经过细筛,几乎没有麸皮,口感更细腻;即使在大风天,风车也能稳定运转,再也不用怕磨面中断。
为了让元朝百姓看懂,许辰特意做了“草原适配”:把“金属部件”换成“耐风硬木”,在视频里穿插“风车安装步骤”(固定底座、安装扇叶、连接石碾),还用元朝口语解说核心优势:“硬木风车不怕风,扇叶一转碾自动;一天能磨二十袋,是人力的十倍快;面粉过筛无麸皮,口感细腻更好吃;草原大风也能用,磨面再也不用愁。”视频开头加了“人力石碾VS风力磨坊”对比画面,一边是“一人一天磨两袋,累得直喘气”,一边是“一机一天磨二十袋,轻松又高效”,差距一目了然。
考虑到忽必烈的行宫在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许辰直接将投射地点定在行宫外的麦田上空,背景音乐选了豪迈的《草原风歌》,用马头琴和牛角号合奏,既有草原的辽阔感,又有丰收的喜悦感,让忽必烈和百姓们能立刻感受到风力磨坊的价值。
“定向投射至元上都行宫外麦田上空,确保忽必烈及大臣、牧民都能看清细节。”许辰点击投射按钮,手机屏幕闪过一道金黄色的光晕,“就凭忽必烈对北方百姓的关怀,这风力磨坊保管能让草原百姓吃上细面粉!”
【时空坐标锁定:元至元二十八年,元上都行宫外麦田...投射信号同步中...语言适配完成...投射成功!】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元上都,行宫外侧麦田。
忽必烈身着蒙古锦袍,正站在麦田边,看着牧民们用石碾磨面。两个壮劳力赤着上身,推着石碾艰难地转动,石盘上的麦粒慢慢变成粗糙的面粉,还时不时有麦粒从石缝里漏出来。旁边的户部尚书桑哥递过来一袋磨好的面粉,眉头紧锁:“陛下,这石碾磨面不仅慢,还浪费麦粒,北方百姓说‘磨一袋面,累坏半条命’。去年冬天,还有百姓因吃生麦粒生病。”
忽必烈接过面粉,捻起一点放在手心,粗糙的触感硌得手心发疼。他看着远处因磨面累得坐在地上的牧民,心里满是愧疚:“朕统一了全国,却连让百姓轻松磨面的办法都没有。要是能有不用人力的磨面工具,百姓们也能少受点罪。”
就在这时,麦田上空突然亮起一道柔和的光晕,紧接着,一块巨大的天幕凭空铺开,将整个麦田都罩了进去。牧民们吓得纷纷扔下石碾推杆,跪在地上磕头,以为是风神显灵。
“这...这是什么?”桑哥紧张地挡在忽必烈身前,手按在腰间的弯刀上,“陛下,会不会是敌对部落的巫术?”
忽必烈却按住了桑哥的手,沉声道:“莫慌!这是天幕,之前在江南见过,能降下利民之术!仔细看,说不定有磨面的好办法!”
话音刚落,天幕里的画面就动了起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草原,木质风车矗立在麦田旁,扇叶在风吹动下缓缓转动;风车底部连接着石碾,石碾自动转动,麦粒从漏斗里流入石盘,很快就磨出细腻的面粉;一个牧民只需负责添加麦粒,一天下来,磨出的面粉装满了二十个布袋;磨好的面粉经过细筛,雪白细腻,看不到一点麸皮。
“那木头架子怎么能自动磨面?还这么快?”桑哥指着天幕里的风车,眼睛瞪得溜圆,手里的弯刀都差点滑落。
天幕里的解说声(元朝口语)缓缓响起:“此乃‘风力磨坊’,用硬木制作风车,扇叶受风转动,带动底部石碾磨面;一台风车一天能磨二十袋面粉,是人力的十倍;还装有细筛,能滤掉麸皮,面粉更细腻;风车底座用石头固定,大风天也能稳定运转,不用怕磨面中断;所用材料都是草原常见的硬木和石头,牧民们自己就能制作。”
“一天二十袋?无麸皮?”忽必烈猛地向前一步,手掌按在身旁的石碾上,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我们的石碾一天才磨两袋,还满是麸皮,这风车竟能快十倍还磨出细面粉?要是能在草原推广,百姓们再也不用累着磨面了!”
画面继续播放,展示了风力磨坊的细节:风车扇叶呈“三角形”,能更好地受风;石碾与风车之间用木齿轮连接,转动更顺畅;还展示了“冬季磨面”场景——大雪天里,风车依然在转动,牧民们在温暖的帐篷里添加麦粒,再也不用冒着严寒推石碾;一个老牧民捧着细面粉,笑着说“这面粉比以前的好吃十倍,再也不用吃生麦粒了”。解说声还强调:“推广风力磨坊后,北方磨面效率提升十倍,百姓们有更多时间种地,粮食产量也能提升一成;细面粉还能做成馒头、面条,改善百姓饮食。”
画面最后,出现了元上都的未来场景:草原上矗立着数十台风力磨坊,扇叶在风中转动,牧民们轻松磨面;忽必烈和桑哥站在磨坊旁,看着满袋的细面粉,脸上满是笑容;户部奏报显示,北方百姓因磨面难引发的疾病减少九成,百姓满意度大幅提升。
“太好了!这简直是风神赐给草原的宝物!”忽必烈激动得声音都在发抖,他转身对桑哥说,“快!召集全国的能工巧匠,按天幕里的方法制作风力磨坊!先在元上都试点,成功后推广到整个北方草原!”
***当天下午,忽必烈就召集了草原上的能工巧匠,在行宫旁的空地上搭建风力磨坊。工匠们按照天幕里的图纸,选取耐风的榆木制作风车扇叶,用花岗岩打造石碾;桑哥亲自监督,确保每个部件都符合尺寸;牧民们也主动帮忙,有的搬运木材,有的挖掘风车底座的坑洞。
不到五天,第一台风力磨坊就制作完成了。忽必烈亲自选了一个大风天,邀请牧民们前来观看。当风吹动扇叶,石碾自动转动,细腻的面粉从石碾旁的出口流出时,围观的牧民们都欢呼起来,有的人甚至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们终于不用再靠人力拼命推石碾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工匠们加班加点,又制作了五十台风力磨坊,分别安装在元上都周边的二十个村落。每个村落安排两个工匠负责维护,牧民们很快就学会了使用风车磨面。原本需要一天才能磨好的面粉,现在一个时辰就能完成,而且磨出的面粉雪白细腻,做成的馒头比以前好吃多了。
冬天来临后,风力磨坊更是发挥了大作用。以往冬天因天气寒冷,石碾几乎无法使用,今年有了风车,牧民们在帐篷里就能轻松磨面,再也不用吃生麦粒。户部的奏报显示,这一年北方因吃生麦粒引发的疾病减少了九成,百姓们纷纷称赞忽必烈“为民办实事”。
***现代,许辰的出租屋里。
许辰正对着电脑屏幕傻笑,系统界面上,“元朝风力磨坊推广报告”写得清清楚楚:风力磨坊在元上都成功试点后,半年内推广至北方草原所有村落,共搭建风力磨坊三百台;北方磨面效率提升十倍,一个壮劳力从一天磨两袋面粉变为管理一台风车(日磨二十袋);面粉细腻度提升,麸皮含量从三成降至零;北方百姓因磨面引发的疾病减少九成,粮食产量因劳动力解放提升一成;忽必烈的威望在北方进一步提高,草原部落对元朝的归属感增强。
“叮!”系统提示音响起:
【检测到风力磨坊在元朝成功应用,解决了北方百姓磨面难问题,提升磨面效率与面粉质量,解放农业劳动力,增强草原部落归属感,彰显技术在民生领域的核心价值,信仰值+!】
【奖励“元朝风力磨坊复刻套装”一套,含迷你风力磨坊模型(按1:30比例缩小,扇叶可转动,带微型石碾)、硬木部件样本(榆木、松木)、面粉筛模型、草原磨面场景沙盘(含微型帐篷、麦田),可直观展示风力磨坊工作原理,还原度100%。】
许辰点击领取,一个精致的木盒出现在桌上。打开一看,迷你风力磨坊模型做工精巧,吹动扇叶,底部的微型石碾会同步转动,还能从漏斗里倒入“麦粒”(黄色小颗粒),磨出“面粉”(白色粉末);硬木样本纹理清晰,能看出榆木的耐风特性;面粉筛模型的筛网细密,能滤掉细小的“麸皮”;沙盘里的草原场景栩栩如生,微型帐篷和麦田搭配风车,仿佛能看到当年牧民们轻松磨面的场景。
他拿起迷你风车,轻轻吹动扇叶,看着白色粉末从石碾旁流出,想象着当年忽必烈看到风车磨面时的激动,忍不住笑了。许辰掏出手机,拍了张风车套装的合照,配文:“当忽必烈在元上都看到天幕里的风力磨坊,当草原上的风车带动石碾自动磨面,当牧民们捧着雪白的细面粉露出笑容——这就是技术的力量,它能让繁重的劳作变得轻松,能让粗糙的食物变得细腻,能让一个王朝的百姓,在辽阔的草原上,过上更安稳的生活。”
发完朋友圈,许辰翻看着下一章的大纲——第148章是“火药制烟花!唐玄宗:元宵更热闹”,正好承接了这一章“技术提升民生乐趣”的主题,而且火药制烟花能让唐朝的元宵更热闹,肯定能让百姓们感受到更多欢乐,看点十足。
“这节奏太对了!”许辰伸了个懒腰,关掉电脑,“下一章,就让唐玄宗的长安,在元宵夜绽放绚丽的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