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八年夏,林家村头的老榕树,枝叶比往年更加繁茂,投下的阴凉也格外大。树下,一场热闹又带点伤感的送别正在进行。
主角是虚岁十八(实十六岁)的林凛。她以全县理科状元、远超重点线的分数,收到了来自首都的华夏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录取通知书!消息传来,整个林家村都轰动了。这可是恢复高考以来,村里出的第一个少年大学生,还是去首都!
“依凛央啊~到了京城,要记得多穿衣,北方干冷,不比咱这边湿冷……”奶奶郑美娇一边往林凛那个半旧的行李箱里塞自己做的肉松和光饼,一边絮絮叨叨,眼圈有点红。
“依姐,这个给你!”妹妹林漺(虚岁十六,实十四岁,已是省艺校二年级的学生,出落得亭亭玉立)塞过来一个精心包装的小盒子,里面是她亲手做的一条丝巾,上面绣着淡淡的星辰图案,“想家了就看星星,咱们看的都是同一片天!”
最逗的是大弟林岽(虚岁十四,实十二岁,已是初中生,越发沉静寡言)和小弟林埥(虚岁十二,实十岁,皮猴一个),俩人合伙用废旧零件攒了个小玩意儿——一个巴掌大、带个小屏幕的“简易电子相册”,里面存了几张家里的照片,还能显示日期和时间。“依姐,想我们了就按这个钮。”林岽小声说,林埥则在旁边得意地补充:“我焊的电路板!厉害吧?”
连我们的“鹅元帅”阿白,似乎也感受到了离别的气氛,它没有像往常一样神气地踱步,而是安静地卧在林凛脚边,用扁嘴轻轻啄着她的鞋带,喉咙里发出低低的“咕噜”声,像是在表达不舍。
林凛看着眼前这一切,心里暖烘烘的,又有点好笑。她芯子里那个成熟的灵魂,对于离家求学并无太多忐忑,反而充满了对顶尖学府知识殿堂的向往。去华夏科大,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物理、生物技术,这对她理解和完善辰力理论至关重要。这是“躺平”大计的关键一步——必须把最核心的知识和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她接过家人的礼物,一一认真收好,用平静却有力的声音说:“依公依嫲,依爸依妈,你们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也会好好读书。咱们家的辰力,以后还要靠更深的学问去发扬光大呢!”
这话说得大人们连连点头,心里既骄傲又欣慰。
林凛到了华夏科大,果然如鱼得水。少年班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天才少年,学习氛围浓厚而纯粹。她的数理基础极其扎实,逻辑思维能力超群,很快就在同学中脱颖而出。更让教授们惊讶的是,她对一些前沿的交叉学科,比如生物物理、能量医学等,有着超乎年龄的深刻见解,提出的问题往往直指核心。
她并不张扬,但偶尔在小组讨论或课后与导师交流时,不经意间提出的观点,总能给人启发。有位研究非传统能量场的资深教授甚至开玩笑说:“林凛同学,你脑子里是不是自带了一个小型尖端实验室?” 林凛只是腼腆地笑笑,心里想:上几辈子积累的医学知识和这辈子对辰力的切身感受,总算派上用场了。
她定期给家里写信(这时电话还不太普及),除了报平安,也会提及一些学校里接触到的新的理论模型或实验技术。这些信息,经过她的消化和提炼,传到父亲林丕和与陈明远博士那里,往往能给他们陷入瓶颈的研究带来新的灵感。
比如,她在信中提到学校正在研究的“复杂系统涌现现象”,林丕和联想到辰力场作用于人体这个复杂系统产生的整体效应,茅塞顿开,调整了实验数据的分析思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陈博士感慨道:“老林,你家林凛,简直是咱们实验室的‘编外首席顾问’啊!”
而在省艺校的林漺,也迎来了她的高光时刻。经过两年系统学习,她的舞蹈功底越发扎实,但她最大的特色,依然是将那种源自辰力熏陶的、独特的“气韵”融入表演。这一年,全国青少年艺术展演举行,林漺创作并领舞的节目《星辰·大海》,将闽都传统的海洋文化元素与充满未来感的辰光韵律相结合,一举夺得了舞蹈类金奖!
评委的评语是:“这位选手的舞蹈,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生命张力和内在光芒,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展示,触及了艺术的本源。” 领奖台上,林漺激动得热泪盈眶,她第一时间就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姐姐林凛。
辰力技术在医疗康复、农业育种等领域的成功应用,积累了大量的临床数据和良好的口碑。国家鼓励科技人员下海创业、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政策东风也吹到了省城实验室。经过反复论证和上级批准,实验室决定成立一家高技术公司,负责辰力技术的产品化、市场推广和后续开发。
公司的筹建提上日程。谁来挑这个大梁?林丕和醉心科研,不擅经营;陈明远是学者出身;林丕邺擅长协调但宏观战略把握稍欠。
就在大家有些犯难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回来了——常年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大伯林丕稼!
林丕稼这次回来,形象略有改变,皮肤黝黑了些,但那股精明干练的气质更浓了。他不再是单纯“跑船”的形象,而是以某大型国有远洋集团高级顾问的身份出现。原来,他多年在海外,明面上是航运业务,暗地里却利用便利条件,为国家的船舶技术引进了大量关键资料和设备,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任务告一段落,功成身退,选择回乡。
得知家里辰力技术的发展和国家鼓励创业的政策,林丕稼展现出了惊人的商业头脑和魄力。他仔细分析了技术优势、市场前景和政策环境后,主动提出:“爸,丕和,如果你们信得过我,这家公司,我来牵头搞!”
全家人都有些惊讶,但更多的是惊喜。林敬波看着大儿子,眼中满是欣慰:“依稼仔,你在外历练这么多年,见识广,路子宽,由你来掌舵,我们放心!”
林丕和也重重地点了点头。他知道,大哥的能力和格局,远非寻常商人可比。
林丕稼雷厉风行,立刻投入工作。他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经验和人脉,还有一种全新的、面向全球市场的战略眼光。他提出,公司不能只盯着国内市场,要立足华夏,放眼世界,而且要有一个响亮又体现技术内涵的名字。
几天后,他拿出了一个方案:公司命名为“辰曜科技”,取“辰力之光,曜映天下”之意。同时,初步构想了三大业务方向:医疗健康(辰力理疗设备)、现代农业(辰力育种增产)、特种工业(探索辰力在精密制造等领域的应用)。
“辰曜科技”的筹备会议,在林家老宅的堂屋召开,充满了老一辈的期望和新时代的激情。林凛虽然远在京城,但通过电话了解到大伯归来和公司创立的消息,心中大定:太好了!有大伯这位经验丰富、目光长远又绝对可靠的“掌舵人”,辰力技术的产业化之路算是走上了正轨。看来,自己“躺平”的目标,又近了一大步!
时代的浪潮,将林家的下一代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大学的深造成就未来的理论基石,艺术的绽放传播独特的文化魅力,而创业的号角,则吹响了将科技成果惠及万家、贡献国家的进行曲。辰星之光,正在不同的轨道上,积蓄着璀璨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