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舆论风暴愈演愈烈。
官方媒体纷纷发声,将此次灯塔国的技术封锁描绘为“高技术民族压制的最新表现”,直指这一举措对华国科技自主权构成了严峻挑战。
各种报道强调,这不仅是经济和技术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乎国家尊严与未来发展的生死博弈。
媒体通过大量专题报道和深度评论,鼓励全民科技自强,激发公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团结意识。同时,多家主流媒体设立专栏,深入剖析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并支持基础科研。
网络舆论中,正面声音不断涌现,呼吁形成全民参与、共克时艰的氛围,凝聚起科技民族自信和持久奋斗的力量。
与此同时,民营资本和企业也开始积极调整战略,增加对国产关键技术和基础科研的投入,推动产业链本土化和技术突破,形成民间科技报国的强大动能。
通过塑造“被压制”、“被围堵”的舆论氛围,华方意图激发全社会的科技报国情绪,增强社会凝聚力与耐力,准备迎接一场持久战。
而姜蕴宁对外界的喧嚣毫不在意。
她没有直接回实验室,而是先回到自己的办公室。
静静坐下后,她翻阅着近期的技术文档与测试记录,一条条梳理项目推进中暴露的问题与瓶颈。目光专注沉着,动作有条不紊,整个人沉浸在逻辑与数据的世界中,仿佛外界汹涌而至的压力被隔绝在一道无形的屏障之外。
几分钟前,许念正巧去办公室送一份材料,路过所长办公室时,远远看到姜蕴宁从里面出来,神色凝重,步伐比往常更稳也更沉。
这会儿,周启源拿着最新的数据报告,快步朝姜蕴宁办公室走去,却被许念轻轻拦住。
“先等等。”她压低声音。
“怎么了?”周启源一怔。
“姜工刚从莫所长那边回来,应该在思考关键问题。现在先别打扰她。”
周启源点点头,和许念一同安静返回实验室。
姜蕴宁闭上眼,再一次深切感受到时间的紧迫。
24小时,真的不够用……
项目周期被压缩至仅剩两个月,原定的推进计划形同作废。即便整个“晨曦”项目团队昼夜不息、全线满负荷运转,也难以在现有基础上如期完成目标。
尤其是光刻机这一环,作为整套系统中最核心、最复杂的瓶颈,不仅涉及纳米级光学精度,还深度依赖多种被封锁的关键材料与子系统。
目前的实验方案仍停留在初步验证阶段,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尚未显现。
时间的余地,已经被压缩到极限。
姜蕴宁定了定神——
既然方案没有问题,关键就在于执行。
为了在两个月内实现突破,必须科学合理地分配团队资源和任务。
经过一番反复推敲和调整,她再次召集整个团队开会。
“今天的会议非常重要。”姜蕴宁站在白板前,看着大家,“灯塔国进一步的管控和封锁,导到我们的时间更加紧迫。”
她转身,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两个月”。
“这就是我们的窗口期,被压缩到了两个月。”
全场瞬间陷入死一般的寂静,仿佛连空气都凝结成了冰霜。
如果说,之前还有那么一丝希望在隐隐闪烁,那现在,这最后的火苗也被无情扑灭,黑暗迅速吞没了所有光亮。
大家的心沉到了谷底,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重重按住,连喘息都变得艰难。
就在这几乎令人窒息的沉默里,姜蕴宁忽然笑了起来。
那一瞬间,像是锋利的刀光破开了压抑的空气,让所有人都愣住。
——她怎么还能笑得出来?
“姜工?”周启源小心翼翼地问,语气里带着几分担忧。
姜工怕不是气疯了吧……
“我们都是受过教育的人。”
姜蕴宁突然开口,语气平静却不容忽视,“学生时期,我们都系统地学习过华国的历史。”
她扫了一眼满屋沉默的面孔,忽然语锋一转:“那你们说说看——抗战时期,在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那个时代的条件,比我们现在艰难得多吧?”
“敌人的铁蹄踏在土地上,弹尽粮绝,经济凋敝,科技严重落后……那时候,几乎一切都不站在我们这一边。”
她顿了顿,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人:“可最后,我们赢了。你们觉得,靠的是什么?”
大家面面相觑,沉默了一会儿。
孙卓越终于小声道:“靠的是意志吧……”
姜蕴宁点了点头,语气低沉却坚定:“没错。那时候,什么都缺,唯独不缺一口气——那口气叫不服输。”
“我们的先辈没有足够的子弹,就用刺刀;没有飞机坦克,就用血肉之躯顶上去。靠的是信念,是哪怕知道可能死,也绝不后退的勇气。”
她转身在白板旁写下四个大字:信念支撑。
笔锋未落,她语气放缓,却清晰入耳:“你们觉得,那时候的人,对未来真的抱有希望吗?”
会议室一片寂静。
没人回答。
不是不想说,而是因为他们都明白,那时候的未来,根本看不到。
她自问自答:“他们想都不敢想。因为他们可能连明天都活不过去。”
会议室里静得针落可闻。
“可他们还是坚持下来了。不是因为他们看见了希望,而是因为他们选择不放弃——即使看不到尽头,也咬着牙一步一步往前走。”
她看向众人,目光灼灼:“现在的我们,难吗?难。但至少我们活着,我们有实验室,有电有网,有整套的数据模型和设备,有这么多专业的人才。”
“我们不需要幻想奇迹——我们,就是奇迹的缔造者。”
她环视全场,声音渐渐高昂:“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虽然技术封锁和时间紧迫,但这恰恰是检验我们意志和能力的时刻。”
“除了我们自己,”
姜蕴宁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张年轻的脸,语气坚定,“没有人可以让我们输。”
这句话仿佛在沉闷的空气中投下了一声惊雷,震得众人一怔。
不是对手,不是封锁,不是时间——真正决定结局的,是他们自己,是这一群咬紧牙关、不肯退让的人。
“两个月后,响起来的,会是胜利的号角,而不是绝望的回音。”
“当然——光喝鸡汤是不够的。”姜蕴宁话锋一转,眼神坚定地扫视全场。
她走向白板,拿起笔,“从现在开始,我们重新梳理分工,全面调整方案执行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