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的时间匆匆而过。
清晨的训练场上,天空还笼罩着一层薄雾,微光透过雾气洒在操场上。
六十六人整齐列队,站姿笔直,目光坚定,但胸口的起伏仍难掩紧张。年龄各异,却怀揣着同样的目标。
第一天,姜蕴宁并没有安排高难度的训练。
姜蕴宁作为培训总负责人,全权负责学员的知识和思维训练,体能训练则由国防大学专门人员负责。此刻,他们刚刚完成基础体能训练。
姜蕴宁缓步走上场地,身影在晨光中拉出修长的影子。她扫视着面前一张张面孔,没有急于开口,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目光冷静而锋锐。
那一瞬间,场地仿佛静止,连心跳声都似乎清晰可闻。
片刻后,她才开口,声音清晰而沉稳:
“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姜蕴宁,是这次选拔考核的出题官,也是这次培训的总负责人。”
听到“出题官”三个字,所有人心头一紧,仿佛当初考场上的严苛折磨再次涌上心头,那种深入骨髓的压力感,让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屏住呼吸。
“你们是从上万人中脱颖而出的六十六人,恭喜你们。我先总结一下这次考核的情况——整份试卷,无人及格。”
姜蕴宁的第一句话刚落,他们还没来得及感受喜悦,第二句话便像一盆冷水泼下,让所有人透心凉。
什……什么?
无人及格?!
那我们来这里是干什么?
姜蕴宁扫过他们疑惑的眼神,神情冷静而从容:“虽然没有人及格,但你们无一例外,都在试卷上展现了我想要的能力——整合思维、底层逻辑等。不论你们之前是教师还是学生,考核结束,这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更严苛旅程的开始。”
“接下来,你们将接受最严格的训练。这里不是淘汰制,不会因为失败就被淘汰,但会延长出师时间。只有真正出师,你们学到的知识才能派上用场,你们才有资格承担未来的任务。”
说完,她收回视线,语气冷冽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从今天起,你们是我的学员。我会亲自训练你们,直到你们能独立承担责任。”
“是!!!”
整齐而响亮的回答在训练场上炸开,回声震得晨雾都仿佛被撕裂,散向四周。
姜蕴宁微微点头,对眼前的场景很满意——这才是科研人员应有的朝气与斗志。
来之前,她已经仔细翻阅过所有学员的档案资料,了解他们的年龄、背景以及以往的经历。平均年龄约三十岁,正处于最具潜力与活力的阶段。
目光落在两张熟悉的面孔上,其中一个是于晴,另一个是陈俊逸。
她带领六十六名学员回到会议室。
投影仪亮起,第一页显示着标题:回溯与展望。
待所有人落座后,姜蕴宁站在最前方,声音缓而有力:“在正式开启培训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而这件事,又为何如此重要。”
她轻轻点击幻灯片,下一页出现一张地图。
“未来的科研和技术任务越来越复杂,单一领域的专业能力已难以应对。”她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学员,“跨领域的人才,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解决单一领域无法解决的问题,这类人才的价值将愈发凸显。”
幻灯片切换,显示出欧美几个国家的科研现状与统计数据。
“欧美国家早已注意到这一点,他们的科研团队通常是跨学科协作,每个人不仅具备自身领域的深度,还能理解其他学科的思路与方法。这使他们在复杂科研任务中拥有更高效率和创新能力。”
她语气坚定而冷静:“要追赶甚至超越他们,我们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培养真正具备跨领域能力的人才。这,正是你们即将面对的挑战。”
“从那套试卷上,你们应该已经发现,无论选择哪一道大题,都绕不开对所有知识的整合。如果某个领域完全不了解,就无法顺利完成考试。而未来的科研,也同样如此。”
姜蕴宁讲完所有幻灯片内容后,开口问道:“对于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你们有什么疑问?现在可以提。”
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只有笔记翻动和轻微呼吸声。
片刻后,陈俊逸举手问道:“姜老师,这次培训的时间预计有多长?”
“首先,”姜蕴宁微微一笑,语气平和却带着威严,“直接叫我姜工就行。这里没有老师与学生,我们都是同行者。培训时间预期一年,当然——”
她目光扫过众人,“这是理想状态下的时间。如果进度不理想,培训会往后顺延。”
所有人心里都清楚,按姜蕴宁的标准,一年的培训应该是最低时限。考虑到全员不及格的考核成绩,想要顺利出师,绝不会轻而易举。
简而言之,接下来的日子——“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就对了。
钱程举手,所有人刷地一下全转向他。向来不习惯站在人前的他,一下子有些局促,缓了缓才开口:“姜工,能不能讲讲,你为什么能成长得这么快?”
这句话一出,所有人的目光又刷的一下齐刷刷转向姜蕴宁。
别说钱程,也别说现场的人,只要听到姜蕴宁这名字的,估计都想知道,她是怎么把十几年过出人家几辈子的效果来的?
那些光鲜的履历并非最令人惊讶的,到处突破的成就也不是重点。
真正让人震撼的是——
她才三十出头。
太可怕了。
姜蕴宁略微沉吟片刻,随后朗声开口:“我从未停止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