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招揽徐庶,刘基心中大定,但荆襄之行尚未结束。在徐庶的建议下,刘基决定趁热打铁,前往拜访两位在荆襄士林中享有崇高声望的人物——隐于岘山的庞德公,以及行踪飘忽的水镜先生司马徽。此举不仅是为了进一步展示自己,博取名望,更是为了在顶级士人圈层中,为汉南州树立“礼贤下士”、“文教昌明”的形象。
在徐庶的引荐下,刘基一行人首先来到了位于襄阳城西鹿门山一带的水镜山庄。此日,恰逢司马徽在山庄开设讲席,与门下弟子及往来士子清谈辩难。山庄依山傍水,清幽雅致,讲堂内,数十名学子正襟危坐,气氛肃穆而又活跃。主持讲席的司马徽,年约四旬,相貌清癯,目光温润中透着睿智,令人如沐春风。
徐庶带着乔装改扮的刘基、童林入内,向司马徽施礼引见:“水镜先生,这位是益州名士刘正刘先生,游学至此,特来拜会,聆听高论。”
司马徽含笑还礼,目光在刘基身上停留片刻,似有所觉,却不动声色:“刘先生远来是客,请坐。今日我等正论《诗》、《书》之微言大义,先生若有高见,但请直言。”
刘基拱手谢过,与徐庶坐在一旁。辩难随即继续,学子们引经据典,探讨《诗经》中的“风雅颂”与社会治乱的关系,《尚书》中“敬天保民”思想的实践意义。言辞往来,颇见功底。
轮到一位年轻学子论述《春秋》“尊王攘夷”之大义时,言辞激烈,将南中、交趾等地的夷人视为未开化的“禽兽”,当以王化驯之,必要时可武力征讨。
刘基听到此处,觉得有必要发声。他缓缓起身,向司马徽和众学子拱手一礼,朗声道:“这位兄台所言‘尊王攘夷’,自是正理。然,《春秋》大义,首在‘大一统’。何谓一统?非仅疆域之一统,更是文明之一统,人心之一统。《礼记·王制》有云:‘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对待四方之民,当以教化为主,怀柔为辅,使其渐染华风,自愿归附,方为长治久安之上策。若一味视之为禽兽,恃强凌弱,则仇恨愈深,纷争不止,非但难以‘攘夷’,反恐激其反抗,损我华夏仁德之名。昔孔子入夷狄则夷狄之,在乎心而非血也。”
他引经据典,观点新颖而务实,既肯定了“大一统”的目标,又强调了教化与怀柔的手段,驳斥了简单的武力征服论,令在场众人耳目一新。司马徽微微颔首,露出赞赏之色。
随后,话题转向《易》经的变通思想。有学子问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然当今之世,积弊已深,当如何变之,方能通达久安?”
刘基再次起身,结合现代政治经济学理论,娓娓道来:“《易》之变通,在于顺应天道人心。治国亦然。如今之弊,在于土地兼并,贫富悬殊,寒门难以上升,人才埋没。欲求变通,当从根本制度着手。其一,抑制豪强,推行‘耕者有其田’,使民有恒产,则有恒心。其二,打破门第,唯才是举,设科考之制,使天下英才,无论贵贱,皆有机会报效国家。其三,重商而不抑商,通工易事,鼓励技艺创新,使物尽其用,货畅其流,民富则国强。其四,兴办学庠,广启民智,使教化下行,民智开则国基固。如此,方是顺应时势之变,通达久安之道。”
这番言论,将古代经典与现代制度思想巧妙结合,提出了具体而超越时代的改革方案,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千层浪!学子们听得目瞪口呆,有的陷入深思,有的激动不已,有的则面露疑色,议论纷纷。
司马徽眼中异彩连连,抚掌叹道:“刘先生高论!发前人所未发!将经典之义与经世之术融会贯通,实乃真知灼见!尤其是这‘科考取士’、‘鼓励工商’、‘广启民智’之论,直指时弊,若能行之,必开万世太平之基!不知先生此论,源自何典?师承何人?”
刘基谦逊道:“水镜先生过奖。此乃晚生游历四方,观世事艰难,偶有所得,杂糅先贤智慧,妄加揣测而已,实无师承。”
这时,有学子起哄道:“刘先生见识非凡,必是文采斐然。今日群贤毕集,何不即兴赋诗一首,以助雅兴?”
刘基推辞不过,心念电转,想到如今是201年,便借用了唐代刘禹锡的《秋词》,略改一字以应景(将“春”改为“秋”虽原诗就是秋,但强调一下),朗声吟道: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作一出,满堂皆静!此诗格调高昂,意境开阔,一扫悲秋之老调,充满了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与豪迈气概,与当下沉闷的世风形成鲜明对比,更暗合刘基之前所言的开拓进取之心!
“好诗!好气魄!”徐庶率先击节赞叹!
“我言秋日胜春朝……便引诗情到碧霄……妙!绝妙!”众学子纷纷喝彩,看向刘基的目光充满了敬佩。
司马徽深深地看着刘基,缓缓道:“刘先生大才!胸有丘壑,志存高远,非池中之物也。老朽这水镜山庄,今日蓬荜生辉矣。”他已隐约猜出刘基身份不凡。
经此一会,“刘正”之名,迅速在水镜山庄乃至荆襄士林传开,都说来了位学识渊博、见解高妙、诗才惊世的年轻奇士。
离开水镜山庄后,徐庶对刘基更是心服口服。数日后,在徐庶的引领下,刘基一行登上了岘山,拜访庞德公。
庞德公年事已高,隐居草庐,少问世事,但德高望重,是荆襄士林的精神领袖。见到庞德公,刘基执弟子礼,态度极为恭敬。他没有高谈阔论天下大势,而是虚心请教经学义理,尤其是《春秋》笔法中的微言大义,言谈间流露出对汉室命运的关切和对黎民疾苦的同情,展现了沉稳厚重的一面。
庞德公见刘基年纪轻轻,却气度沉凝,见识不凡,且礼数周到,心中颇有几分好感。交谈良久后,庞德公忽然问道:“观刘先生谈吐,非常人也。老朽冒昧,不知先生表字如何?”
刘基心中一动,知道机会来了。他起身,郑重一揖:“不敢瞒德公。晚辈姓刘名基,字……尚未有字。先父早逝,未及赐字。今日得见德公,如见尊长,斗胆请德公赐一字,以全晚辈终身之憾,亦明晚辈立身之志!”
此言一出,徐庶和旁边的童林都屏住了呼吸。请名满天下的庞德公赐字,这可是极高的荣誉和认可!
庞德公微微一愣,仔细端详刘基片刻,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他沉吟良久,缓缓道:“基者,根基,基础也。《诗经》云:‘夙夜基命宥密’,谓早夜谋政,宽仁宁静,以安天命。你名基,当知立身立业,以固本为先。然,当今乱世,非独善其身可济。当有匡正天下,安定世道之志。”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方,声音苍劲而有力:“老夫观你,虽年轻,然胸有韬略,腹藏良谋,更难得有一股筚路蓝缕、开拓新局之气。你之志,恐非仅安于一方。今赐你一字——‘正世’!”
“正世?”刘基心中一震。
“不错!”庞德公转身,目光灼灼地看着刘基,“‘正’者,使之正也,有匡正、平定之意。‘世’者,天下也。‘正世’,即匡正天下,平定乱世!望你谨记此字,无论身处何地,位居何职,当以‘正世’为己任,上不负汉室,下安黎民,以你之‘基’,开万世之太平!”
刘基(此刻起可称刘正世)心中涌起一股热流,撩衣跪倒,大礼参拜:“晚辈刘基,刘正世,拜谢德公赐字厚恩!必谨记德公教诲,以此字为镜,正身正心,以求正世!虽百死而不旋踵!”
“好!好!起来吧!”庞德公含笑扶起刘基,眼中充满期许。
得庞德公赐字“正世”,意味着刘基得到了荆襄士林最高层面的认可,其声望和合法性将得到极大提升。此行拜访庞德公,收获甚至超过了水镜书院之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