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华女帝凤颜大悦,当即决定于金銮殿大摆庆功宴,犒赏诸位为《永华大典》立下汗马功劳的编辑臣工。
庆功当日,宫殿内张灯结彩,红毯铺地,珍馐美馔摆满长桌。群臣身着朝服,依序而入,脸上皆是难掩的激动与自豪。首席大学士林渊率先出列,他身形清瘦,多年的日夜操劳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可此刻双目炯炯,满是欣慰。女帝亲自起身,将一袭绣着金丝云纹、象征着无上殊荣的锦袍披于他身,赞道:“林爱卿,多年来你殚精竭虑,为大典架构蓝图,统筹诸事,功在千秋,朕封你为文华殿大学士,赐爵一等忠勤伯,食邑千户,日后可常伴朕侧,共商国是,继续为我永华文脉传承领航。”林渊跪地谢恩,声音微微颤抖:“臣叩谢陛下隆恩,必肝脑涂地,不负圣望。”
老夫子陈墨随后上前,女帝见他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眼中满是对学问的执着,不禁动容。她亲手递上一支温润羊脂玉如意,说道:“陈老,您于经史古籍间深耕不辍,为后世还原诸多真相,是我永华文化根基的守护人。朕封您为太子太傅,兼任国子监祭酒,望您教导皇室子弟与莘莘学子,将这严谨治学之风代代相传。另赐府邸一座,黄金千两,绫罗百匹,安享晚年。”陈墨老泪纵横,伏地叩首:“陛下厚待,臣感恩涕零,定倾囊相授,护我永华文脉永固。”
年轻的苏启略带拘谨地站在阶下,女帝目光温和地看向他,笑道:“苏卿虽年纪轻轻,却在工艺技艺篇章贡献卓越,让我永华诸多绝学得以传世。朕封你为工部侍郎,主管匠造之事,望你日后推陈出新,让我永华器物再绽华光。赐婚于京城名门周氏之女,良辰吉日由礼部亲办,赐宅院一座,助你成家立业。”苏启涨红了脸,连忙叩谢:“臣谢陛下天恩,必不遗余力,为永华百业奋进。”
其他编辑臣工,亦各有封赏。或加官进爵,或得丰厚赏赐,或获荣誉虚衔。女帝环视众人,举杯高声道:“诸位爱卿,《永华大典》乃我永华国之瑰宝,是你们用笔墨铸就了这传世丰碑。今日盛宴,敬诸位的付出,愿我永华文化昌盛,万世流芳!”说罢,仰头饮尽美酒,群臣亦纷纷举杯,高呼万岁。此后,在这浩荡皇恩激励下,永华国学术之风愈发炽热,诸多学者以参与大典编纂之士为楷模,投身知识的海洋,为这片土地续写着辉煌篇章。
宴毕,众人带着满心的荣耀与使命感退下金銮殿。林渊回到府邸,望着那象征尊贵身份的伯爵令牌,心中感慨万千。多年埋首书海、四处奔波搜集典籍的艰辛画面一一浮现,如今荣耀加身,他却未曾有半分懈怠之意。他即刻召集家人,立下家规:后世子孙务必勤读诗书、精研学问,不可恃宠而骄,定要为永华文化传承持续出力。
陈墨入驻国子监,新科进士与太学学子们夹道相迎,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夫子满怀崇敬。他初入讲堂,未讲经史正文,却先将编纂大典时那股子严谨考证、百家争鸣的学风细细道来。在他的影响下,国子监内研讨之风日盛,学子们不再死记硬背,而是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一篇篇见解独到的策论文章如春笋般涌现,为朝堂输送着新鲜而富有活力的思想血液。
苏启则一头扎进工部衙门,他虽年轻,却因女帝的赏识在一众老匠人中迅速树立起威望。上任伊始,便着手改良纺织机。他带着工匠们日夜钻研,参考大典中记载的历代纺织技艺,结合当下民间需求,反复试验。数月后,新型纺织机问世,效率比旧机提升三成有余,不仅为皇家织造局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更是让民间纺织业蓬勃发展,百姓家中织机嗡嗡作响,锦缎布匹产量大增,远销他国,让永华的商贸之路愈发顺畅。
而朝堂之上,受大典恩泽的官员们纷纷以文化振兴为己任。礼部尚书奏请女帝,增设各类文化节庆,春日有诗会雅集,才子佳人吟诗作对,以文会友;秋日设经史辩论大赛,各地大儒齐聚京城,唇枪舌剑探讨学术真知。一时间,永华国内文气氤氲,酒肆茶楼间皆是谈论学问之声,连街边小儿都能随口吟诵几句诗词经典。
民间亦是热潮涌动,各地私塾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哪怕是偏远山区,乡绅富户也纷纷捐资助学,盼着族中子弟能有朝一日研读大典、入朝为官。书肆里,《永华大典》的抄本、详解本供不应求,掌柜们日夜赶印,仍难填百姓求知若渴的需求缺口。
数月后,邻国听闻大明因一部永华大典而焕发出如此蓬勃生机,纷纷派遣使者前来求购、求阅大典,欲效仿永华大典,振兴本国文化。女帝高瞻远瞩,命人挑选精通各国语言的学者,着手翻译大典精华章节,对外传播永华智慧。由此,大明之名随着文化交流远播海外,各国商船往来频繁,不仅交流典籍学问,更带动了贸易繁荣,永华国迎来了真正的盛世巅峰,而这一切,皆源于那凝聚着无数心血的《永华大典》,它就像一颗文化的火种,点燃了永华乃至周边国度对知识、对文明的无限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