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柏儒和苏宛贞看到他深夜赶来,有些意外。
陈卫东朝正在做衣服的沈家姐妹花打了个招呼,就把今天的来意说给了沈柏儒……
陈卫东拿出那篇生产报告念给他们听时,两人都频频点头。
这报告写得扎实,成绩突出,思路清晰,确实是一篇很优秀的工作报告!
但当陈卫东拿出第二篇关于地震的文章时,沈柏儒戴上老花镜,就着昏暗的煤油灯仔细看了起来……
看着看着,他的表情从疑惑变为惊讶,又从惊讶转为凝重!
他抬起头,透过镜片仔细打量着陈卫东,仿佛是第一次真正认识这个年轻人。
生产报告写得好,可以说他有心得会总结。
但这篇地震文章里提到的异常现象、科学解释、预警思路等,不仅条理清晰,论述严谨,甚至还隐含着一些超越当前认知水平的地震学常识,这绝非一个普通知青能写出来的!
这需要阅读大量的专业资料和深入的验证思考!
“卫东,这些……你都是从哪学来的?”沈柏儒的声音有些沙哑,语气里带着探究。
陈卫东保持镇定,拿出想好的说辞,“沈老师,我家里留下些杂书,没事的时候就爱看看。”
“虽然不爱看学校的书本,但平时特别爱看报纸,关心国家大事和科技进步!”
“这次云南地震,看到报纸上的那个报道,我就结合自己看过的一些资料,还有老乡间流传的一些关于地震的老话谚语,琢磨了一下写出来了……”
“想着万一有点用呢?哪怕能减少点群众的损失也是好的!”
“就是我这笔杆子太糙,怕写不好,反而闹笑话,所以想来请您和苏老师给把把关,看看这说法对不对,这里面的话该怎么说得更稳妥,更符合……现在的政策!……”
苏宛贞也凑过来看了看文章,眼中同样掠过惊异。
她也认真的打量着陈卫东,这个年轻人不仅有力气、有胆识、有情义,竟然还有这样的见识和文采?!
这一刻,她心中的那点因为家世背景而产生的隔阂,一下消融了不少,甚至隐隐生出一种“丈母娘看女婿”的赞赏……
沈柏儒沉吟良久,点了点头,“你这想法是好的,是为人民负责,当然也必须谨慎!但这文章的语气和某些用词,确实需要调整一下!”
他拿起笔,和苏宛贞低声商量着,逐字逐句地修改起来……
他们熟练地将一些过于“学术”或敏感的词语换成更通俗、更符合“时代特色”的说法!
强化了“依靠群众、观察自然、预防为主、减少损失”的思想,弱化了个人推断色彩……
使文章既保持了科学性,又充满了这个年代特有的朴素风格和感染力,看起来更像是一篇结合实际案例,学习上级精神的心得体会!
沈清如和沈玉茹在一旁安静地听着,看着父母和陈卫东讨论文章,看着陈卫东认真记笔记,虚心请教的样子,姐妹俩眼中都流露着着复杂的光彩。
尤其是沈清如,她看着灯光下陈卫东那专注而清晰的侧脸,听着他条理分明地阐述那些连她都从未听过的知识,心里竟有了崇拜和倾慕的情绪,对陈卫东的情感愈发浓烈了……
她发现陈卫东就像一个宝藏,每一次接触,都能发现新的闪光点!
两篇文章都修改润色完后,夜已深了,陈卫东连忙感谢离开……
回到家里又熬了个夜,将它们工工整整地誊写清楚。
第二天,赵大队长拿着材料就交到了公社。
公社书记王为民看了秀山屯的生产报告,满意的连连点头。
秀山屯这生产和副业都搞得有声有色,数据扎实,成效显着,别说在公社,哪怕在整个县里是个值得推广的好典型!
等他看到附在后面那篇《关于充分利用群众观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几点体会》的文章时,眼睛一下子亮了!
这可是这个月的热门话题,也是上级要求关注的方向话题……
更难得的是,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
既有实际案例(云省地震),又有科学道理(说得深入浅出),还紧密结合了当前形势,提出了具体可行的群众性观察预防方法,政治正确,又极具实用价值和前瞻性!
一个知青,能有这般见识和文笔,简直是人才啊!
“这报告和文章都是谁写的?”王书记急切的问来送材料的赵福贵。
“都是我们屯的知青陈卫东写的!”
“狩猎小队和采药小组也是他带头搞起来的!”赵福贵说的时候神情带着自豪,那文章他们看过了,只觉得写的好,具体咋好……不知道!反正就是都说好!
“陈卫东……好,好小子!是个人才!”
王书记拍着桌上文章,兴奋地在办公室里踱步。
“这生产报告写得好,这篇防震的文章更有价值!”
“这种人才,光是咱公社表扬可惜了了!”
“我看,生产报告作为典型材料上报!”
“至于……这篇防震的文章,得以公社党委的名义,推荐到县里,甚至省报!”
“这是咱们公社响应号召、重视群众、科学防灾的典型啊!”
赵福贵听得一愣一愣的,只知道傻笑点头。
王书记越想越觉得可行,对赵福贵说道,“你回去告诉陈卫东,公社党委很重视他的报告和文章!让他好好干,公社不会埋没人才!”
“尤其是这篇防震文章,署名就按他写的,算他个人的学习体会,但由公社推荐上去,你看怎么样?”
他这话里,既有爱才之心,也想借此给公社的工作添上一笔业绩。
赵福贵哪懂这些,连声说道,“好好好,全听王书记安排!卫东是个懂事识大体的好小伙儿,他知道了肯定高兴!”
陈卫东得知消息后,自然没有意见,心中暗喜。
生产报告得到认可,是为秀山屯集体争了光!
而地震文章能被推荐上去,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他本意就是让文章能发出去,引起尽可能高层的重视,署名是谁,谁会获益,他并不在意……
如今这份“人情”送给王书记,不管对他还是对秀山屯的未来都有好处!
他只是希望,做这一切,时间上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