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晌午,日头毒得很,地里的苞米叶子都晒得打了卷。
秀山屯大队部里,却比往常热闹几分。
赵福贵队长拿着刚送来的公社通知,脸上又是喜又是愁……
“老支书,公社领导表扬咱了!”
赵福贵抖着那张盖着红戳的纸,声音里带着自豪。
“说咱大队的‘狩猎小队’和‘采药小组’搞得好,给集体增加了大收入,是‘以副补农、壮大集体经济’的好典型!”
“让咱好好总结经验,写个详细材料报上去!”
“还要给卫东申请个‘公社先进生产者’的荣誉哩!”
老支书吧嗒着烟袋,笑着说道,“好事是好事!可这写材料……咱俩大老粗,舞锄头还行,舞笔杆子可要了亲命了……”
“福贵,你肚子里那点墨水,够用不?”
赵大队长顿时蔫了,挠着头苦笑道。“俺写个工分账都费劲,这上报公社的材料……要不,让会计试试?”
旁边的老会计赶紧摆手拒绝,“队长哎,俺就会记个收支!这总结经验是要往上汇报的文章,俺可写不来,写坏了可咋整?!”
几人正犯愁呢,陈卫东巡山回来了。
听了这事,他心里一动。
这是个机会,不仅能给屯里争光,更能借此机会,把他琢磨了许久的那件大事……“地震预警”给捅上去!
借着云省刚震过的热度,这可是个绝佳的由头!
他沉吟一下,主动请缨道,“大队长,老支书,要不……我来试试?”
“我把咱狩猎队怎么组织的,每次进山打了多少猎物,肉食是怎么分配的……”
“还有采药组怎么发现的药材,又是怎么采挖的,怎么处理药材的,卖了多少钱,都详细的写写!再把咱今后的打算也说说……”
赵福贵和老支书对视一眼,对他描述的内容很认可,都略微松了口气!
老支书有点不确定的问道,“卫东,你确定你能行吗?”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得写清楚,还得往上贴金……不对,是突出成绩!”
赵大队长也古怪的看向陈卫东,“我可听说你以前可是个混不吝,能写的好文章?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好不好还要挨批评……”
“我尽力而为!写完了,先念给您二位听,不行咱们再改呗……”
陈卫东语气平静,话里却带着自信。
开玩笑,前世这种工作汇报还不是信手拈来?
好歹也是985毕业的,虽然混的不咋滴……
“中!那就你来!”赵福贵一拍大腿定了下来。
陈卫东领了任务,立刻行动起来。
他先找来周文韬,把采药组的记录要来查看数据!
又去库房找了老赵头,核对了猎物交公和分配的账目!
最后还特意去找了李春梅和王振军,了解了妇女采药和民兵护卫的工分支出……
掌握了充足的材料后,他把自己关在屋里,开始动笔。
他先是详细记述了狩猎小队成立的背景(保护庄稼、增加肉食),组织过程(民兵为基础、精干小队、老中青结合),战术运用(驱赶合围、精准伏击)以及取得的成果(列出了具体捕猎的种类、数量、分配方案、折合金额等)……
突出了秀山屯集体领导的远见、民兵的作用和社员的受益!
接着,又写了采药小组如何成立的原因(利用狩猎护卫间隙、开发山林资源),如何学习辨认药材(依靠书本与老农经验结合,如何安全采集以及精细处理的分工……
同样列出了药材种类、数量、销售收入,强调了“妇女半边天作用”和“知识分子”的改造利用!
最后,他还简要汇报了下一步扩大副业(蜜蜂养殖)和稳定副业收入的计划!
报告数据详实,条理清晰,既有具体事例,又有总结提升,完全符合上级要求的“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证明!”的风格。
写完了生产报告,陈卫东思前想后还是下了决定!
云省地震的阴影和他对两个月后那场灾难的恐怖记忆,让他不得不冒这个风险!
陈卫东提笔另起一页,写下了一个标题:《关于充分利用群众观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几点体会——由云省地震感悟》。
在这篇文章里,他结合云省地震的实例,将地震前的各种宏观前兆,比如井水升降变色、动物行为异常、地声地光现象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发动群众、注意观察、及时报告、简易防护等具体建议。
他知道这文章对于他现在的这个身份有点“出格”,但为了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他必须冒险一试!
两篇文章都写好了,但他知道,尤其是地震这篇,语气和用词可能太“现代”,不符合这个年代的文风,直接交上去肯定不合适!
他想到了沈柏儒。
这位老教授学问深厚,又历经风波,最懂分寸!
当晚,他揣着两篇稿子,趁夜色去了牛棚。
黑子熟门熟路地在远处放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