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的阶梯教室里,弥漫除了着粉笔灰和旧书本特有的气味,还有一股浓郁的学习氛围……
陈卫东踏进教室时,能明显感觉到无数道目光瞬间聚焦在自己身上——好奇、探究,甚至带着几分审视。
他这位“特殊入学”且长期请假的学生,早已在机械系新生中小有名气。
他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刚坐下,上课铃就响了。
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教授走上讲台。
点名时,叫到“陈卫东”,讲台旁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身材挺拔的男生——班长陆云帆,特意停顿了一下,抬起头,目光透过镜片扫过来,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陈卫东同学?听说你是特殊情况入学,希望你不要拉低我们班的平均水准。”
教室里响起几声压抑的低笑。
陈卫东只是平静地点点头,没说话。
老教授讲的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涉及机械动力学与初步控制原理。
讲到关键处,他抛出了一个结合了机械传动效率和简单电子反馈的难题。
陆云帆几乎是立刻举手,给出了一个标准教科书式的答案,条理清晰。
教授满意地点点头,目光却转向了后排:“陈卫东同学,我听说你实践经验丰富,对这个结合实际应用的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思路吗?”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
陈卫东从容站起,他没有看陆云帆,而是直接面向黑板上的示意图。
“陆班长的答案理论上可行,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两个问题。”
他声音不高,却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第一,忽略了传动过程中的非线性摩擦损耗,在负载突变时容易失稳;第二,反馈回路过于理想化,没有考虑执行元件的响应延迟和误差累积。”
他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一边画一边说:“如果引入一个简单的pId(比例-积分-微分)预控制环节,在这里,”他在反馈回路前加了一个小方框!
“并对传动机构进行动态建模补偿,不仅可以解决稳定性问题,整体能耗还能再降低15%左右?”
他寥寥几笔,勾勒出的思路却如同在标准的答案之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概念新颖,逻辑自洽,直指核心!
教室里一片寂静,落针可闻。
老教授先是愕然,随即眼中爆发出惊喜的光芒,盯着那简化的示意图,喃喃道:“pId…动态补偿…奇思妙想啊!陈同学,你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些?”
“在一些实践中的摸索……”陈卫东谦逊地放下粉笔。
课后,陆云帆堵住了准备离开的陈卫东,脸色有些难看:“陈卫东,别以为有点实践经验和小聪明就了不起!系统的理论学习才是根本!”
陈卫东看着这位过于认真的班长,淡然一笑:“班长说得对,实践和理论都不可或缺!”
“比如你刚才那个答案,如果能在功耗优化那15%上下功夫,或许会更完美。”他精准地重复了课堂上的“打击点”,然后拍了拍陆云帆的肩膀,“班长!我还有事,先走了。”
留下陆云帆一个人愣在原地,脸上青红交错。
走出教室,陈卫东能听到身后传来的议论。
“哇,他好厉害啊,那个pId是什么?”
“切,哗众取宠罢了,估计是不知道从哪里看来的偏门。”
“不过他长得还挺精神的……”
“就是感觉不太好接近……”
陈卫东无奈地摇摇头,这种被围观议论的感觉让他有些不自在,几乎是落荒而逃!
他却不知道,自己这特立独行的表现,反而让班里不少女同学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逃离教学楼,他来到了红星机械厂给他分配的单人宿舍。
推开门的瞬间,他愣了一下!
房间不大,但窗明几净,新打的木质家具散发着淡淡的桐油味,床上铺着崭新的蓝白格床单和被褥,书桌上台灯、墨水、稿纸一应俱全,甚至窗台上还摆放着两盆生机勃勃的绿萝。
“这也太周到,太用心了吧……”他忍不住感叹。
通讯员小李正好过来送热水瓶,闻言笑道:“陈顾问,这都是周厂长亲自吩咐后勤科安排的,说您可是我们厂的宝贝,必须让您住得舒心!”
“那太感谢周厂长和厂里的同志们了。”陈卫东心里暖融融的。
“您是我们厂特聘的技术顾问,我们肯定让您宾至如归!”小李笑容真诚。
陈卫东想起带来的爬犁野味,挑了一只肥硕的野兔和两只野鸡硬塞给小李:“一点山里的野味,拿回去尝尝鲜。”
小李推辞不过,感激地收下,对这位年轻顾问的为人处世更是佩服不已……
第二天,陈卫东被请到了微波炉研发车间。
一进门,就被里面烟雾缭绕的景象和激烈的争论声包围。
一群头发花白或地中海、戴着厚厚眼镜的老专家、老工程师正围着一张铺满图纸的长桌,争得面红耳赤!
周厂长看到他,如见救星,连忙高声介绍:“各位专家,各位工程师!静一静!”
“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我之前跟大家提过的陈卫东同志,我们厂的特聘技术顾问,也是哈工大孙副校长的高足!”
“咱们厂关于微波炉项目的很多前瞻性思路,都来自于陈顾问!”
场面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陈卫东年轻得过分的脸上,惊愕、怀疑、不屑……各种情绪交织。
总工刘老扶了扶快滑到鼻尖的眼镜,语气生硬:“周厂长,我们知道你心急,想让项目快点出成果!但科研讲究实事求是,不能病急乱投医,找个…娃娃来指点我们吧?”
他到底把“毛头小子”咽了回去,但意思很明显。
就在这时,一个清脆悦耳,带着一丝自信的声音响起:“刘工,话也不能这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也许这位陈同学,真的有什么我们没想到的独到见解呢?”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车间角落,一个女子合上手中的笔记本,袅袅婷婷地走了过来。
她约莫二十三四岁年纪,穿着一身合体的藏蓝色列宁装,衬得天鹅颈肌肤胜雪,身段苗条。
乌黑的长发编成两条麻花辫垂在胸前,额前是细密的刘海,一双杏眼明亮有神,顾盼间带着知识女性特有的聪慧与自信!
她嘴角微弯,带着恰到好处的笑容,既化解了现场的尴尬,又将所有人的注意力引回了技术本身。
周厂长连忙介绍:“这位是哈工大派来我们厂的项目协调员,林雪薇同志。”
陈卫东也对这位气质出众的学姐点头致意。
面对质疑,陈卫东没有辩解,而是直接走到长桌前,目光扫过争论焦点的图纸——那是磁控管驱动与微处理器控制的接口部分。
“各位老师,”他开口,声音沉稳,“你们争论的焦点,似乎集中在如何精确控制磁控管的功率输出,以匹配不同的食物加热需求,同时保证系统稳定,对吧?”
他没等众人回答,拿起一支红蓝铅笔,在图纸的空白处快速勾勒起来。
“我们是否可以考虑,跳出单纯追求硬件参数匹配的思路,从系统层面,引入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算法?”
他一边画着简单的逻辑框图,一边阐述:“简单说,我们不再追求绝对精确的‘高、中、低’火定义,而是将加热时间、食物初始状态(冷冻、常温)、重量估算(通过压力传感器)等变量模糊化,建立一个规则库!”
“比如,‘如果食物较冻,重量中等,则采用初期高功率快速升温,后期中功率维持’的模糊规则……”
他开始引入“用户场景”、“能耗比”、“系统鲁棒性”(容错能力)等概念,提出的思路完全超越了当下工程师们习惯的确定性控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