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期正式开始前的这个周末,竞选团队的所有人都在大本营里做最后的冲刺准备。
藤原千花抱着一只巨大的、塞得鼓鼓囊囊的纸箱,气喘吁吁地冲进教室。
“来了来了!最新的战果!”
她砰地一声把箱子放在桌子上,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这是我发动了所有‘千花情报网’的力量,回收上来的第一批深度调查问卷!足足有四百多份呢!”
这句话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柒月放下手中的预算表,辉夜也从数据分析中抬起头,白银更是紧张地站了起来。
初期的支持率数据虽然鼓舞人心,但那毕竟是藤原通过聊天和初步询问得来的印象分,而这份设计更精细、问题更深入的问卷,才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想法和倾向。
“快!看看结果怎么样!”白银迫不及待地说。
藤原千花嘿嘿一笑,像是变魔术一样从箱子里拿出几份已经初步整理汇总好的数据表,分发给三人
“当当当当~!经过本天才的初步统计,结果非常——非常不错哦!”
数据显示:
现在的高等部一年级总共有192人
明确表示支持或倾向支持白银御行的,达到了惊人的70%!这几乎是压倒性的优势。
问卷空白处还有很多诸如“支持丰川会长”、“没理由不支持四宫同学”、“团队里除了藤原同学,成绩都好厉害”之类的“正面”评论。
而高等部二年级总共约210人
支持率达到了30%。
这个数字相对理性,评论也多集中在
“看看他的具体决策”、“相比二年级的几位前辈,他有什么独特优势?”、“需要再观察”。
高等部三年级(共约180人)
支持率也有50%,相当不错的支持率了,不过但考虑到三年级更关注升学和个人事务,以及对低年级候选人的天然谨慎,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期。
评论多是“有魄力但人是混院的吧”、“想法有点意思”、“柒月上来能不能解决社团经费老问题”。
“七成!一年级有七成!”
白银看着数据,激动地几乎要跳起来,连日来的疲惫仿佛一扫而空。
这意味着他的基本盘无比稳固,拥有了一个强大的票仓。
“二年级三成,也比预想的好。”
柒月冷静地分析道
“看来藤原同学前期的‘亲和力攻势’和我们在一年级树立的口碑,产生了一定的扩散效应。”
连辉夜也微微颔首,看着数据表,眼中闪过一丝计算的光芒
“一年级的支持率是我们的绝对优势。二年级需要重点突破,三成还不够保险。
三年级……五成是个意外的惊喜,或许可以挖掘一下他们关心的问题,争取更多。”
藤原千花得意地叉着腰
“嘿嘿,我就说我很厉害吧!好多同学都是看在我的面子上认真填的呢!”
她的活力和人脉在这次问卷回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初步的喜悦过后,柒月将数据导入电脑,开始进行更细致的交叉分析。
投影仪再次工作,将复杂的图表投射在幕布上。
“看这里,”柒月指着一条曲线
“一年级内部,支持率也并非均匀。排名前的和排名后的意向也不相同。”
“二年级的情况更复杂。”
他切换图表
“支持我们的三成,主要集中在文艺类社团和部分运动类社团。
而我们的对手,那几位二年级的前辈,他们的基本盘在传统运动社团以及一些同乡会、兄弟会性质的小团体里,根基很深。”
“三年级也是类似,那50%的支持者大多来自平时比较边缘化、或者对现任学生会不满的小社团。
而主流群体和大学推荐名额争夺中的优势学生,大多持观望态度。”
经过柒月这么一分析,乐观的情绪稍微沉淀下来。
优势很明显,但隐忧也同样存在。
“这意味着,我们的宣传不能是笼统的。必须进行精准投放。
对一年级,要巩固优势,强调未来的活动;
对二年级,要突出我们的具体优势,尤其是能打动文艺社团和中间派的内容,并要设法削弱对手在其基本盘中的影响力;
对三年级,要抓住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比如升学资讯分享、社团遗产传承、自习室管理等,争取将那50%扩大到60%,甚至65%,每一票都很关键。”
这是辉夜的分析
白银听得连连点头,刚才的兴奋转化为更深的思考。
他意识到,竞选并非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精细的策略运作。
“还有一个问题,”柒月补充道,表情略显严肃,
“问卷中也反映出一些担忧。部分学生,尤其是二年级和三年级的,评论说
‘一个高一新生,真的能驾驭好学生会吗?’
‘经验是否不足?’
‘承诺听起来美好,但如何实现?’
这是我们必须正面回应的质疑。”
会议的气氛从刚才的欢呼变得再次凝重而专注。他们对着投影图表,一条一条地分析,一组一组地讨论。
藤原千花也收起了嬉笑,努力理解着数据背后的含义,并贡献出她所了解的各个社团的内部情况和“八卦”,这些信息往往能帮助解读数据背后的原因。
比如,她提到足球部的部长和一位二年级候选人是发小;
又比如,她听说烹饪社对预算削减怨念极大;
还比如,三年级有位很有影响力的学姐最近很关心图书馆藏书问题……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柒月的整合和辉夜的分析下,逐渐拼凑出更清晰的“地图”。
他们开始制定差异化的宣传策略:
针对不同的楼层、不同的社团区域、甚至不同的放学人流方向,准备投放不同侧重点的宣传品和说辞。
白银看着伙伴们认真的姿态
柒月运筹帷幄,掌控全局数据;
辉夜洞察入微,精准定位问题;
藤原千花提供着至关重要的“人性化”情报。
他深深感到,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战斗。
这份详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给了他巨大的底气,也让他更清楚地看到了前方的道路
优势已然确立,但最终的胜利,还需要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精准。
数据分析和策略规划告一段落,接下来的核心,再次回到了白银御行本人身上
他需要一份能与这份精密策略相匹配的、足以打动所有听众的演讲稿,以及完美呈现他的能力。
周末即将到来之前的上午,柒月将一份最终的演讲方案放到了辉夜的面前。
连带着演讲方案的就只有一句简单的,请四宫同学做最后审阅。若无异议,请白银同学开始熟悉。
辉夜翻开演讲稿,这已经是第五版了。
柒月的初稿逻辑严密,数据扎实,结构清晰,充分突出了白银“庶民”出身带来的独特视角,文字精准而富有说服力。
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演讲稿。
但辉夜看着演讲稿,纤细的手指拿起铅笔仔细筛查。
她保留了柒月的核心框架和无可挑剔的数据支撑,但微妙地调整了部分措辞。
她将一些过于理性的表达,替换得稍具感染力;
将一些平铺直叙的陈述,转化为更坚定、更具号召力的句式;
她尤其强化了开头和结尾部分。开头增加了更能引发共鸣的“故事性”引入,结尾则将其升华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听起来既大气磅礴,又真诚动人,巧妙地回应了那份关于“经验不足”的质疑,将其转化为新视角的优势。
修改完成后,她将演讲稿交给了一旁的白银御行,并简洁地说道“可以用了,这就是最终版。”
这份最终版的演讲稿,堪称大脑(柒月)与心(辉夜)的完美结合。
它既拥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又蕴含着触动情感的温度。
当白银御行在周一中午拿到这份最终讲稿时,他的状态已然不同。
经历了藤原千花的地狱特训,他对演讲的恐惧已被大量的练习和逐渐增长的自信所取代。
他没有立刻大声朗读,而是先找了个安静的角落,默默地将稿子反复看了好几遍。
他不再仅仅是背诵文字,而是在理解其中的逻辑脉络,感受其中的情感起伏,揣摩每一处重音和停顿的用意。
他将稿子的内容,与这几天团队分析出的数据、策略、以及他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深深地融合在一起。
下午放学后,大本营里。白银提出要在大家面前最后试讲一次,完全脱稿。
他走到教室前方,深吸一口气,闭上了眼睛。
再次睁开时,眼神已然不同。那里没有了紧张和闪烁,只有一种沉静的专注和即将喷薄而出的信念。
他开始演讲。
声音洪亮、稳定,充满了底气——那是理解了内容之后自然产生的信心。
眼神坚定地扫视着前方的“观众”(空教室的空桌椅),与每一个“人”进行着无声的交流——那是藤原特训的成果。
手势自然而有力,完美地契合着演讲的节奏,强调着重点,抒发着情感—终于不再是多余的负担,而是表达的一部分。
他完全脱稿,但语言流畅无比,因为那些观点和词句已经内化为他自己的东西。
他讲到最后,情绪饱满,声音里带着一种感染人的激情和真诚,仿佛已经看到了他所描绘的那个更有活力的秀知院的未来,并深深地相信着自己能够带领大家走向那里。
演讲结束,他缓缓收势,微微喘息着,目光灼灼。
教室里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藤原千花,她激动地从椅子上跳起来,眼眶甚至有些发红,用力地鼓着掌
“太棒了!白银同学!完美!这就是最棒的会长演讲!绝对能行!”
柒月推了推眼镜,脸上露出了一个极为明显、充满赞赏和满意的大幅度笑容,他轻轻摇头,仿佛在感叹一件完美的作品,然后也认真地鼓起掌来。
这份演讲稿,仿佛就是为此刻经过千锤百炼的白银量身定做的一般,产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
就连辉夜,一直安静坐着的她,酒红色的眼眸中也掠过极大的惊讶和彻底的认可。
她似乎也没料到,经过最终打磨后的白银,站在这里,能展现出如此耀眼、如此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风采。
她微微颔首,幅度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大,清晰地表达了她最高的赞许。
白银看着伙伴们最真实的反应,尤其是辉夜那显而易见的认可,一股难以言喻的、巨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如同暖流般席卷全身。
他做到了。
他真的做到了。
这份由最强大脑和最细心灵魂共同铸就的武器,在他的手中,终于绽放出了最耀眼的光芒。
此刻的他,站在这里,就是一个真正的、无可挑剔的领导者。
竞选准备的日子紧张而充实,大本营成了他们第二个家。
在高强度的协作中,柒月和辉夜之间的互动,不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频繁和深入。
柒月原本因为那次“利益谈判”而对两人关系定性的看法,也在这些细碎的日常中,悄然改变。
他逐渐发现,辉夜并非他最初认为的那样,是一块完全冰冷、只按固定程序运行的坚冰。
她的变化细微而缓慢,如同冰川的移动,但确确实实在发生。
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她的“参与度”上。
她不再仅仅是一个被“条件”绑定来的、被动的审核者。
她会主动提出要查看藤原千花下一轮宣传口号的草案,而不是等别人送来;
她会在柒月分析数据陷入僵局时,冷不丁地指出一个被忽略的变量(;
她甚至会在对某份政策方案提出尖锐批评后,附带上一两条具体的、具有建设性的修改建议,而不是简单地扔下一句“不行”。
就像某次,为了赶制一批第二天就要张贴的、针对二年级艺术社团的定制版宣传单,大家忙到很晚。
窗外早已夜色浓重,教室里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纸张翻动的声音。
柒月注意到辉夜抬手轻轻按了按太阳穴,脸上露出被强行压下去的疲惫神态。
他不动声色地站起身,走到一楼角落的自动贩卖机旁,这被藤原千花称呼为“能源补给站”。
他买了几罐热饮,先递给还在和设计软件“搏斗”的藤原千花一罐果汁,又给正在埋头背诵讲稿最后段落的白银一罐绿茶,最后,他拿着那罐热咖啡,走到辉夜的桌前,轻轻放下。
罐身与桌面接触,发出轻微的磕碰声。
辉夜从一堆资料中抬起头,有些疑惑地看向他,又看了看那罐咖啡。
“提神。”
柒月语气自然,仿佛只是出于维持团队效率的考虑
“接下来还有最后一部分数据需要和你核对一下。”
辉夜沉默了片刻,酒红色的眼眸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似乎是惊讶,又像是一点点的无措。
她低声说了一句,声音比平时柔和一丝:“……谢谢。”
然后,她伸出手,拿起那罐咖啡,指尖感受到金属罐传来的温暖,然后轻轻地啜了一口。
她没有立刻放下,而是捧在手心里,仿佛在汲取那一点暖意。
‘不对……总感觉哪里不对。这句谢谢是谁说的。辉夜?’
这是一个微小的信号,却意义重大。
它表明她开始接受这种超越了纯粹利益计算的、同伴间的、细微的关怀。
柒月心中微微一动,没有说话,只是回到自己的座位,继续工作。
还有一次,在审核藤原千花设计的最终版主海报时,产生了分歧。
藤原的设计一如既往地色彩明亮饱满,用了大量的可爱元素和夸张字体,活力十足但略显花哨。
而辉夜提供的版本则极端简洁,黑白主色调,逻辑清晰,重点突出,但冰冷得不像竞选海报,更像一份学术报告。
两人各执一词(主要是藤原在激动地阐述,辉夜冷静地反驳),僵持不下。
柒月看着两个风格迥异、走向极端的方案,忽然提议
“或许可以尝试做一个融合?采用藤原同学更明亮的色彩版式和具有感染力的主视觉形象,但采用四宫同学你调整过的、更简洁有力、直击痛点的核心标语?视觉吸引眼球,文字打动人心。”
这个提议让争吵停了下来。
辉夜闻言,没有立刻反对,而是认真地看向柒月,又看了看藤原那张花里胡哨的设计稿,思考了足足十几秒。
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她通常会直接否定不符合她“高效”准则的方案。
最后,她居然点了点头,虽然语气依旧平淡
“可以尝试。视觉吸引力在初期抓取注意力方面,确实有其价值。”
她甚至主动转向藤原千花,开始沟通起来
“但是,这个字体必须更改,缺乏严肃性。色彩饱和度可以降低,主标题需要放大,副标题……”
虽然沟通过程依旧充满了藤原的欢脱跳跃和辉夜的冷静克制,但毕竟,合作开始了。
最终出炉的海报融合了双方的优点,效果出奇的好。
柒月看着那张海报,又看看虽然依旧没什么表情但确实参与了“创造”过程的辉夜,心中那种“她正在改变”的感觉越发清晰。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柒月都默默地看在眼里。
他意识到,辉夜正在慢慢地、或许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地发生改变。
辉夜开始更注重“团队”的整体效果和最终目标的实现,而不仅仅是机械地、完美地完成自己分内的“任务”。
她坚冰般的外壳,正在共同奋斗的暖流和一次次微小的碰撞中,一点点地融化、开裂,露出底下那份被压抑已久的、更真实、也更复杂的内核
那里或许有着好奇,有着一丝想要被接纳的渴望,甚至有着极微弱的、尝试信任的勇气。
柒月不再像之前那样,认为两人的关系仅限于冷冰冰的利益交换和计算。
他开始更主动地与她交流想法,会在只有两人核对数据时,偶尔就某个无关紧要的细节开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
比如“这个数据波动图看起来像不像藤原同学的心情曲线?”。
辉夜的回应虽然大多时候依旧是平淡的“嗯”或者一个没什么温度的眼神,但至少不再像以前那样,完全隔绝一切非工作交流,仿佛自带一个绝对零度的防护力场。
偶尔,在她极其专注地思考某个问题,而柒月恰好提出一个关键点时,她甚至会下意识地接一句话,虽然马上又会恢复沉默。
一种新的、基于相互认可的能力、并肩作战的经历以及某种难以言喻的默契,正在两人之间悄然滋生。
这种关系不再是最初那种纯粹的“投资人与项目”的关系,也不再是后来那种“利用规则捆绑的合伙人”,而是多了一丝难以名状的、微妙的张力。
柒月看着她坐在窗边,侧脸在灯光下显得柔和了些许,偶尔会因为藤原千花某个离谱的提议而微微摇头,那动作里似乎带上了一点无可奈何的意味,而非纯粹的冰冷否定。
他想,也许他最初的想法错了。
坚冰并非不可融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选择正确的方法,需要无数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温暖的瞬间去持续地冲击。
而他现在,有幸正在见证这个过程,甚至参与其中。
它并非轰轰烈烈的转变,而是藏在无数个被工作淹没的日常瞬间里。
这边让藤原千花同学来举个香炒栗子,柒月来举个例子。
某次,在一次关于如何争取三年级中间派选票的讨论陷入僵局时,柒月将问题抛给辉夜
“四宫同学,从风险控制和收益最大化的角度,你觉得我们是应该主攻‘外校知名教师一日金课’承诺,还是‘改善图书馆环境’这种更实际的点?”
辉夜没有立刻回答,她指尖轻轻点着桌面,沉吟了片刻。
若是以前,她会直接给出一个基于冰冷数据的最优解。
但这次,她抬起眼,目光扫过正在冥思苦想的白银和一脸期待状的藤原,然后说了一句出乎意料的话
“或许可以做个小型快速调研。藤原同学,你去问一下三年级的桌游部前辈,
或许可以‘顺便’问问他们班最近对图书馆的抱怨主要集中在哪些细节上。获取更精准的信息,再做决策,效率更高。”
她依旧围绕着“效率”,但提出的方法却不再是闭门造车式的计算,而是包含了“利用藤原的人际关系去获取更人性化情报”的思路。这是一种极其隐晦的妥协和融入。
藤原千花眼睛一亮:
对哦!包在我身上!我和她很熟的!”
立刻兴冲冲地跑去打电话了。
柒月有些讶异地看了辉夜一眼。
辉夜却仿佛只是说了一句再平常不过的话,已经低下头继续看手中的资料,只是耳根处似乎有点微红。
再举个例子,某个傍晚,只剩下柒月和辉夜在核对最终版的财务预算。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将教室染成暖橙色。工作接近尾声,气氛难得有些松弛。
这些小瞬间,一次次地叠加,慢慢改变了柒月对辉夜的认知。
柒月不再将她看作一个完全由利益和规则驱动的、精密却冰冷的机器,而是开始看到一个被沉重枷锁束缚、却在缝隙中偶尔流露出些许真实情绪的、活生生的人。
他改变了自己的行动逻辑,会在藤原千花带来的点心过于甜腻时,自然地把她那份换成更清淡的款式,并随口编一个“这份好像没那么甜”的理由。
而辉夜,从最开始的略微惊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戒备,到后来逐渐默认甚至接受那些细微的的照顾。
她依旧很少说“谢谢”,但会用其他方式回应,比如下次带来更精准的数据,或者在他提出某个方案时,更快地给出更完善的补充意见。
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
一种超越了最初的“投资-回报”计算,也不同于普通朋友的热络,更像是两个顶尖的头脑在相互碰撞、相互打磨中,逐渐生出的一种惺惺相惜和彼此信任。
辉夜自己或许都未曾清晰地意识到这种变化。
她只是觉得,在这个临时的、简陋的“大本营”里,和这几个人一起工作,
虽然时常被藤原的吵闹弄得头疼,虽然白银偶尔还是会犯傻,虽然柒月的心思依旧深沉难测……
但那种无处不在的、需要时刻提防和计算的紧绷感,似乎减轻了那么一点点。
她开始习惯这种带有烟火气的、有些混乱却目标一致的协作模式。
她依旧会用“利益”、“效率”、“规则”来解释自己的一切行为,但驱动这些行为的底层逻辑,似乎混入了连她自己都无法剖析的“意愿”
一种想要看到这个团队成功、想要看到白银获胜、想要证明他们共同付出的努力是有价值的“意愿”。
这份悄然发生的进化,并未宣告一个圆满的结局,它只是一个进程,一个趋势。
前路仍有挑战,竞选的结果仍是未知,横亘在两人之间的性格、经历的巨大差异依然存在。
但某些东西确实已经不同了。
冰层之下,已有暖流涌动,只为等待一个破冰而出的时机。
而此刻,他们都无暇深思这种变化。
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投向了即将到来的——最终的宣传冲刺和那场决定命运的公开演讲。最终的战役,即将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