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皇帝仍在御书房内苦思冥想。烛火跳动,将他的身影在墙上拉得老长。终于,他缓缓起身,在房内来回踱步,似是下了某种决心。“明日朝堂,便做个决断吧。”他低声自语,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只是不知这决断,究竟会偏向何方。
第二日清晨,阳光穿透薄雾,洒在皇宫的琉璃瓦上,折射出耀眼光芒。皇宫朝堂内,气氛凝重。大臣们身着朝服,神色各异,静静等候着皇帝的到来。陈凡站在一侧,虽表面镇定,可紧握的双拳却泄露了他内心的紧张。刘尚书则站在另一旁,脸上带着一丝志在必得的神情。
不多时,皇帝迈着沉稳的步伐踏入朝堂,坐上龙椅。众臣纷纷跪地拜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扫视一圈,缓缓开口:“昨日朕对陈凡发明一事仔细斟酌,尚未有定论。今日,便在此宣布裁决。”
就在皇帝话音刚落,正要开口宣布裁决之时,一名太监匆匆跑进来,跪地禀报道:“陛下,宫外有一位在民间颇有威望的老学者,称有关于陈凡发明的重要事情要奏,请求面圣。”
皇帝微微皱眉,略作思忖后道:“宣他进来。”
片刻,一位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学者,在太监的引领下步入朝堂。他身着朴素长袍,手持书卷,不卑不亢地跪地行礼:“草民拜见陛下。”
皇帝打量着老学者,问道:“你有何事要奏?”
老学者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道:“陛下,草民今日为陈凡之事而来。陈凡所发明之物,并非违背祖制,反而符合古代圣贤所倡导的经世致用思想。”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刘尚书脸色一变,上前一步,怒视老学者道:“你这老儿,休要在此胡言乱语!陈凡的发明,分明是对祖制的大不敬,你竟敢为他狡辩!”
老学者不慌不忙,从容地展开手中书卷,说道:“尚书大人稍安勿躁。古代圣贤向来主张学以致用,以利天下。陈凡的水车、曲辕犁等发明,能提高农作效率,增加粮食产量,使百姓受益,此乃实实在在的经世致用之举。”
他转身面向皇帝,继续说道:“陛下,祖制虽需尊崇,但也应顺应时代变化。想我朝初建之时,诸多制度不也是在先辈们的探索变革中逐渐完善的吗?如今陈凡的发明,正是顺应时代发展,对国家和百姓皆有莫大好处,怎能说是违背祖制呢?”
老学者的一番话,有理有据,许多官员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认同。百姓们听闻,也在朝堂外交头接耳,对老学者的言论表示赞许。
皇帝听了老学者的陈述,陷入沉思。他想起昨日在展示会现场看到的陈凡的发明,以及百姓们眼中的期待。老学者的观点,似乎也有几分道理。
刘尚书见势不妙,急忙又道:“陛下,此人来历不明,所言不可轻信。陈凡的发明若真如他所说,为何此前从未有人提出?分明是别有用心,妄图扰乱朝堂!”
陈凡此时上前一步,说道:“陛下,老学者所言句句属实。臣一心只为国家和百姓,并无任何私心。这些发明也是臣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才得以完成,只为能让我朝更加繁荣昌盛。”
皇帝看着陈凡,又看看老学者,心中的天平开始慢慢倾斜。他思索片刻后说道:“老学者所言,朕也觉得有几分道理。陈凡的发明,朕会再做深入考量。”
朝堂上,支持陈凡的革新派官员面露喜色,而刘尚书等保守派大臣则脸色阴沉。
此时,朝堂外的百姓们听闻皇帝的话,虽然没有得到最终裁决,但老学者的出现和皇帝态度的转变,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人群中传出一阵低声的议论。
阳光透过殿门的缝隙,洒在朝堂的地面上,形成一道道明亮的光线。尘埃在光线中飞舞,仿佛也在见证着这一局势的转变。
老学者的出现,无疑给陈凡带来了转机。然而,皇帝尚未明确表态,陈凡能否最终化解危机,依旧存在着变数。陈凡深知这一点,他的心中既有希望,又有担忧。
在这充满变数的氛围中,朝堂上的众人各自怀着不同的心思。刘尚书暗自咬牙,想着如何再次向皇帝施压;陈凡则默默祈祷,希望皇帝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而皇帝,坐在龙椅上,目光望向远方,心中仍在权衡着各方利弊。这场关于祖制与革新的纷争,究竟会走向何方,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