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凡送走亲信,独自站在庭院中,望着夜空繁星。他深知,危机并未远去,大皇子和保守派残余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但他目光坚定,握紧双拳,在心中暗暗发誓,无论敌人使出何种手段,他都将全力应对,守护自己的理想与身边之人。
第二日清晨,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京城的大街小巷。皇帝对陈凡的嘉奖令如同春风一般,迅速传遍了京城的每一个角落。街头巷尾,百姓们纷纷热议着陈凡的功绩。
“这陈公子可真是个大好人呐,之前兴修水利,咱们这农田灌溉可方便多了,今年收成肯定好。”一位老农满脸笑容,赞叹道。
“是啊,还有那税赋改革,咱们平头老百姓的负担可是减轻不少。皇帝嘉奖他,那是实至名归。”旁边一位卖菜的小贩也附和着。
百姓们对陈凡的敬仰之情愈发深厚,他们对陈凡的称呼,也从最初的“陈公子”变成了亲切的“陈大人”。这种发自内心的爱戴,如同温暖的火焰,在京城的每一个角落燃烧。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的风向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那些原本对陈凡持观望态度的朝中官员,此刻纷纷向他示好。他们或是亲自登门拜访,或是派人送来贺礼,言辞之间满是赞誉与讨好。
“陈大人,此次您能获皇帝嘉奖,实乃我朝之幸。日后还望大人多多提携啊。”一位官员满脸堆笑,恭敬地说道。
陈凡心中明白,这些官员大多是见风使舵之辈,但他并未表露分毫,依旧以礼相待:“大人客气了,陈某不过是做了些分内之事,日后还需与诸位大人共同为朝廷效力。”
在这样的氛围下,陈凡的声望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他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必须好好把握。于是,他开始主动与朝中一些有识之士交流治国理政的想法。
在一处幽静的庭院中,陈凡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官员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满了茶水点心。微风轻轻拂过,带来阵阵花香。
“诸位大人,如今我朝虽表面安稳,但实则暗流涌动。北方游牧部落时常侵扰边境,国内民生虽有改善,但仍有诸多不足。依各位之见,我们当如何应对?”陈凡目光诚恳,率先开口。
一位年轻的官员思索片刻,说道:“陈大人,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边防建设,训练精锐之师,让外敌不敢轻易来犯。同时,在国内应继续推行利民政策,鼓励农桑,发展商业,增强国力。”
陈凡点头表示赞同:“大人所言极是。此外,我们还需重视教育,培养更多有识之士,为朝廷注入新鲜血液。”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他们的声音在庭院中回荡,仿佛在描绘着一幅美好的未来画卷。通过这次交流,陈凡不仅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也为自己的治国理念找到了更多的共鸣者。
除了与朝中官员交流,陈凡还积极参与一些惠民政策的制定。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需求和疾苦。
在京城的一处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陈凡身着便服,穿梭在人群中。他看到一位卖布的大娘,满脸愁容。
“大娘,您这是为何发愁啊?”陈凡上前关切地问道。
大娘叹了口气:“唉,这新出的布税太高了,生意越来越难做咯。”
陈凡心中一紧,意识到这可能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又询问了其他几位商贩,发现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
回到府邸后,陈凡立刻着手调查布税过高的原因。经过一番深入了解,他发现是一些地方官员在执行过程中私自增加了税额,中饱私囊。
陈凡怒不可遏,但他知道,解决问题不能只靠愤怒。他连夜起草了一份奏折,详细说明了布税过高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第二天一早便呈给了皇帝。
皇帝看过奏折后,龙颜大怒,立刻下令彻查相关官员,并采纳了陈凡的建议,调整了布税政策。
消息传出,京城的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他们对陈凡的感激之情又增添了几分,陈凡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也更加稳固。
然而,随着陈凡声望的不断巩固,他也逐渐感受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压力。在他进一步发展自己势力的过程中,一些潜在的矛盾和冲突也开始悄然浮现。
在一次朝堂议事中,一位与大皇子关系密切的官员,突然对陈凡提出的一项改革措施提出了强烈的反对。
“陈大人,您的这项措施看似为朝廷着想,实则暗藏玄机。如此大规模的改革,势必会引起朝堂动荡,还望大人三思啊。”这位官员言辞犀利,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挑衅。
陈凡心中明白,这很可能是大皇子和保守派残余在背后指使。他镇定自若地回应道:“大人,改革虽会面临一些困难,但只有不断革新,我朝才能长治久安。陈某所提措施,皆是经过深思熟虑,对国家和百姓有益。还望大人以大局为重。”
朝堂上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其他官员们纷纷投来关注的目光。这场突如其来的争执,仿佛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前奏,预示着陈凡未来的道路并不会一帆风顺。
陈凡深知,自己在声望巩固的同时,也引来了更多的嫉妒和敌意。在这权力的漩涡中,他必须更加小心谨慎,才能应对即将到来的新的矛盾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