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时,全班学员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凌风身上。孙明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笑,显然等着看他出丑;周强推了推眼镜,眼神里满是好奇;李建国则微微点头,似乎很期待他的回答。
凌风放下手里的笔,平静地站起身。他没有直接复述老师刚讲的理论口诀,而是略作思考,便条理清晰地回答道:“张老师,各位同学。在我们凌家坉那种山区丘陵地带,小麦锈病主要是叶锈和条锈,秆锈很少见,因为咱们那儿的温度和湿度不太适合秆锈病菌繁殖。”
一句话就说到了点子上,张建国的眼神微微一动,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
“早期识别的话,我们主要靠‘看、摸、闻’三个字。”凌风继续道,“看叶片,特别是在春季气温回升到15度以上、雨水增多的时候,每天早上都要去田里转一圈。叶锈刚开始是叶片上出现小小的、橙黄色的夏孢子堆,像锈迹一样,形状不规则,用手摸能蹭掉黄色粉末;条锈的孢子堆比叶锈小一些,颜色更浅,是淡黄色,而且会沿着叶脉排列成条状,很整齐,这就是咱们常说的‘条锈成行’。另外,我们发现一个规律,一般是地势低洼、排水不好、种植过密、氮肥用得多的地块先发病,而且会顺着风向快速蔓延,比如咱们村东头的那块洼地,每年都比其他地块早发病三到五天。”
他顿了顿,喝了口水,继续往下说:“防治上,我们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第一步是选种,优先选用抗病性相对好的本地老品种‘小红麦’,然后搭配我去年试种的改良品种——就是用小红麦和公社引进的‘济麦1号’杂交选育的优系,抗病性比纯小红麦强,产量也高。第二步是田间管理,春季及时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咱们山区地多坡地,我就让社员们在麦田里开‘三沟’——厢沟、腰沟、围沟,确保雨后不积水;种植密度也严格控制,每亩留苗二十万株左右,比以前稀了两万株,通风透光好,病菌就不容易传播;施肥上避免偏施氮肥,开春追施的时候,会搭配草木灰或者磷酸二氢钾,增强麦苗的抗病性。”
“第三步是化学防治和土法辅助结合。”凌风的声音很稳,语速不快,但每一个字都很清晰,“化学防治主要用石硫合剂,自己熬制的,成本低,效果也不错,浓度控制在0.3到0.5波美度,在锈病可能发生前或者刚发现少量病斑时喷第一次,选择晴天无风的中午前后,均匀喷洒叶面,重点喷中下部叶片——因为下部叶片离地面近,湿度大,最容易染病。如果病情发展快,隔7到10天再喷一次,最多喷两次就能控制住。土办法的话,我们会用草木灰水,一斤草木灰兑三十斤水,过滤后喷,既能补钾肥,又能抑制病菌;还有大蒜汁,把大蒜捣碎,加十倍的水浸泡半天,过滤后喷施,也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最后,他总结道:“去年我们村的小麦锈病发病率控制在5%以内,比前年降低了15个百分点,没造成大面积减产。关键就是早发现、早动手,措施跟得上,不能等病斑扩散了再治,那就晚了。”
他的回答,完全来源于实打实的田间实践,语言朴实无华,没有一句空话,但步骤清晰,要点明确,甚至提到了具体的操作细节和注意事项——比如熬制石硫合剂的浓度、喷洒的时间、开“三沟”的具体做法,实用性非常强,远比单纯背诵书本知识要生动和深刻。
张建国听完,一直紧绷的脸上线条似乎柔和了一些,他推了推眼镜,目光中闪过一丝明显的赞许:“嗯,讲得很具体,很实在,全是扎根在田里的经验。‘看、摸、闻’三个字,比书本上的口诀更接地气,更容易让社员们掌握。大家要向凌风同志学习,农业技术不是空中楼阁,最终要落到田间地头,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搞技术推广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这一下,不少原本对凌风有些轻视的学员,看他的眼神都发生了变化。孙明的脸一阵红一阵白,狠狠地瞪了凌风一眼,低下头假装看书;周强则悄悄在笔记本上写下“凌风,小麦锈病防治:三沟、石硫合剂、草木灰水”;李建国更是对着凌风竖起了大拇指,小声说:“小伙子,有真本事!”
课间休息时,李建国主动凑了过来,从烟袋里掏出烟丝,递给凌风一撮:“风娃,来,尝尝我的旱烟,自己种的烟叶,劲大。”凌风接过烟丝,笑着说“谢谢李叔”,两人蹲在走廊里,用废纸卷着烟,聊起了各自公社种地遇到的难题。
“俺们公社都是山地,缺水,玉米经常因为干旱减产,你有没有啥好法子?”李建国吸了一口烟,问道。
“俺们那儿也缺水,”凌风说,“我去年试了‘地膜覆盖’,就是用塑料薄膜盖在玉米行间,能保墒,还能提高地温,玉米出苗率比以前高了10%,成熟期也提前了五天。就是薄膜太珍贵,没法大面积推广,只能在试验田用。或许可以用薄草帘替代,虽然效果可能会减弱!”
“地膜覆盖?”李建国眼睛一亮,“这个法子好,回头我也试试。”
很快,又有几个来自其他公社、同样长期在基层工作的技术员凑了过来,围着凌风问这问那——有的问小麦施肥的比例,有的问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凌风都不藏私,有啥说啥,态度诚恳,交流起来毫无架子,很快就在培训班里结识了几个谈得来的朋友。
培训不仅有理论授课,还安排了相当比重的实践操作课,每周两次,每次半天,地点在县农科所的标准化试验田。这正是凌风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是他的强项。
一次,全体粮油组的学员被带到农科所的小麦试验田,学习小麦杂交育种的关键技术——人工去雄和授粉。这项技术步骤繁琐,要求极其精细和耐心,稍微出点差错,整个杂交就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