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最近,一种莫名的疲惫感越来越明显。
就像此刻,灌完109号的根,凌风直起身时,忽然觉得眼前微微发花——空间里的光线明明依旧柔和,却让他觉得有些刺眼。他抬手按了按太阳穴,指尖传来轻微的酸胀感,脑子里像蒙了一层薄雾,连刚才记录的数字都要愣一下才能反应过来。
以前不是这样的。
刚发现空间时,哪怕在里面待上大半夜,忙着翻地、播种、观察,退出后也只觉得神清气爽,仿佛浑身的力气都被补足了。可现在,每次完成一轮杂交授粉,或是配制完不同浓度的灵泉水,退出空间时,他都会感到一种从骨头缝里透出来的倦意——不是干农活后的肌肉酸痛,而是那种连思考都觉得费力的疲惫,就像在公社办公室连续熬了三个通宵整理报表,脑子昏沉得转不动。
有一次,他甚至在记录数据时,手里的炭笔突然掉在地上——那支笔他用了大半年,早就握得顺手,可那天手指却莫名发颤,连捡笔的力气都觉得有些虚。
更让他在意的,是与空间的联系发生的细微变化。
以前,他的意念在空间里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活动,每一株作物的状态都能清晰感知——哪株高粱缺了水,叶片会微微发蔫;哪株谷子生了虫,茎秆上会有细小的咬痕;甚至土壤里的湿度变化,他都能像感知自己的呼吸一样敏锐。可现在,这种感知像是隔了一层细密的纱网,模糊了不少。
就刚才,他想同时查看073号和109号的根系生长情况,意念探过去时,竟出现了一丝极轻微的“滞涩”——像是水流过狭窄的管道,慢了半拍才传回来反馈。尤其是在模拟多个小环境时,比如一边维持干旱胁迫区的低湿度,一边给杂交后代喷施灵泉水,这种滞涩感会更明显,仿佛空间本身也在“用力”,才能跟上他密集的操作指令。
“难道是空间的能力有极限?”凌风走到那眼灵泉水边,蹲下身看着汩汩涌出的泉水——依旧清澈见底,涌量似乎和以前没什么两样,可他总觉得,泉水里蕴含的那种温润能量,好像比之前淡了些,“还是说,频繁用灵泉水干预作物生长,在消耗空间的本源?”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荡开一圈圈不安的涟漪。
空间是他最大的依仗。没有空间的加速生长,他的育种试验至少要多花三五年;没有灵泉水的滋养,那些大胆的杂交尝试根本不可能存活;没有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他连筛选极端环境下的作物都无从谈起。若是因为自己的急功近利,让空间出现什么变故,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不仅他的育种计划要泡汤,那些等着新品种救命的乡亲们,也会失去希望。
凌风伸出手,指尖触碰到灵泉水的水面——微凉的触感顺着指尖传来,带着熟悉的温润,可那种仿佛能沁入灵魂的滋养感,确实淡了些。他轻轻叹了口气,站起身,目光扫过空间里那些长势喜人的作物,眼神渐渐变得坚定。
不能急。
他走到试验畦边,拿起记录本,在空白页上写下“调整方案”四个大字:第一,减少同时进行的试验数量,将干旱胁迫、贫瘠筛选、灵泉水干预分阶段进行,比如这周重点观察抗旱品种,下周再进行灵泉水喷施,给空间留足缓冲时间;第二,降低灵泉水的使用频率,从之前的每天一次,改为两天一次,浓度也统一调整到1:500的最低梯度,避免过度消耗;第三,将更多精力转移到外界的试验田,用常规育种方法推进进度,双线并行,既减少对空间的依赖,也能让明面上的成果更扎实。
写完这些,他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空间里的作物——给干旱胁迫区的幼苗浇了少量普通水,给贫瘠土区的松了松表层土壤,确认没有异常后,才缓缓退出了空间。
窗外的月亮已经偏西,炕边的罩子灯还亮着,李秀莲不知什么时候醒了,正拿着针线缝补他磨破的袖口。“又熬到这么晚?”她声音轻轻的,带着心疼,“看你这几天眼窝都陷下去了,是不是太累了?”
凌风躺下,侧头看着妻子手里的针线,心里泛起一阵暖意:“没事,就是最近试验上的事多,熬几天就好了。”他伸手握住妻子的手,指尖触到她掌心的老茧——那是常年洗衣做饭、下地干活磨出来的,“等忙完这阵,我带你和孩子去镇上逛逛,给你扯块新布做件衣裳。”
李秀莲笑了笑,把针线放在床头:“不用瞎花钱,衣裳能穿就行。你好好干活,别累坏了身子,比啥都强。”
黑暗中,凌风闭上眼睛,脑子里却没有停——他在回想外界试验田的情况:补种的高粱已经长到三叶期,需要及时间苗;麦子马上要进入灌浆期,得组织社员们进行叶面喷肥,预防干热风;还有那些散落在各村的示范田,得抽空去看看,指导乡亲们做好田间管理。
这些事虽然繁琐,却让他觉得踏实。空间里的育种是“捷径”,但外界的实践才是根基——只有把实验室里的品种,真正种进乡亲们的地里,经得起风吹雨打的考验,才算真正的成功。
接下来的日子,凌风像上了发条的时钟,在地里和空间之间连轴转,却比之前多了几分从容。
每天天不亮,他就扛着锄头去后山试验田——先给麦子查苗,把长得过密的麦苗拔掉,再给高粱间苗,确保每株幼苗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社员们来下地时,总能看到他蹲在田里,手里拿着记录本,要么测量麦秆的粗度,要么记录穗子的数量,嘴里还会念叨着“这株穗粒数够多,就是秆子有点细,得注意防倒伏”“那片补种的高粱长势不错,比预计的快了两天”。
遇到有社员不懂的,他就耐心讲解:“间苗的时候要留壮苗,去弱苗,株距保持在六寸左右,这样通风好,光照足,后期不容易生病。”“灌浆期的麦子怕旱,要是连续三天没下雨,就得浇水,不然麦粒会不饱满。”他讲得通俗,手里还拿着实物比划,社员们听着听着,就慢慢摸清了门道,连之前对他有些怀疑的王老梗,偶尔也会在旁边听两句,只是嘴上不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