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市的新年晨光里,出租屋窗台上的麦秆书签还沾着昨夜烟花的细碎纸屑 —— 那是跨年夜两人在农场田野上看烟花时,李婶特意新编的,穗纹里还夹着一小片风干的小麦。苏晚星蹲在书桌前,正把《田野上的星光》最后几章修改笔记整理成册,笔记本边缘贴着陆知衍画的传感器简笔画,是他上周熬夜帮她标注 “科技情节细节” 时随手画的。
“出版社的邮件来了!” 陆知衍的声音从客厅传来,手里握着平板快步走近,屏幕上是周姐发来的消息:“《田野上的星光》初稿审核通过,若能补充 3 篇乡村冬日素材,可列入 q2 重点出版计划,建议回老家收集素材(老家乡村年味更浓,细节更鲜活)。”
苏晚星猛地抬头,手里的笔差点滑落。她凑到平板前,反复确认 “重点出版计划” 几个字,眼眶瞬间发热:“真的能出版?我还以为要再修改好几轮……” 话没说完,就被陆知衍轻轻抱住,他下巴抵在她发顶,声音里满是笑意:“我就知道你的故事能打动他们,那些麦田里的细节,比任何虚构情节都有力量。”
可没等喜悦完全散开,陆知衍的手机突然震动,是农业科技协会发来的官方邮件:“诚邀您作为‘乡村科技推广代表’,参加 3 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会议,需驻会 3 个月,参与国家级植物生长模型项目研讨,望携相关成果参会。”
客厅里的氛围瞬间静了下来。苏晚星看着陆知衍指尖划过 “驻会 3 个月” 的字样,心里像被轻轻揪了一下 —— 她刚收到出版社建议回老家补素材的消息,他又要去北京参会,这意味着他们将迎来大学恋爱以来第一次长期异地。
“3 个月……” 陆知衍的声音比平时低了些,他放下手机,握住苏晚星的手,指尖带着微凉的温度,“会议结束后,我立刻去找你,不管你在老家还是回 A 市。” 苏晚星点头,却忍不住低头看向两人交握的手 —— 去年这个时候,他们还在农场一起安装传感器,今年却要各自奔赴不同的方向。
“这是好事啊。” 苏晚星很快调整好情绪,抬头时眼里带着笑意,“你的模型能被国家级会议认可,说明真的能帮到更多农民;我回老家补素材,也能让小说更真实,等我们再见面,就能带着各自的成果分享了。” 她顿了顿,伸手摸了摸陆知衍领口别着的麦秆书签 —— 是她去年织围巾时一起编的,“就当是一场‘异地成长挑战’,我们都要好好完成自己的事。”
陆知衍看着她故作轻松的模样,心里更添几分不舍。他伸手帮她理了理额前碎发,指尖拂过她泛红的眼角:“我会每天跟你视频,会议间隙也会帮你查老家的乡村素材,比如你之前提过的‘腊月麦田防冻习俗’,我可以联系北京农科院的专家问问细节。” 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笔记本,翻开第一页,写下 “异地期间待办”:1. 帮晚星收集乡村冬日素材;2. 每周分享会议进展;3. 提前订好往返车票,争取每月见一次。
接下来的一周,两人开始为分离做准备。陆知衍帮苏晚星整理回老家的行李,在她的创作包里塞进 “便利包”—— 有她常用的钢笔、之前收集的农户口述录音笔,还有一本他手写的 “素材收集指南”,里面标注了 “需重点记录的冬日场景:麦田积雪厚度、农户备耕准备、非遗手作年货”。
“这个录音笔记得每天充电,” 陆知衍把笔放进包里,又拿出一个小巧的恒温杯,“老家冬天冷,随时喝热水,别像上次在农场那样冻得手发红。” 苏晚星笑着接过杯子,杯身上印着两人在 b 大樱花大道的合照,是他特意定制的:“知道啦,你才要注意,北京比 A 市冷,会议期间别总熬夜改项目方案,我会每天提醒你早睡。”
苏晚星则帮陆知衍整理会议资料,把他的模型成果按 “农场应用案例”“数据对比表”“技术创新点” 分类,还在每叠资料首页贴上手写便签:“3 月 15 日会议重点:需强调小农户适配性,附张叔家麦田增产数据”“与专家交流时可提‘麦秆传感器保护套’,体现科技与非遗结合”。她还把那枚新的麦秆书签夹进会议笔记本里,在背面写:“你的模型,是田野的星光,也是我的定心丸。”
收拾行李的间隙,两人还一起制定了 “异地沟通计划”:每天晚上 8 点视频,陆知衍分享会议见闻,苏晚星讲当天收集的乡村故事;每周六下午做 “线上共同任务”,比如一起看一部乡村题材电影,或同步整理各自的工作成果;每月约定一次 “惊喜互动”,比如突然寄一张手写卡片,或分享一段当天的生活视频。
“对了,” 苏晚星突然想起什么,从书架上拿下《星光下的田野》手稿,“我把初稿打印了一份,你带去北京,会议间隙要是有空,帮我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科技情节,比如‘模型预警霜冻’那段,是不是符合实际操作?” 陆知衍接过手稿,认真放进会议包的侧袋:“我会逐字看,说不定还能从北京的专家那里讨教些细节,让你的故事更专业。”
离别的前一天,两人去了绿源农场跟老陈和李婶告别。老陈塞给他们两袋新磨的全麦粉:“知衍去北京别总吃外卖,晚星回老家也记得按时吃饭,俺们等着你们回来,听你们说北京的会议,看晚星的新书!” 李婶则递来两个麦秆编织的小香囊,里面装着晒干的小麦花:“这香囊能安神,知衍开会累了闻闻,晚星写稿困了也闻闻,就像俺们在身边陪着你们一样。”
车站送别那天,A 市飘着细碎的雪。陆知衍帮苏晚星把行李箱放上行李架,又仔细检查她的围巾有没有系好:“老家的地址我存在你手机里了,要是找不到素材收集的地方,随时给我打电话,我帮你查路线。” 苏晚星点头,伸手帮他理了理西装领口的麦秆书签:“北京的会议资料别弄丢了,遇到不懂的农业问题,别硬扛,跟专家多请教,我每天都会等你视频。”
列车即将开动时,陆知衍突然伸手抱住苏晚星,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沙哑:“等我北京的项目有了进展,就请假去老家看你,带你去吃你小时候爱吃的糖糕。” 苏晚星靠在他怀里,把脸埋进他的大衣,闻到熟悉的洗衣液味道混着麦秆香囊的清香,眼眶又热了:“好,我等你,也会把最好的乡村故事留给你第一个读。”
列车缓缓开动,苏晚星趴在车窗上,看着陆知衍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变成一个模糊的黑点。她从口袋里拿出陆知衍写的 “素材收集指南”,翻到第一页,看到他在末尾加了一行小字:“不管走多远,我的方向永远是你。”
而站台上的陆知衍,直到列车消失在视线里,才拿出手机。刚想给苏晚星发消息,却收到顾言泽发来的紧急微信:“我刚查到,王总监也收到了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会议的邀请,而且他提交的参会项目主题是‘植物生长模型的商业化应用’—— 跟你的模型方向高度重合,你在北京一定要小心,他说不定是冲着你的模型核心参数来的!”
陆知衍握着手机的手猛地收紧,指尖泛白。雪还在飘,落在他的会议包上,包侧袋里苏晚星手写的便签隐约可见。他抬头看向列车驶去的方向,心里既担心苏晚星独自回老家的安全,又警惕王总监的突然参会 —— 这场原本充满期待的异地成长,似乎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阴影。
他快速给顾言泽回复:“知道了,我会留意他的动向,也麻烦你帮我盯着绿源农场的情况,别让他趁机找农户的麻烦。” 发送完消息,他把手机揣进兜里,转身往会议酒店的方向走。雪地里的脚印深深浅浅,像他此刻的心情 —— 既有对未来机遇的期待,也有对异地危机的担忧。
而此时的列车上,苏晚星正打开陆知衍给的 “素材收集指南”,准备开始记录沿途的乡村雪景。她还不知道王总监也将参与北京的会议,更不知道这场分离背后,隐藏着针对陆知衍模型的新阴谋。她只是小心翼翼地把麦秆香囊放在桌前,想着晚上要跟陆知衍分享沿途的风景,却没发现手机屏幕上,一条陌生号码的短信正静静躺着,内容只有一句话:“北京会议期间,留意王总监的项目团队,他们不止想要模型参数。”
这条未被察觉的短信,像一颗定时炸弹,为两人即将开启的异地时光,埋下了令人揪心的悬念 —— 王总监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匿名消息的发送者又为何再次出现?这场跨越南北的异地坚守,终将面临怎样的考验?